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华为之熵,光明之矢,“熵减”为何能解决华为中年危机?
2017年9月份,华为总裁办发布了《华为之熵,光明之矢》的内部学习邮件,文章系统阐述了任正非思想中的“熵减”理论。
实际上,早在2012年,任正非就陆续在多篇文章和讲话中提到了“华为之熵”的概念。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华为将热力学理论引入到公司治理系统,作为公司运作和管理的一个独特理论。任正非为什么如此重视“熵”这个概念?究竟什么是华为之熵?华为靠什么来熵减?
任正非大力推崇的“熵减”究竟是什么?
熵减,这个概念来源于物理学。能量是有效能量加上无效能量构成的,有效能量可以做功,无效能量就是无法再利用的能量。熵就是无效能量的一种度量方式。
物理学有一个热力学第二定律,也叫熵增定律,说封闭系统的熵是一直增加的。也就是说,无效的能量一直在增加,如果不增加有效能量,能量就无法做功,最终系统就会熵死,人、自然界都是如此。比如,一杯加满冰的水,如果什么都不做,冰很快就会融化变成常温水。人也是一样,整天吃喝不锻炼身体,要健康长寿也是奢求。
任正非曾在2015年的“花园谈话”中描述过一个场景:封闭系统内部的热量一定是从高温流到低温,水一定从高处流到低处,水流到低处不能再回流,那是零降雨量,那么这个世界全部成为超级沙漠,最后生命就会死亡,这就是热力学提到的“熵死”。
小到一株草,大到一个社会,其实都可以用熵这个概念来解释。一个人,如果不吃不喝也不动,很快会走向死亡。一个企业,如果不能持续创新和进步,很快就会被淘汰,最终走向灭亡。
在这个物理学的概念里,既隐藏着企业最终的发展趋势——熵死,也同样提供了解药。
还是以水为例子,水必定是从高处流到低处,其实就是熵增, 最终成为一潭死水,也就是熵死。但是地球上的水并未成为一潭死水,水其实每天都在流动,是因为地球并非一个封闭的系统, 因为太阳这个外部系统的存在,水得以蒸发(熵减),从而实现整个水系统的循环流动。
这个例子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一个是开放,一个是活力。
图:任正非以耗散结构的为基础,打造华为的活动引擎模型(图片来自:《熵减:华为的活力之源》)
华为的活力引擎模型(见上图),是任正非和华为思想研究院的员工经过多次座谈、修正而成的。这个模型或许就是熵增的解药。这个模型最重要也最基础的一点就是开放。为什么开放是基础?因为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封闭的状态下必然熵死。
2012年,任正非在与2012实验室的座谈中,第一次公开在内部提到了熵。他说“自主创新就陷入熵死里面,这是一个封闭系统”。所以华为是非常反对封闭的,因为封闭意味着熵死。
华为的活力引擎模型,它上面的入口吸收宇宙能量,下面的出口是扬弃糟粕。模型右边列的是企业和个人的自然走向,是熵增的,是让企业失去发展动力的。模型左边列的是远离平衡和开放的耗散结构,是熵减的。华为这台活力引擎的轴心就是客户,是否为客户创造价值是用来判断有序无序、熵增熵减的标准和方向。
我们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理解这个模型。
图:华为的宏观活力引擎模型
企业宏观层面,把华为视为一个生命整体,要从企业整体运作的战略高度解决熵增。华为选择的方式有两个:厚积薄发和开放合作。厚积薄发在这个引擎中的作用,可以理解为把财富的厚度转化为发展的高度:就是消耗多余的物质财富,打破平衡静止,避免物质财富过多导致的熵增,另一方面又建立起新的企业发展势能。任正非曾提到过的有:
• 32 年来朝着一个城墙口进攻。
• 用范弗里特弹药量进攻(范弗里特弹药量就是指大规模、密集型、压强式地进攻)。
• 华为过去 10 年 3200 亿元的研发投入正是“厚积薄发”这一理念的典型体现。
开放合作方面,华为从战略到文化,其实都是在遵从一种开放的架构,比如:
一杯咖啡吸收宇宙的能量(知识吸收方面的开放);
炸开人才金字塔(人力资源政策的开放);
要把华为的主航道修得宽到不可想象,什么样的船都能在上面开(华为战略层面的开放);
心声社区就是开放的罗马广场(内部企业文化的开放,坦率面对批评和自我批评);
要用美国砖、欧洲砖来造我们的万里长城(在技术、研发、流程方面的开放纳新,不一味追求自主创新);
……
图:华为的微观活力引擎模型
再看个人的微观层面。微观层面就是人,华为希望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探索如何激发生命的活力,激发员工的活力,解决人的惰怠和熵增,从而产生华为发展的力量。
