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Chris Leipelt on Unsplash
城市化的车轮滚滚向前,城市的形态和规模都在不断变化,人类活动和要素流动的态势、城市空间的组织形式都越来越复杂。近年来,中国的大城市逐渐出现都市圈化和都市连绵化的倾向,人们对于大都市发展的探讨也越发热烈。大都市地区会以怎样的过程实现由点到面的空间连绵?是以核心城市为圆心圈层式扩散,还是在整个连绵区内均质化、低密度蔓延?就让我们一起从美国最年轻的都市连绵区之一——旧金山湾区找找答案。
1
旧金山湾区不只有旧金山
旧金山湾区位于美国西海岸,是全美第五大经济区,更是科创圣地硅谷的所在地。自淘金热起,这里便源源不断地吸引着全球各地的人们汇聚于此。2017年,旧金山湾区人口884万,占全美2.7%;GDP总量8780亿美元,占全美4.5%。
图片1:圣何塞-旧金山-奥克兰联合大都市统计区空间范围与城镇体系图
资料来源: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美国统计局、维基百科
我们通常所指的旧金山湾区是围绕旧金山湾的9个县,包含旧金山(San Francisco)、圣何塞(San Jose)和奥克兰(Oakland)3个中心城市,10多个人口大于10万的城市和其他大大小小100多个城镇。2000年美国统计区划调整后,旧金山湾区新增3县,总面积达到2.6万平方公里,占美国陆地面积的0.3%,大约相当于1.5个北京。
2
湾区进化史
1
进阶一:以旧金山为中心的城市近域扩张(20世纪50年代以前)
(1)人口集聚与工业化发展助力核心城市形成
1848年,人们在旧金山附近发现了黄金矿,由此引发了有史以来最疯狂的淘金热。仅1848到1854年间,就有超过30万的移民涌入。1880年,湾区九县总人口41.4万,旧金山市23.4万,占据整个湾区的一半以上。1860年到1900年,旧金山的人口密度从468人/平方公里增加到2824人/平方公里,其他绝大部分地区的人口密度都在200人/平方公里以下。
图片2:1860-1900年旧金山湾区九县人口密度分布图
资料来源: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美国统计局、维基百科
在此期间,旧金山市无论是人口数量还是经济体量,在湾区都是首屈一指。为了满足深层采矿业对复杂设备的需要,19世纪中期到末期,旧金山市的重工业快速发展,并依托港口优势成为移民和货物的集散中心。人口的增加和工业的发展带来制造业企业迅速增加,使得旧金山的产业逐渐趋于多样化。1880年,旧金山制造业产值也占据加州的2/3,超过西部其他所有城市总产量之和。
(2)交通发展与产业转移促进核心城市周边繁荣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旧金山的一部分制造业企业在高昂的地价压力下开始外迁至湾区东岸的奥克兰地区。与此同时,1910年西太平洋铁路公司的铁路线通至奥克兰,使其成为三条横贯美国大陆的铁路线的终点。在此背景下,奥克兰周围形成了一个基础雄厚的工业地带,人口数量迅速攀升,二战期间更是作为“民主兵工厂”出现战时繁荣。1900年奥克兰市人口总量6.7万,至1950年人口达到38.5万,人口密度达到2700人/平方公里。
图片3:旧金山三大核心城市人口数量占湾区九县总人口的比重
资料来源: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美国统计局、维基百科
在湾区东部的工业快速发展过程中,旧金山作为这些企业的总部所在地和融资中心也获得了同步增长。1904年,意大利银行在旧金山北滩成立。1915年,旧金山市举办了著名的巴拿马——太平洋世界博览会。金融、管理、旅游等服务业部门在旧金山经济中的地位日益上升,容纳了更多的就业人口,也进一步增强了其人口吸引力。1900-1950年,旧金山人口增长43.3万人,人口密度从2824人/平方公里上升至6387人/平方公里。
2
进阶二:伴随硅谷崛起的区域均质增长(20世纪50年代以后)
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移民的不断涌入和新兴高技术产业等蓬勃发展,在距离旧金山市约70公里的湾区南部,硅谷地区获得了巨大发展。从1950年到2017年,圣克拉拉县首府圣何塞市人口从9.5万人增至103.5万人,一跃成为湾区第一大城市。此后的几十年,旧金山湾区的人口、企业在空间上都呈现出均质、分散增长的态势。
图片4:旧金山湾区三大核心城市与硅谷范围示意图
资料来源: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硅谷指数
硅谷当年的崛起,多多少少有些幸运之神的眷顾。1891年时任加州州长的利兰·斯坦福创办了斯坦福大学,1939年斯坦福毕业生比尔·休利特创办惠普公司,1955年威廉·肖克利创立仙童半导体公司,冷战时期联邦政府又大力资助硅谷的半导体产业,以及后来大批互联网企业开始创办……学术研究、技术、资金保障、自由开放的创新精神、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人口的“淘金”口碑、以及众多科技新星的号召力,这些要素都像被某种魔力吸引,在硅谷这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
图片5:硅谷重大事件一览表
资料来源: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整理
