国腾电子的核心竞争力并非构建在国腾电子自身体系上,而是在它控股56.84%的国星通信上。2007年底,本与国腾电子是兄弟公司、核心技术远远在国腾电子之上的国星通信,在几个主要股东股权倒腾后,被国腾电子蛇吞象。2000年国星通信成立时,主要股东有四川国腾控股、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研究所、第十三研究所和电子科技大学,是“国腾系”的现金奶牛。
国腾微电子的情况就糟糕得多,2003年成立时确定的几个项目基本不了了之,创立前几年始终亏损,直到并购国星通信后业绩才突飞猛进——在并入国星通信后,2008年营业收入猛增至13718万,净利润4100万。2007年国腾微电子的营收中,最主要产品“北斗系统终端”的收入(占总收入超过70%)本来完全属于国星通信。从这个角度看,似乎用国星通信收购国腾微电子更合理。
一个可能较贴近事实的理由是,国星通信中有较多国有股份,而国腾微电子创立时的主要股东为国腾集团和道亨软件,这两个公司都是实际控制人何燕的嫡系。很害怕国腾电子与关联公司的关系像神秘的玉龙雪山犹抱琵琶半遮面。它的关联公司达到了26个,有25个是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控制的公司,有12个在与国腾电子发生关联交易。很多隐形关系根本看不清楚。
成都国腾通讯有限公司(“成国腾”)于1995年注册成立,注册资金只有140万,3个股东中储成都公司、四川邮电规划院和倍特公司分别持有该公司62%、30%和8%的股权。
97年成都国腾乘机变更了工商登记,将注册资本金增加到3千多万元,到了2003年,成都国腾已经演变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国腾系”企业集团。
但是此时这个“国腾系”企业集团内部的股权关系已变得极为复杂,而且该集团最终的股权中至少已经有40%在名义上也归私人所有。原成都国腾通讯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何燕已经实现了对这个“国腾系”企业集团的个人控股,并在实际上靠这种个人控股而掌控着这个“国腾系”企业集团。
与这家生产IC卡起家的高技术公司同样出名的其复杂的股权关系。国有资产在国腾集团内部的多次转移让这家四川著名的创新企业成为一家外人很难看懂的公司,上市计划也因此屡次夭折。2002年华威信息上市失败之后,何燕从2005年开始对国腾集团的整个架构打乱进行重新调整,并逐步将优质资产集中,将原有业务划分为国腾电子、国腾通讯、实业集团三大集团。
“国腾通讯的变化时何燕整盘棋的关键。”熟知国腾内情的M对记者说。无论从成立时间还是从资金来源上都可以看出,整个国腾庞大的资本链条和企业体系,正式发源于和燕等人成立的、何燕担任总经理的完全国资企业成都国腾通讯。
但是国腾通讯实质是一家完全的国有控股公司,何燕与其他创业人员并不占有股份。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成立于2000年的成都国腾集团,其大股东无论是四川国腾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华威信息产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均是个人控股的企业,成都国腾通讯仅占有18.75%的股份。
2000年12月,国腾集团和道亨软件受让了成都市国资局持有的旭光电子的部分股权。其后,一封国腾董事长何燕被指“涉嫌侵占巨额国有资产”的举报信惊动了国家几大部委。一场延续了3年之久的调查,结论是:在国腾系企业变更过程中,并不存在国有资产流失,不予立案。2005年,何燕将所持股份转手广东新的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进一出净赚7000万元。
据国腾电子招股说明书,何燕通过控股国腾集团51%的股份间接控制国腾电子,持股份额高达1358.64万股,实际控制人身份依然没有发生变化。成功上市后,何燕所持有的国腾电子股权将达到3.8亿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