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烨的“底层方法论”

尹烨的“底层方法论”

导语:人们喜欢故事,于是,那些所谓改变世界的人,渐渐成为榜样或符号,流传于世。然而,现实远比故事更加丰富立体。那些商业王者们,在光环背后,也是普通人,也要面对艰难的抉择。是什么成就了他们的平凡亦非凡?

经济观察报携手雷克萨斯旗舰级豪华轿车LS,以《企业家经济时代》专栏为契机,通过六位企业家的商业道路,以及他们人生旅途的艺术,阐述当今经济环境和时代趋势下的企业家精神内涵,探寻雷克萨斯YET兼·融之道的智慧。

第六期嘉宾,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CEO尹烨。

http://v.qq.com/x/page/s0906pihg4e.html

尹烨一直通过科普的形式想让大众了解和走进生命科学。

除了华大基因的CEO,尹烨身上有太多标签,“白蟑螂乐队”成员,Ebay汽车模型销售冠军,罕见病慈善基金“华基金”发起人,拿过厨师证、营养师证,还在Nature、NatureGenetics、Science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或参与发表论文50余篇。最近几年,他参加了几档科普类节目,开设《天方烨谈》电台,每日做基因科普节目,被网友称为基因技术科普家、生物界“名嘴”。

对此,尹烨说自己只是从大众科普入手,“生命科学本质上是作用于人类本身的科学。如何让大家有正确的认知,关心生命科学,关注生物技术产业,能够甄别哪些是谣言,哪些是真相。我觉得这可能是作为一个行业的头部企业必须要做的事情。”他回答道。

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CEO 尹烨

作为传播者的尹烨,和他背后的华大基因,也逐渐被更多的投资者和大众所了解。

相对于创始人汪建给人留下“基因狂人”、“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科学家”的印象不同,尹烨更像是一位科普作家,善于借助多种媒介生动、细腻地讲述基因的故事,润物细无声。

我们的采访被安排在早上八点钟,在华大基因办公楼的会议室。尹烨告诉记者,每周一早上九点,华大基因的管理层要在这里准时举行例会,他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空余。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他语速飞快,洋溢着热情。这种兴奋不是演出来的,而是出于对事业的真心喜爱和深入钻研。

尹烨曾说,“科技就是以前无法想象,现在勉为其难,将来习以为常。”通过科普能够让生命科学流行起来,让基因检测惠及千家万户,这正是属于尹烨的“底层方法论”。

寻找归属家园

上大学的时候,尹烨是被保送进入的大连理工大学,自己选择学生物工程专业。2002年毕业的时候,生命科学领域还没有发展起来,东三省没有一个跟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密切相关的企业。

当年众人还开玩笑,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但21世纪有100年,2002年还早着呢。对于尹烨来说,刚刚毕业就要面临失业的困境,落差是很大的,而更怕的是,自己四年学的东西都没有用了。

东北没有机会,尹烨就决定去北京看看,于是在国展遇到了华大基因。那时的华大,刚刚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和水稻基因组计划,声名鹊起,国际上和国内都被大家看作一流的基因组科学研究机构。华大对于当时的尹烨来说,与其说是“没有选择的选择”,更像是一个惊喜。

加入华大的第二年,SARS疫情爆发,尹烨就参与了SARS的早期诊断科研攻关。而这也使他在华大基因“一战成名”。

回忆起那次的备战,尹烨的语气还是那么激动,“12小时完成了大概这么厚的资料,”尹烨手上比划着,”当时我这么短的头发落了一层在键盘上,那个时间感觉都是静止的,非常非常的慢。”

完成SARS病毒测序和获得诊断蛋白之后,尹烨率领团队三天内就完成了从病毒全部基因组测序和申报材料的准备并顺利获得了审批。两周之后,便生产完成了三十万人份试剂盒。

试剂盒是卖还是捐?大家争执不下。当年的华大基因一年的总收入只有两三千万,而三十万人份试剂盒能卖上亿。如此具有诱惑力的数字,也是争论的根源。“汪建老师拍板说捐了!”尹烨兴奋并带着感动说,“在这种特殊时期,科研工作者能为这个国家做点什么呢?在大是大非面前,私念一闪的时刻,华大人没有往后退,而是勇敢地冲了上去。”这件事也成为激励尹烨,激励华大人的高光时刻,是最核心的精神支撑。

两周后,华大将30万人份SARS检测试剂盒无偿捐给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对于疫情控制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基因科技造福人类”这句话,也成为了华大人的目标和永恒使命。

