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凯龙的第58篇原创
“比特币价格涨得太疯狂,就是泡沫。”
“那你觉得比特币应该值多少才不是泡沫?”我问道。
“……”对方一片沉寂。
“这是第几次你说比特币是泡沫?”
“……”对方又是一片沉寂。
ICO遭封杀,比特币先抑后扬
火币网比特币截图
央行等七部委周一下午3点联合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ICO)融资风险的公告, 一时间所有ICO代币血流成河,市值跌去大半,甚至等着被退市清算。而比特币价格从28300元一直下探到22500元,急跌近20%。
正当很多人以为比特币的泡沫这次终于要被刺破时,比特币却触底反弹,走出一个深V。在笔者截稿时6日早上9点,其价位已经恢复到下跌前28300元。
比特币这么任性,让很多专家和投资人大呼看不懂。
比特币的坚挺,主要因为央行此次针对的是ICO及其代币,而非比特币。央行认定ICO及其代币为非法集资和传销骗局,因此痛下杀手全面禁止。而对比特币等主流数字货币,央行其实早已研究并排查了个透。年初央行进驻火币网和OKCoin等排名靠前的几家数字资产交易平台,并对他们提出整改要求。各交易平台随后也在反洗钱和去杠杆交易等方面积极配合。因此在此次公告中,央行特别用“虚拟货币”代表比特币,以区分打击重点ICO及其“代币”。
正如央行参事盛松成向媒体表示:央行的用意在于清退ICO,而央行完全取缔比特币是很难,应该规范比特币交易,应该继续鼓励支持区块链技术。
当然还有另一个原因是比特币的“马太效应”。比特币在整个数字资产市场,仍然是“强者恒强”,成为整个数字资产市场的投资风向标和“避险资产”。当整个市场出现利空,资金会选择回流到比特币。随着各国对ICO项目监管趋严,整个数字资产市场的避险资金会进入比特币市场的趋势更加明显。
129次泡沫破灭说
比特币泡沫即将破灭的说法,这并不是第一次。据好事者统计,在一线财经媒体上总共有129次预告比特币泡沫即将破灭的报道。比特币的历史,俨然就是一部“泡沫破灭说”如影随形的历史。
然而,比特币像一个无所畏惧的任性少年,屡次展现令人难以置信的价格走势,让质疑它的人哑口无言。
2011年2月9日,比特币价格第一次达到1美元,有专家开始质疑:这样一串毫无价值的虚拟数字,居然能和美元同等价值。
2013年4月1日,比特币价格第一次冲破100美金,随之而来的是突然爆发的巨大交易量,这让当时全球最大比特币交易所的Mt.gox 不得不暂停交易。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引来专家们的评论:比特币如此暴涨,泡沫化严重,必将破灭。
2013年11月18日,美国参议院开听证会讨论比特币,表示不阻挠创新。隔日中国央行副行长表示个人可以参与比特币。在如此重大利好消息的刺激下,比特币价格首次超过1000美金。
可惜好景不长。15天后,2013年12月5日,中国央行宣布禁止金融机构参与比特币交易,比特币价格受重创跌落到600美元,从此一蹶不振,在随后3年时间里,其价格一直在200-800美元间徘徊。 期间,比特币"泡沫破灭说"依然不绝于耳。
2017新年的钟声唤醒了蛰伏已久的比特币,开启另一轮轰轰烈烈的走势。其剧烈程度,让所有人始料不及。1月3日,比特币3年内第一次重返1000美金的价位。并在3月2日首次超过黄金的价格,引发媒体惊呼“数字黄金”的到来。正当大家还在习惯比特币的新称呼时,比特币已经一骑绝尘,远远把黄金抛在脑后。5月21日比特币价格突破2000美元,在经历比特币分叉风波的影响下小幅回调后,9月2日冲破5000美金大关。“泡沫破灭说”更是此起彼伏。
商品的本质
比特币究竟是不是泡沫?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泡沫。当市场价格水平大幅高于经济基础条件决定的理论价格(或称价值),我们称之为泡沫。泡沫迟早会破灭,因为价值就像地心引力般,终究会让价格回归到合理水平。比如荷兰的郁金香泡沫和日本的房价泡沫。
比特币是否为泡沫,关键在于找到其价值。 遗憾的是,比特币的内在价值就跟比特币的创始人中本聪一样神秘莫测。
根本原因在于比特币如此与众不同,大家连其本质都争论不已, 又何况是找出合适的定价模式。
有人说比特币是资产。可是一般资产能带来未来的现金流收入,比如股票会有股息收入,债券会有利息收入,房子会有房租收入,因此我们可以用现金流折价的方式计算出资产的理论价格。可是比特币不能带来任何未来现金流收入,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资产, 我们也无法如法炮制,套用现有的资产定价理论去计算其价值。
有人说比特币是货币,因此称之为虚拟货币。我们可以通过研究货币背后的经济状况,用货币学理论算出其合理的汇率水平。 可是比特币不是严格定义上的货币,它总值过小,波动太大,背后并没有任何国家做信用背书,一般的货币汇率计算理论无法派上用场。
比特币到底是什么? 为此争论不已的不仅仅有学者、投资人,还有各国政府。
终于,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在2015年认定比特币为一种商品。这是比特币史上首次的官方认定。
数字黄金和虚拟收藏品
即便是商品,比特币也是一种具有资产和货币属性的特殊商品。在商品的范畴里,只有黄金和收藏品能接近比特币的属性。