(1)人口低密度均质增长
伴随着硅谷地区的崛起,除了人口密度已经较高的旧金山、奥克兰及其周边,整个湾区都迎来了人口的快速增长期,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增长并非集中在圣何塞地区,而是在空间上更为分散和均质化。
图片6:旧金山湾区内部人口总量变化图
资料来源: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美国统计局、维基百科
1950-2017年,圣何塞的人口增长近百万,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62%;于此同时,湾区南部(除旧金山、圣何塞、奥克兰)人口增长约250万,北部人口增长约101万,其年复合增长率均在2%以上。
虽然人口总量在迅速攀升,但直到目前,整个湾区的平均人口密度都还不高。截至2017年,平均人口密度大于6000人/平方公里的城市一直仅有旧金山1个;人口密度大于4000人/平方公里的城市有6个,总面积不足200平方公里。即使人口在60年间增长了90多万的圣何塞,2017年人口密度也仅为2264人/平方公里。
图片7:20世纪50年代以来湾区九县主要城镇人口密度变化图
资料来源: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美国统计局、维基百科
这是因为,湾区本身具有较高的开放性,对域外资源和人才具有较大吸引力,如此一来便减弱了区域内部的空间竞争,降低了核心城市的“极化”作用。自淘金热起,旧金山湾区的人口增长便主要来自迁移增长,硅谷崛起后,它更是作为全球科创尖峰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才,加之湾区可开发空间仍较大,居住地的选择相对自由,因此人口增长较为分散。
日积月累,整个湾区成为了一个均质化的人口高密度区,大大提升了整个空间的效率,科技人员数量足够多,创新浓度足够高,能够形成更大的创新优势,因此成为世界级前沿科技公司研发中心的首选地,强化了其在科创领域的国际地位,形成了人才吸引和科技创新的循环累积优势。
(2)企业分散化均质布局
与人口的均质增长相对应,湾区内的企业呈现出分散分布的状态。从2015年湾区前150强企业总部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除了圣克拉拉(Santa Clara)和旧金山,圣马奥特县(San Mateo)和阿拉米达县(Alameda)也拥有大量的企业总部;森尼维尔市(Sunnyvale)、米尔皮塔斯市(Milpitas)的企业总部均在10个以上。
图片8:2015年硅谷前150强企业创建时序与分布图
资料来源: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谷歌地图、https://www.siliconvalley.com/
这样的企业分布状态既与信息通信的发展有关,也受规划理念的影响。
首先,诞生于硅谷的高度发达的电子通信系统,允许信息交流场所更加分散化。信息化社会,信息交流主要包含两种,一种需要面对面交流,一种依赖于电子传递。面对面交流对于建立和维持合作关系非常重要,而电子交流使得咨询和管理人员能够在距离核心区一两小时路程之外的地方,有效利用电子化手段进行工作。因此正如英国规划大师彼得·霍尔认为的:传统的建立在步行距离基础上的高密度CBD仍具集聚经济的优势,而许多其他功能,如后台管理、物流管理、新型总部综合体、传媒中心等,随着时间的迁移会重新布局在更为分散的位置。这种空间组织形式也被称为“集中式分散”。
图片9:The Connected Landscape of the 21st Century
资料来源:21st Century Infrastructure Keeping California Connected, Powered, and Competitive
此外,在空间广阔、地价便宜、小汽车通达性较好的年代,硅谷地区在规划中对建筑进行了限高,导致建筑密度普遍较低。这种规划理念认为,过高的建筑会破坏统一的街区景观,侵犯个人住宅隐私,以及为交通和学区带来压力。低矮的建筑并配以充足的开放空间,可以供员工更加自由的研究、讨论和创造;临近交通线的布局,又使得员工可以利用高度普及的小汽车快速到达其他地区。
图片10:Fairchild园区
资料来源:未来园区︱硅谷的反思:湾区园区的前世今生(II)
伴随着人口、企业的均质增长,湾区的城镇逐渐发展连片。
旧金山作为湾区的人口中心和金融中心,为其他区域的产业发展提供着人才、市场和资金,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服务型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批以商业模式创新为特点的创业企业,如Twitter、Lyft、Airbnb等迅速发展,Google、Yahoo!和Apple等老牌硅谷企业也开始在旧金山建立产业园。奥克兰地区作为湾区的制造业中心和交通枢纽,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一直较为发达,随着人口数量增加,住房市场十分兴旺。硅谷作为研发和设计中心,不断吸引着全球各地的企业和人才,在研发、硬件设计等技术创新领域的优势地位无可撼动。
在核心城市带动和交通线的组织下,湾区南部紧靠海湾的海滩、绿地形成了重要商务活动和休闲游憩带。往陆上走,依次是产业研发区和居住区。学校和产业服务机构位于居住区和山地之间。隔海相望的湾区北部是美国著名的酒乡和美食之都,吸引了许多富人前来居住,成为了旧金山的“后花园”。