从基因解码者到基因科普者的转变

2007年时,华大的核心团队南下到深圳发展。深圳当时正进入蓬勃发展的创新时期,每天都能迎来一个企业的诞生。

“中国大量创新型的民企都诞生于深圳,是因为这个城市没有土著,就没有谁天生就是深圳人,大家都是外地人,也就都是本地人。深圳是一个可以容忍失败的城市,而创新本身意味着必须承担一定的失败率。”尹烨表示。

2009年,尹烨调入华大集团深圳总部,负责基因组学及生物信息学全球范围内的产业推广。由科研工作者转变为管理者,尹烨并没有太多的不适,“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本身是一种更复杂的、高阶的管理和协调。”而他的角色,也从一个基因解码者转变成为基因科普者。

现在,华大基因已成为世界领先的基因检测上市公司,带出了一大批这个行业的精英,汪建曾说过,“我是工业文明时代的唱衰者,这一时期最辉煌也最短命,生物科学、智能机器人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将很快取代工业文明。”

在尹烨眼中,汪建、杨焕明不是创立了一家公司,而是创造了一个行业。而他形容自己,则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开疆扩土。“如果没有他们,我2002年毕业注定还是失业,如果这个产业没有发展起来,中国那些学生物的孩子们还是没有希望。”

尹烨在华大17年,从初出茅庐到成为华大基因的CEO。曾有人问他为什么一直待在这里,他想都没想说“那去哪呢?”尹烨对华大基因的感情,可见一斑。

“成功的道路真的不拥挤,行百步者多半只到‘五十’就走不下去了。某种程度上讲,如果一个人可以在一个行业里面一直有机会发展,并且能够深入其中的话,我认为这是一个人最大的幸福。”尹烨说。

为了普惠的大目标

尹烨还有一个目标,让精准医学成为公众普惠的技术。“技术普及需要做到:第一个是成本可及,第二个是认知到位。”

正如我们看到的,尹烨一直努力做着科普,解决生命科学认知的“不对称”。“我们天然会对未知的东西感觉到恐惧。地球上有80亿人,每年还会再生9000万人。如果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基因序列,这样我们就不恐惧了。就像以前不知道有ABO血型,今天我们都知道了。”

而华大基因一直为解决第一个问题而努力。

“当年测出第一个人类基因组时,六个国家、八千多人花了13年的时间才完成,总的花费达到38亿美金。”尹烨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而到2007年,华大测出第一个中国人的基因组时,所用金额已经降到了几千万人民币。

华大集团的CEO徐讯曾说,三到五年之内可能会低于1000人民币。

为什么一直不断地致力于把基因技术拉到大家都能够消费得起的价钱,尹烨解释道,“我看见今天的精准医学,隐隐有变成精英医学的趋势,这样下去的话,科技开始让生命健康出现了不平等的苗头,而最好的解决方式是让所有人都能享受这个技术。”

2018年的年报显示,华大基因去年的研发总投入达到2.65亿,约占营收比重的10%。“预计未来华大基因还将继续维持这样的研发强度。”华大基因财务总监陈轶青表示。

对比美国的很多精准医学公司,其研发费用是华大基因的数倍之多。“这些公司到今天都还是亏本的,但他们的市值比华大还高,可能也说明纳斯达克是看重未来的板块。”尹烨表示。

今年一季度时,华大基因大幅增加了研发费用,想要在窗口期针对防控出生缺陷、防控肿瘤、治愈传染、感染等三个点发力,建立大数据平台,拿到最核心产品的NMPA认证。

从这个意义上讲,华大是全球仅有的一家同时可以提供出生缺陷防控,肿瘤防控,传染感染加科技服务和合成这样的综合性检测服务的企业。

而企业中的各种业务细分领域,开始只是物理的布局,慢慢地会产生化学反应。

华大在全球有20多个实验室,遍布各大洲,“这样的布局为华大未来的平台和应用拓展奠定了完备的基础架构。”尹烨表示。

除了内部的研发投入,华大也做了一些外部投资并购,在生育健康、肿瘤基因检测、合成生物学、消费级基因检测、生物信息分析、眼科基因诊疗、宏基因组等细分领域进行布局,进而提升公司自主产品在生命科学应用领域的覆盖度,打造全产业链生态圈。

尹烨在《生命密码》中写道,“生命如此美妙,我们却知之甚少”。将基因技术变成大家都能消费得起的东西,终有一天,大众能像懂英语一样能看懂基因数据,这是他的愿望。精准医学会发展到什么样的地步,我们无从想象,但相信满怀抱负的尹烨,会在不久的将来给出精彩的答案。

在年富力强的时候,知道了生命的意义,知道了所作所为会为这个社会和人类带来贡献,这是尹烨觉得可能最幸福的事情。

(黄一帆/文)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