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暴跌85%,还引发多家A股公司“躺枪”并发澄清公告。卖卷心菜起家的农业公司中国金控(00875.HK)大张旗鼓地跨界做起了包括P2P在内的金融服务业务,然而,转型以来,公司却连续两年亏损。
对此,中国金控自己解释称,是为了追求业务多元化及拓展收入来源,完善现有核心业务而创造潜在协同效应。
不过,“协同效应”没出来,负面效应却很明显。中国金控刚发布不久的2016年业绩报告显示,其营收约9330万港元,较去年同期1.01亿港元减少8%;净亏损为5.2亿港元,相比去年同期增亏约1亿港元。更有甚者,公司董事局主席林裕豪还“无意间忽略”了有关规定,私自改变将募集资金用来还债而非用于原定项目。
股权质押引发暴跌
近几天取代辉山乳业(06863.HK)占据财经媒体头条位置的新晋“网红”当属中国金控。其暴红的原因是,4月11日开盘不久其股价即大幅跳水,由0.127港元每股跌到0.019港元每股的低位,暴跌85%。
之后中国金控股价回升至0.054元每股,成交额6.24亿港元。“暴跌”事情发生后,市场即时进行各种解读。有媒体报道称,中国金控股价大跌是因为有庄家“做空”谋利,也有大股东高位减持,共同“洗劫投资者”。
有意思的是,中国金控在4月11日当晚发布公告称,大股东林裕豪表示其从未质押股份、未利用股份融资、更未抛售股份,公司目前经营一切正常。而事后的实情是,第三大股东朱远标有质押股权行为并被券商斩仓。
朱远标共持有中国金控近3.6亿股,占总股本比例为5.57%,持股成本为0.099港元/股。据朱远标说,他分别将约2.7亿股和0.9亿股股权质押给长江证券和首控证券,长江证券在4月11日先斩仓,均价约为0.033港元,仅为其持股成本的三分之一。
随后首控证券也进行了斩仓。而券商斩仓的原因是,朱远标未能及时补缴两家券商约1295万元的保证金。朱远标自己称是因境外资金储备不足未补上,直到4月11日上午10点接到长江证券的通知电话,随后中国金控开启暴跌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沦为“仙”股的中国金控还影响到多家A股公司,令得健盛集团(603558.SH)、朗源股份(300175.SZ)等股票直接跌停,事后上述公司均澄清未持有中国金控。
有媒体在报道中指出,中国金控股价暴跌或另有原因,比如有“老千股”有意“做空”。因为,朱远标持股比例较小,即便全部斩仓也不至于导致其股价急挫。
市场猜测,中国金控糟糕的业绩或是“老千股”做空的主要动因。财务数据显示,中国金控2016年收益同比减少7.9%至9329.2万港元;净利润亏损同比扩大11.28倍至5.21亿港元。
需要注意的是,除2012年在港上市当年从玉农业(中国金控前身)录得盈利数据外,此后都是亏损,且亏损额逐年扩大。
多元化未达预期
翻开中国金控的年报可知,其改名弃农从“金”事出有因,卖菜收入逐年降低是一个重要原因。
按中国金控的说法,其转入金融领域的动因是为平衡“菜周期”的不利影响、追求业务多元化及拓展收入来源,完善现有核心业务而创造潜在协同效应。
记者在中国金控的内部资料中见到,中国金控于1992年3月起家于广东惠州的“从玉菜场”,2012年2月28日“从玉农业”登陆香港联交所,2015年7月更名为中国金控,开始发展放债业务、证券经纪服务及互联网融资业务。
目前,中国金控的金融业务平台包括放债平台金裕富(香港)财务有限公司(金裕富财国)、P2P平台深圳前海格林易贷互联网服务有限公司(格林易贷)及证券经纪平台金裕富证券有限公司等。
财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农业仍是中国金控的核心业务。2016年,中国金控买卖农产品的收益为8021万港元,占当年公司总收益的86%;其上一年农业业务的收益为1.01亿港元,同比降幅超过20%。
据了解,中国金控目前在广州市从化区、增城区及天河区和江西安义县、宁夏等地设有农业产业基地及分公司,其产品不但直销香港及内地,更分销至东南亚及欧美多个国家,为国内领先的农业全产业链垂直一体化龙头企业之一。
不过,曾经的风光难以掩盖现实的落寞。由于自身农业业务已进入成熟阶段,加之季节性的“菜周期”影响,种菜已难为中国金控获得赢利。
记者了解到的信息显示,中国金控已经在收缩农业业务。比如,其江西安义基地已终止经营,场地已出租给第三方。而作为主战场之一的从化菜场也失去了往日的光环。记者亲赴现场看到,若大的办公楼仅四五名员工办公,多间办公室及会议室布满灰尘,蔬菜仓库也显得有些破败。
为扭转业绩困局,中国金控从2015年初开始转型金融业务,并从P2P开始,打造“互联网金融绿色生态圈”。中国金控通过金裕富(香港)有限公司间接持有格林易贷25%的股权,这家P2P平台据称有85万注册用户,中国金控预料此平台“将持续带动集团高效利润增长”。
按中国金控的说法,其转型金融业务是“追求业务多元化及拓展收入来源”。 然而,中国金控倾力打造的“金融绿色生态圈”并未达到预期效果。除在2015年获得人民币3586万元净利润外,2016年反而拖累其业绩。