首先,它具有黄金和收藏品的投资属性。比特币机制限定最多能产出2100万个,目前保持每分钟挖出1个比特币的均速。这种设定保证了其稀缺性和保值增值的可能。尤其是比特币作为数字资产的先行者和开创者,极具收藏价值。
其次,它具有类似黄金的类货币属性。比特币可在全球范围支付、转账和交易。包括日本在内的一些国家和不少大型公司,都逐渐接受比特币的支付方式。民众对比特币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
当然,比特币还有黄金和收藏品所不具有的特点:数字化方式存在。比特币特有的数字化存在机制(即区块链技术和共识协议),被经济学人杂志称为“产生信任的机器”。利用这种技术,比特币获得了大家的信任,解决黄金和收藏品面临的真伪难辨、流动性差和保存不易等难题。
比特币还有一项另黄金和收藏品垂涎的特点,其币值可以无限分割。任何人可以用任何价格买到相应的比特币。在日本和美国的商场,曾经出现比特币自动售卖机,只要你投入一元钱,自动售卖机会根据当时市值算出等价的比特币数目,吐出一张字条,上面印有一窜数字代表所购买的比特币。 这种无限分割却不影响价值的特性,让需要完整性的收藏品和分割有损耗的黄金望尘莫及。
比特币还有一个令人侧目的特性:匿名性。一些不法分子把比特币当成转移、隐匿资产的工具。由于监管对反洗钱的重视,目前正规的交易平台如OKCoin和火币网等,都按照规定需要实名验证才能交易。当然,脱离平台的点对点交易依然保护使用者的身份。
如此卓尔不群的比特币,只能用数字黄金和虚拟收藏品的合体来形容。
神秘的价值
黄金尚有成熟的定价体系,收藏品的定价却颇具挑战性。 一张错版的8分钱的“全国山河一片红”邮票,在2012年拍卖出730万人民币价格。 这样的价格有泡沫吗?大家对其合理价格争论不休。 同时具备“数字黄金”和“虚拟收藏品”光环的比特币,其定价更是难倒了无数经济学家和投资者。
有学者提议用成本计算法,计算比特币挖矿成本作为其价值。 这听起来合理,但是在比特币上却行不通。因为比特币的设定里,每分钟产生的个数是固定的,因此其挖矿的成本会随着参与人数增多而增加。也就是说,比特币价格上涨,会吸引更多人挖矿从而直接推高挖矿成本。比特币的价格成为挖矿成本的涨跌的原因,而不是结果。
有人提议用收藏品和公司估值经常采用的参照法:找出类似对标品,通过对比来寻求比特币合理估值。可惜比特币找不到类似的对标物。作为虚拟币的领头羊,比特币反而是其他虚拟币的价格标杆。
所有现有的估值定价理论在比特币面前都集体失效。比特币留给我们的,只有谜一样的价值和上下翻飞的市场交易价格。 而没有锚定的理论价值,称比特币价格为“泡沫”就失去了根据。
我思故我在
经济学家并没有放弃。虽然无法找出比特币的价值,经济学家还是可以通过研究供求关系探究比特币的价格走势。
比特币的产出是固定的,而需求由全球众多参与者共同组成:比特币狂热支持者、极客、投资基金管理员、投机者、兴趣爱好者、收藏家、跨境支付者、研究者等等。这些动态的、匿名的、难以预测的需求,汇聚成一股琢磨不透的力量,决定了比特币市场价格的方向。
经济学家们打开经济学理论武器库,终于找到一件解释比特币近期需求爆增的新式工具:行为金融学(Behavior Finance)。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力图揭示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和决策规律。
比特币价格扶摇直上,媒体铺天盖地报道,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讨论。这时候,行为金融学里的从众心理和害怕后悔现象进一步体现:买比特币随大流,别人买我也买,蜂拥而上。尽管媒体和专家都在警告比特币的风险,经历过房价洗礼的中国民众对此不屑一顾。 而还在犹豫的人,看着早期入场的人赚得盆满钵满,害怕将来后悔没把握稍纵即逝的机会,也毅然决然投入买比特币的大潮。
当全球有更多用户认可比特币,对比特币未来抱有期望,愿意储藏和支付比特币,比特币的价格就水涨船高。
我思故我在。只要大多数参与者相信, 这信念就足以支撑比特币价格,而当信念幻灭的时候,比特币就灰飞烟灭。
狂热支持者称之为信仰,坚定反对者称之为幻觉。
不管如何,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审视比特币代表的数字资产的存在,尤其在人类的生活越来越虚拟化的时代。
也许未来比特币会因为技术突破或者新一代数字货币的出现而退出历史舞台,但它给人类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这已经不能简单用“泡沫”两个字来代表它的全部。
正如尤瓦尔·赫拉利在畅销书《人类简史》里提到的:“信念的力量足以改变世界”。他还说道:“人类和黑猩猩之间真正不同的地方,就在于这些虚构的故事,像胶水一样把千千万万的个人,家庭和群体结合在一起。这种胶水,让我们成了万物的主宰。”
对于比特币这个“虚构的事物”,你是虔诚的信仰者,好奇的参与者,冷眼的旁观者,还是坚定的反对者?
点石资产管理创始人,互联网金融千人会联合创始人, 百度支付海外顾问,恒生电子战略投资高级顾问,台湾金融研训院讲课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