至此,湾区的各个城市、各个区域形成了紧密联系、相互协同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3
启示
旧金山湾区的形成虽有其特殊性和偶然性,但仍遵循一定的规律。三个核心城市,几条高速,在湾区的地形条件和规划约束下,形成了多核、均质的网络型都市连绵区。20世纪50年代以前,旧金山湾区以旧金山市为核心,从工业化逐步进入后工业化,辐射带动范围小,城镇空间以近域扩散为主;20世纪50年代以后,硅谷崛起,新增城镇在主要交通廊道沿线多点开花,低密度空间快速增长。其演化历程也为我们培育中国的都市圈、都市连绵区提供了一些启示。
1
集聚人口,增强核心城市辐射带动力
在区域发展过程中,核心城市只有聚集足够多产业人口,形成生产——消费的内生动力,才能发挥集聚优势,产生创新优势,完成产业的转型升级,进而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动力源。纵观整个湾区的发展历程,旧金山作为湾区发展的增长极,一直是区域内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一开始,它以淘金热为契机快速聚集人口,继而发展工业化,带动奥克兰地区发展。工业化后期,以服务业为主导的旧金山仍然具备较强的就业容纳力和辐射带动力。现如今,旧金山总部经济发达,创新领域发展,对全球经济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空间跃迁,培育都市圈外围创新增长点
由于路径依赖的存在,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一旦被锁定在某一特定产业结构,将会逐渐缺乏创新能力。而都市圈的外围节点城市反而可以利用后发优势,有意识地提升区域定位、改善城市环境、加强产业生态营造、推动高端人才导入、加强政策支持配套、引进产业大项目等实现旧路径的解锁和新路径的创造,从而打破单向梯度外溢的空间限制,向组团化、网络化转变,形成创新的“空间跃迁”。在旧金山湾区,距离旧金山市70公里外的硅谷创造了互联网的奇迹,便是创新“空间跃迁”最好的例证。
3
加强联动,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大都市地区城市系统复杂,具备较强的多样性,城市、产业间的协同分工可以产生一加一远大于二的效果。在旧金山湾区,诞生于硅谷的创意可以便捷的获得来自旧金山的资金支持,生产的产品也可以通过奥克兰迅速的到达全球各地。各类生产要素迅速流通,各个生产环节有条不紊快速推进,在发达的通信技术和交通网络的支撑下充分发挥了整体性优势,实现了区域的更好更快发展。
结语
信息技术的发展既使硅谷获得了发展机遇,又悄然改变着湾区的空间格局。高效的信息交流系统使得会议场所可以不再位于传统CBD,伴随着一个个次中心的蔓延,人们关注的焦点从城市向区域发生转变。这种“集中分散式”的连绵在旧金山湾区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淘金地到科技谷,不同的时代,旧金山湾区上演着不同的故事。未来,这片土地仍将继续诉说属于它的传奇……
参考文献:
[1]韩忠. 二战后旧金山湾区中心城市发展道路比较研究[D]. 厦门大学, 2008.
[2]赵倩. 旧金山湾大都市区1990-2010年职住空间结构演变研究[A].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沈阳市人民政府.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沈阳市人民政府:,2016:15.
[3]陈鑫, 沈高洁, 杜凤姣. 基于科技创新视角的美国硅谷地区空间布局与规划管控研究[J]. 上海城市规划, 2015(2):21-27.
[4]蒋玉宏, 王俊明, 朱庆平. 从《2017硅谷指数》看美国硅谷地区创新创业发展态势[J].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2017, 32(3):64-67.
[5]JOHN AITKEN, JOHN BOLAND, DAN BOXWELL, et al. 2018 Silicon Valley Index[R]. San Jose, California: Joint Venture Silicon, Silicon Valley Institute for Regional Studies. 2018.
[6]彼得·霍尔, 凯西·佩恩. 多中心大都市——来自欧洲巨型城市区域的经验[M]. 罗震东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7]Bay Area Council Economic Institute, 21st Century Infrastructure Keeping California Connected, Powered, and Competitive[EB/OL]. (2015-04)
[8]一览众山小. 硅谷的反思:工作场所的未来(I) [EB/OL]. (2018-12-18)
[9]一览众山小. 未来园区︱硅谷的反思:湾区园区的前世今生(II) [EB/OL]. (2018-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