可知,其改名弃农从“金”事出有因,卖菜收入逐年降低是一个重要原因。
按中国金控的说法,其转入金融领域的动因是为平衡“菜周期”的不利影响、追求业务多元化及拓展收入来源,完善现有核心业务而创造潜在协同效应。
记者在中国金控的内部资料中见到,中国金控于1992年3月起家于广东惠州的“从玉菜场”,2012年2月28日“从玉农业”登陆香港联交所,2015年7月更名为中国金控,开始发展放债业务、证券经纪服务及互联网融资业务。
目前,中国金控的金融业务平台包括放债平台金裕富(香港)财务有限公司(金裕富财国)、P2P平台深圳前海格林易贷互联网服务有限公司(格林易贷)及证券经纪平台金裕富证券有限公司等。
财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农业仍是中国金控的核心业务。2016年,中国金控买卖农产品的收益为8021万港元,占当年公司总收益的86%;其上一年农业业务的收益为1.01亿港元,同比降幅超过20%。
据了解,中国金控目前在广州市从化区、增城区及天河区和江西安义县、宁夏等地设有农业产业基地及分公司,其产品不但直销香港及内地,更分销至东南亚及欧美多个国家,为国内领先的农业全产业链垂直一体化龙头企业之一。
不过,曾经的风光难以掩盖现实的落寞。由于自身农业业务已进入成熟阶段,加之季节性的“菜周期”影响,种菜已难为中国金控获得赢利。
记者了解到的信息显示,中国金控已经在收缩农业业务。比如,其江西安义基地已终止经营,场地已出租给第三方。而作为主战场之一的从化菜场也失去了往日的光环。记者亲赴现场看到,若大的办公楼仅四五名员工办公,多间办公室及会议室布满灰尘,蔬菜仓库也显得有些破败。
为扭转业绩困局,中国金控从2015年初开始转型金融业务,并从P2P开始,打造“互联网金融绿色生态圈”。中国金控通过金裕富(香港)有限公司间接持有格林易贷25%的股权,这家P2P平台据称有85万注册用户,中国金控预料此平台“将持续带动集团高效利润增长”。
按中国金控的说法,其转型金融业务是“追求业务多元化及拓展收入来源”。 然而,中国金控倾力打造的“金融绿色生态圈”并未达到预期效果。除在2015年获得人民币3586万元净利润外,2016年反而拖累其业绩。
“金控”风险难控
客观说,中国金控进入P2P行业的时机“很不凑巧”,正逢内地对P2P进行严厉监管和打击,此项业务未能如其原先设想的那样实现,“内地网络借贷(P2P)行业更出现井喷式增长”。
中国金控承认,随着规定日益严格,格林前海正经历萧条期,并面临由增长过渡至衰退的情形。比如,平台借款人数及贷款数目大幅减少,导致收益减少,且合规成本攀升导致利润率大幅下降。
据称,为扭转不利局面,格林易贷在尝试开发管理咨询、营销策略、信息科技技术支援及数据处理服务等新业务,以拓宽收入来源。
财务数据显示,包括线下放债业务在内,中国金控在2016年的放贷收益仅为1236万港元。另外,在2016年4月获得牌照的金裕富证券有限公司当年的证券经纪收益仅为72万港元。
上述放贷业务收益为深圳市泰恒丰科技有限公司及其附属公司泰恒丰集团的小额贷款业务收益。中国金控在2016年11月完成对泰恒丰公司的收购后,得以将个人贷款及企业贷款扩展至深圳,服务对象之一为购房者。
而为了扩展小额贷款业务,中国金控在2016年6月13日及7月12日共计发行了3.3亿港元5年期可转债,并于当年11月25日完成发行。其中约有2.8亿港元用于上述小额贷款项目。
不过,即便中国金控努力将大部分精力转向“金控”,其业绩也未有太多改观。
从数据来看,中国金控2016年之所以大幅度亏损,主要原因是其他收入及收益减少97.12%(2016年为675.4万港元,2015年为2.35亿港元),及其他经营支出增加614.04%(2016年为4.08亿港元,2015年为0.57亿港元)。
需要注意的是,除亏损额逐年扩大外,中国金控还潜藏着另一个巨大风险:内控失效。比如,在未经董事会授权的情况下,中国金控董事局主席林裕豪改变了前述3.3亿港元的资金用途,将其中的9000万港元用于提前赎回承兑票据。
据称,林裕豪等人“无意中忽略了向其他执行董事确认该事宜”。中国金控称,由于上述所得款项用途变更没遵守本公司之内部授权程序,董事会认为有关用途变更属不恰当,该事件乃由相关人员未有遵循内部监控程序而非内部监控系统失效所导致,林裕豪因此在2017年3月10日起由执行董事调整为非执行董事。
目前,林裕豪持有中国金控8.63亿股股份,占已发行股份总数约8.98%。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对于中国金控所面临的现状以及未来公司转型规划,《中国经营报》记者发送采访函至中国金控,公司相关人士称,会尽快回复,不过,截至记者发稿,仍未收到相关回复意见。
解读最新的投资环境变化,捕捉最重要的财经市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