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评论] [ 股票] [ 理财] [ 基金]

去产能与稳煤价:供给侧改革的两难选择

 

 

 

 

2016-11-17 14:56:29

摘要:近期煤炭价格飙升,其中去产能是重要影响因素。行政手段推动去产能,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市场变化,过于僵化,缺乏灵活性。在供给侧改革的推进过程中,更合适的方式是行政命令和市场情况相结合,行政命令主要是消除不必要的干预,理顺价格信号,更多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年中以来,国内煤炭价格持续上涨。从2016年第25周(2016年6月22日至6月28日)开始,秦皇岛海运煤炭交易市场发布的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连涨18周,从401元/吨涨到11月2日的607元/吨,11月9日虽有回落,但606元/吨仍较去年同期上升了60%,相比年初的371元/吨,涨幅更是高达63%。

各方普遍认为,此番煤价飙升与供给侧改革去产能的推进不无关系。三季度以来,煤炭去产能快速推进,截至9月底,已完成全年任务的80%以上,而7月底这一数字仅为38%。

一边是去产能,一边是煤价涨,发改委面临两难选择,不得不在两个月内三次召集煤炭企业开会,要求企业既要完成去产能任务,又要增加产量、稳定不断飙升的煤炭价格。年初确定的“所有煤矿的生产能力以每年276个工作日代替此前的330个工作日重新核定”,也出现松动。

政策推动煤价上涨后,是否也能成功地抑制煤价上涨,尚不可知。但对中国来讲,一个更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供给侧改革的推进过程中,应该如何处理行政指令和市场调节的关系。

煤炭市场的变迁

煤价的涨涨跌跌,并非第一次发生。笔者选取2009年-2014年,来分析煤炭生产的变化。

全球金融危机后,在“4万亿”刺激计划的带动下,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钢铁、建材需求攀升,进而对煤炭的需求量也明显增加,尤其是2012年-2013年,煤炭消费量攀升尤其迅速。在此期间,煤炭生产量也一路增加,直到2014年才出现下降。 

从煤炭市场成交额看,2010年高出2009年近两倍,此后逐年回落。考虑到2012年前,煤炭市场供大于求,价格却总体处于上涨通道,成交额逐年下降意味着市场调整滞后,过剩产能正在累积。2012年起,在低成本进口煤炭的冲击下,煤价开始回落,2013年和2014年煤炭生产量低于消费量,大量煤企陷入困境。煤炭主产区山西近半煤炭企业亏损,超过10%的煤炭企业停产,经济增速大幅下滑,2014年GDP增速仅为4.9%,在全国垫底。

去产能、稳价格如何平衡

去产能是2016年供给侧改革五大任务之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原则是“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其中,煤炭去产能的目标是2.8亿吨。

此番煤炭价格大幅上涨,与去产能不无关系。上半年煤炭去产能进程缓慢,截至7月底,钢煤炭去产能仅完成全年目标任务量38%,明显滞后于中央要求的“时间过半、任务过半”。8月,部际联席会议组成10个组赴地方开展去产能专项督查,此后去产能进度明显加快,至9月底已完成全年任务的80%以上,有望提前完成任务。

与此同时,煤炭价格加速上涨。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许昆林表示,近期煤炭价格回升,企业效益好转,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初衷和必然结果。但他同时称,如果煤炭价格偏离市场基础非理性上涨,就会影响到去产能工作的整体推进和能源的稳定供应。

去产能和稳价格看似矛盾的双重目标,对供给侧改革的推进方式提出挑战。此轮去产能前慢后快,反映的是行政手段强力推动,市场意愿并不强。

行政指令固然高效,但一旦脱离市场,往往事与愿违。通过行政手段调节经济,需要市场问题发酵到一定程度,引起政府重视,政府调查研究确认问题后,才能出台政策,往往具有一定滞后性,有时在调研期间市场又出现新变化,而政府并未察觉,导致政策针对性打了折扣。

煤炭去产能就是典型的例子。我们需要反省行政去产能的推进方式是否合理,从目前看,更合适的方式是行政命令和市场情况相结合,行政命令主要是消除不必要的干预,理顺价格信号,更多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只有做到这一点,去产能才能顺利推进,效果才能持久。

互联网普惠金融研究院

由北大、长江商学院、人大等高校知名学者及中诚公益创投发展促进中心、中国股权投资基金协会、国青智库等机构发起设立的机构。

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
WEMONEY官方微信
扫描可关注
出品:凤凰WEMONEY
编辑:谭梦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