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李稻葵教授长期关注经济改革与发展的研究,他是如何看待经济高速发展之上的知识折旧?改革开放40年相比过去30年、20年,又有哪些特殊意义?在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中国经济又将走向何方?
近日,在由舍得酒业与凤凰网联合推出的《舍得智慧讲堂》第三十三期,原央行货币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先生特别做客节目,解读其亲身经历的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
折旧跟学习是硬币的两面
节目伊始,李稻葵与主持人胡玲共同追忆了十多年前的那次见面场景,同时,也特别感慨因为中国大陆经济的迅猛发展,自己切身体会到的与经济发展所并行的小代价——折旧。在他看来,每个人都面临着被“折旧”,尤其是以知识工作的人群,包括学者、记者等。
图1
除了讲述如何面对迅速“折旧”之外,李稻葵还概括了自己回国执教之后的状态。“折旧跟学习是硬币的两面,如果只是折旧的话,这个硬币会越来越薄,所以另一面就是学习,加厚你的硬币,不断地积累知识与经验。”
对于如何学习,李稻葵分享了自己的学习经验。“学习有各种各样的渠道,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去第一线,我们能够做到的是尽量接近一线的经济工作人员,不管是企业家还是工人,去了解他们的情况,听他们的故事,像拼图一样,把它拼成一个大图像,这样才能够得到一个比较完整且客观的图像。”
亲历时代变迁是最大的财富
近年来,李稻葵一面对内建言决策,普及学说,一面不断向世界解释被误读的中国。在他眼里,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性人格是外儒内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经济学从诞生起,似乎就是一门兼济天下的学问。
图2
李稻葵回忆起自己的求学之路。他说:“那个时候我们培养的是工科类,当然也有很多经济学的培养,会经常请北大、人大的老师给我们讲课,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就发现自己的兴趣在经济学,而且我的父亲也非常支持我的想法和选择。他说过一句话让我至今难忘,‘经济学是非常难学的一门课,一门你觉得你学会了,其实你还没搞懂,需要一辈子学习的大学问’,今天我也愿意告诉所有年轻人”。
的确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你不能只看数据不看人,人是有想法的,人的行为十分复杂,有理性或非理性的行为,有经济行为或非经济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还有社会行为。所以学经济学就是要尽毕生去学习,做到比过去更加了解,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舍百斤好酒,得二斤精华。敬请关注《舍得智慧讲堂》第三十三期,特别专访著名经济学家李稻葵,解读改革开放40年有哪些成功的基本经验?在2018年,中国如何应对经济数据造假,中国的金融体系又如何排毒。
图3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