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类的讣告
比特币是金融异类。
在监管严打和金融界大佬公开看空下,任何金融资产,不管有无泡沫,必定立刻崩盘。 而比特币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让所有看空的人再次口瞪目呆。
进入9月,比特币迎来史上最严峻的考验:
9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
9月12日,国际大行摩根大通总裁,全球金融界领军人物戴蒙在公开场合称比特币为"骗局",“比郁金香还严重的泡沫”。
9月13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关于防范比特币等所谓“虚拟货币”风险的提示》。
9月14-16日,中国比特币交易所将被关停的传闻得到监管的确认。
9月22日, 戴蒙再次在媒体采访中强调比特币"毫无价值", 很多投机者"结局会很惨",并扬言“炒掉任何交易比特币的员工”。
在监管打压和业界权威唱衰的双重打压下, 比特币价格大幅下挫,从9月1日的历史高点$4948, 跌去40%到9月15日的$2975低点。
眼看比特币大势已去,很多见风使舵的“专家”纷纷跳出来表达自己的“先见之明”, 有的说比特币暴跌才刚刚开始, 有的说比特币是人类最大的骗局,还有人说比特币是人类的"罂粟花"。
比特币再次展现其金融异类的特性,越挫越勇并逆势上扬,在短短30天内,走出一个深V的大反弹, 不仅收复全部失地,还突破$5000大关, 直达$5867的历史新高, 足足增长97%。
戴蒙接连高调炮轰比特币,比特币却强势反弹, 戴蒙老脸有点挂不住了。
10月12日,比特币当天大涨16%, 突破前期高点登上$5000。媒体追问戴蒙对此有什么评价,戴蒙当场认怂,表示他不再发表任何关于比特币的评论。
戴蒙并不是第一个错看比特币而被打脸的金融界大佬。国外有一个网站,叫比特币的讣告网。这个网站专门罗列在国际一流财经媒体上抨击比特币的金融名人, 而戴蒙排在第176个。
图片源自于https://99bitcoins.com/bitcoinobituaries/
浏览这些"讣告", 你会惊奇地发现, 唱衰比特币的人群里有众多大家熟悉的金融名人,比如巴菲特;有学术界权威,比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席勒;还有金融监管高层,如前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
独特的信用产生机制
我们不禁要问, 为什么这么多杰出的金融界巨人会看错?为什么比特币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能在"死"过176次后还依然生龙活虎?
根本原因在于, 比特币是全新物种,无法用传统金融思维来评判。
现代金融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 缺少信用,将导致金融体系的崩溃。 个人信用不足,消费者将无法使用信用卡;公司信用缺失, 公司不仅贷不到款,还有可能影响股价,甚至公司倒闭;银行如果丧失信用, 就会有民众排队取钱,可能发生导致银行倒闭的"挤兑"风险; 一个国家如果信用缺失, 国家所发行的货币就会遭到市场的抛弃,甚至一文不值, 导致整个国家金融体系的崩溃。信心比黄金还珍贵。
不管是个人、公司、银行还是国家,他们的信用都来自于外界的信任。单靠自信是不够的,信任需要外部给予确认。外部确认的信任越多,被信任的对象的信用就越高, 因此我们有个人征信机构、金融评级公司、律师和会计师等来外部提供的增加信用的服务。
然而, 比特币有其独特的自我产生信用的机制。自我产生信用的特性,大众预期引发的非理性投资, 以及传统投资人的加入, 是比特币价格不断创新高的根本原因。
1.自我产生信用:区块链技术, 共识机制和金融离心力
