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卫挺,经济学博士、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人员
导语:对于政策解读和研究来说,那些报告里没有说的话,通过逆向思维也可以得到一定的信息量。
作为未来国家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党的十九大报告蕴含着丰富的政策信息,全国上下乃至很多海外精英都在学习、研究和热议十九大报告。对于普通党员来说,学深悟透十九大报告精神是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但对于我们所从事的具体工作而言,准确把握十九大报告释放的政策信息,也是一种工作需要。
学习十九大报告,除了原原本本读报告、新华社评论和辅导读本外,还有大量的专家和媒体解读。多读原文是最好也是最值得提倡的,新华社评论员文章和辅导读本也可以帮助我们领会报告的核心精神。各种媒体上的专家解读对我们理解报告虽有一定辅助作用,但听别人解读不如自己领悟,特别是准确理解和掌握政策信息,还是要通过自己深入学习和研究。
下面分享几点学习研究体会。
首先,报告的内在逻辑框架要看内容的时空疆域。从文本看,十九大报告共有13个篇章,一些媒体和专家将13个篇章分为若干部分,并据此归纳出报告的框架逻辑。这是报告行文的结构安排,是“形”,但报告真实的逻辑,也就是“魂”,却体现在内容的时空疆域。在收听现场直播的时候,一个重要感受就是报告涵盖的时间和空间疆域都有了极大地延展。时间上,报告完整勾画了现在至本世纪中叶的国家发展目标、时间表和路线图,这一点媒体报道很多。空间维度的延展还没有被充分认识,但细读报告会发现,从报告第一篇章将新时代的五大内涵之一锁定为“是我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到“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上升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再到报告结语提出“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立足全球谋划未来的新格局已经铺就。正如有学者指出,十九大是“站在世界地图前”谋划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其次,“写报告要向前看,读报告要向后看”。毫无疑问,作为未来国家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写报告要向前看”,同时,作为党的最高政治报告,报告的语言表述经过千锤百炼,反复斟酌,虽然简炼但每一句话都是重点,都蕴含着特定的政策信息。对于普通人来说,报告的核心精神相对容易掌握,但从简炼的文本中读出更细致的政策信息却不是容易的事,这个时候就要试试“读报告要向后看”,即要与以前的各类报告和文件表述做对比,发现新的行文安排(重要性变化)、发现新的表述差异(政策思路变化),在这些“新”上捕获政策信息。举两个经济方面的例子,第一个例子是四大区域发展战略,十九大报告的表述是“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十八大报告的表述是“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从文本对比可以看到,十九大报告更为聚焦,针对不同区域的发展现状突出各自的重点方向,比如东北地区要突出深化改革,东部地区要突出创新引领,可以预见,改革和创新将成为未来这两个区域发展的政策着力点。第二个例子是初次收入分配,十九大报告的表述是“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十八大报告的表述是“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十七大报告的表述是“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众所周知,增长与分配是经济的两大主题,收入分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时隔多年,十九大重新将“坚持按劳分配原则”这个耳熟能详的经典原则写入报告,政策取态可见一斑。
最后,对于政策解读和研究来说,那些报告里没有说的话,通过逆向思维也可以得到一定的信息量。当然,这并不是学习报告需要关注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