比特币的底层区块链技术,天生就是个信任生成器。《经济学人》杂志曾经用“信任机器The trust machine”作为杂志封面来描述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靠的不是外部而是数学原理来产生信任。也就是说, 你也许不相信个人,机构, 银行甚至国家, 但你不得不相信1+1永远等于2。因为在我们所处的世界维度里, 数学原理是没有被颠覆的可能。
除了区块链, 比特币还采用分布式和去中心化的共识机制。在比特币世界里,没有中心,没有权威,任何操作都严格按照透明的规则。这进一步增加了人们对比特币的信任。
区块链技术和共识机制为比特币构建了产生信任的基础, 就像一台榨果汁机给制造果汁提供了很好的工具,但是榨果汁机并不能自动流出果汁, 需要输入水果原料。
比特币信任的“原料”,来自于金融离心力。
现代的金融体系越来越中心化, 其复杂、集中程度越来越高。而当金融向心力越大的时候, 相对应的离心力也越强。金融离心力代表的是对金融中心化的反抗。 就比如在金融管制越严的领域和地区,地下金融越发频繁,这是金融离心力的具体表现。
这些金融离心力, 通过区块链技术和共识设置, 源源不断转化为对比特币的信任, 成为比特币价格不断上涨的动力源泉。
2.心理预期引发非理性跟风投资。
比特币这种罕见的信任产生机制, 造成其超强的抗打压能力。在每次监管和权威打压后, 比特币都能强力反弹,而每次反弹, 都再次加强人们对它抗打压的预期。经过多次循环验证, 人们对比特币的心理预期慢慢产生了变化: 比特币越被打压越容易反弹,比特币俨然成为反抗金融权威, 去中心化的精神领袖。
华尔街日报10月12日报道, 纽约投资机构Bernstein分析师把比特币看成是"抗审查的资产censorship-resistant asset class ",凸显投资人对其抗打压能力的期望。
大众心理预期形成后, 投资比特币行为开始呈现非理性特征:大众的从众心理和害怕错失机会等非理性投资行为,成为推动比特币价格疯涨的另一个动力。
3.传统投资人的加入
在舆论推动下, 越来越多的人参与比特币的交易。以前对比特币不屑一顾的大银行, 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 开始涉入比特币市场。 这些银行包括高盛这样的精英投行,还有摩根这样的大银行。
尽管CEO戴蒙公开表示他要解雇摩根的任何参与比特币交易的交易员, 但是客户并不买他的账, 在他讲话期间, 摩根客户委托摩根管理的基金照样买入不少的比特币。
10月2日华尔街日报报道高盛正在筹备比特币交易平台。当媒体寻求确认时,高盛的公关部不予评论,但是明确表示高盛会尽力满足客户的需求,如果客户对交易比特币感兴趣,那高盛不排除搭建比特币交易平台的可能。
没有人知道比特币的真正价值是多少, 也没有人能预测比特币能到什么价位,唯一能肯定的是, 比特币价格暴涨的根源在于比特币内在的信任产生机制,由此引发外界更高的期望和非理性投资,并带动更多投资者的加入。
比特币内在信任机制一旦遭到破坏,会对比特币的价格产生致命的打击。比如密码破解导致区块链保护机制时效, 或者内部共识机制无法严格执行,或者金融离心力消失, 民众没有去追捧比特币的需要。这时候,投资人手中的比特币会成为一窜一文不值的数字,这也将是比特币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刻。
金融界对比特币的评价
戴蒙认为比特币是“骗局”的公开评价,在金融界引起轩然大波。金融界大佬纷纷表态站台:有人一如既往的支持,有人保持中立,也依然有不少怀疑和反对者。
笔者特此收集金融界名人们近年来对比特币的公开评价。 从这些评价可以看出,比特币依然是争论的焦点, 各方势均力敌。然而,近期比特币价格的强势,也许会让一些像戴蒙这样的怀疑者再次思考:比特币是否仅仅是泡沫,也许应该用更加开放的心态来了解这个新生事物。
异类破壳而出获得新生,是需要时间的。
点石资产管理创始人,互联网金融千人会联合创始人, 百度支付海外顾问,恒生电子战略投资高级顾问,台湾金融研训院讲课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