热力学第二定律阐述了,自然界不可能将低温自动地传导到高温,必须有动力才能完成这种逆转。人的天性会在富裕以后变得惰怠,这种自发的演变趋势现象并不是客观规律,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可以改变它的。
我们组织的责任就是逆自发演变规律而行动,以利益的分配为驱动力,反对惰怠的生成。民意、网络表达多数带有自发性,我们组织却不能随波逐流。组织的无作为,就会形成“熵死”。整个华为公司就是遵循这样的熵减机制,希望通过建立耗散结构,通过战略牵引吐故,把旧的技能、旧的思想等冗余的组织吐掉;进而实现纳新:把新的开放、打破平衡和负熵因子引入进来,并以此从旧的无效走向新的有效。
用一句话来总结,熵减的目的就是“每个人在最佳时间,以最佳角色,做出最佳贡献”。熵减包括炸开人才金字塔,破格提拔,向满广志、向坤山学习,激发人的正能量,用合理的价值分配来撬动价值创造,吐故纳新,淘汰倦怠员工等等。
用任正非的话来说:“战略预备队循环流动是熵减,干部增加实践知识是熵减,破格提拔干部也是熵减,合理的年龄退休也是熵减……”
平静的水面,如果不引入任何外部的力量,那么它最终会成为一潭死水,但是水面上层层的涟漪告诉我们,外部的系统,可能是一颗石子,也可能是天空中的雨滴,打破了这种平静,带来了生命的活力。这就是熵带给我们的意义。
任正非说:熵减的过程是痛苦的,前途是光明的。水从青藏高原流到大海,是能量释放的过程,一路欢歌笑语,泉水叮咚,泉水叮咚,泛起阵阵欢乐的浪花。遇山绕过去,遇洼地填成湖,绝不争斗。若流到大海再不回来,人类社会就死了。当我们用水泵把水抽到高处的时候,是用外力恢复它的能量,这个熵减过程多么痛苦呀!水泵叶片飞速地旋转,狠狠击打着水,把水打向高处。
人的熵减同样。从幼儿园认字、弹琴到小学学数学,从中学历史、物理到本科、硕士、博士,考试前的不眠之夜……好不容易毕业了,又要接受ABC的考核、末位淘汰等的挤压。熵减的过程十分痛苦,但结果都是光明的。
人和自然界,因为都有能量转换,才能增加势能,才使人类社会这么美好。
熵减:激活组织和组织的人
熵增会伴随企业发展始终,像一些疾病一样无法根治。熵减就是激活组织和激活组织的人。华为如何熵减?就是逆向做功, 激发正能量,坚持核心价值观不能变。逆向做功的措施可以有两类,有些措施是激活组织的,有些是激活人的。
·激活组织:简化流程、饱和攻击、自我批判和战略预备队
第一个措施是简化流程。华为发布了一个“1130 日落法”暂行规定,核心内容是“每增加一个流程节点,要减少两个流程节点;或每增加一个评审点,要减少两个评审点”。这是华为在提醒自己,警惕管理过度、管理僵化、追求完美,而忘了管理的本质是为了商业成功。管理应该简单有效、加法和减法并行。
第二个措施是多路径、多梯次和饱和攻击。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企业得有战略定力。华为既然认定未来智能社会需要巨大的信息流,需要突破的是宽带的低成本和网络的低时延,那么如何抓住战略机会点?就是多路径、多梯次和饱和攻击。多路径是指朝着一个方向走多条路,而不是僵化只走一条路。多梯次可以防止组织性惰怠,做到团队梯次跟进。饱和攻击就是密集弹药长期聚焦投入。而且华为把能力中心放到战略资源聚集地,通俗地讲,就是人才在哪儿,聚合人才的平台就在哪儿。支持同方向的外部科学家也是熵减,而且华为不占有成果,是把别人当作灯塔,既能照亮华为,也能照亮其他人。华为改变研发投资结构,提高了不确定性研究投入占比,拓宽“金钱买知识”这条路,都是熵 减的措施。
第三个措施是自我批判。自我批判是一种纠偏机制,绝不能丢掉,要经常看到问题、面对挑战,然后主动变革自救。而且,变革要在日子好时进行,阻力最小,利益分配容易调整,变革容易成功。
第四个措施是战略预备队。战略预备队的循环流动是熵减。队员在训战中完成知识结构转变、技能提升,扩大视野、增加见识,组成一支拥有全新能力、钢铁般意志的新军。战略预备队也是华为摸索未来的组织形态和运作方式。
图:华为的熵减机制
·激活组织的人:每个人在最佳时间,以最佳角色,做出最佳贡献
对激活人来说,探索的过程是非常痛苦的,因为具体到每一个个体,做熵减就意味着要打破舒适区,不断迎接新的挑战,直面自己的知识老化和能力衰退,甚至要放弃很多既得的利益,这比组织的熵减更为困难,因为它触及人性弱点乃至每个人的灵魂深处。华为激活人的措施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个激活人的措施,是激发人的精气神,激发正能量、责任感,去克服人性另一面。像硬币一样,人性有两面性,有自私的一面,也有充满同情心的一面;有惰怠的一面,也有勤劳的一面;有担心恐惧的一面,也有勇敢的一面。金一南将军讲过一个观点,人的血性是需要点燃和唤醒的。任正非也经常说,要对员工破格提拔,每年多少多少名,就是希望每个人在最佳的时间,以最佳的角色,做出最佳的贡献,然后公司给予相应的肯定和回报, 以此形成良性循环。
激活人的第二个措施是吐故纳新。这个容易理解,金字塔塔尖那么小一点,能站几个人?把塔尖削平,平台大了,站的人更多,公司内外部的人都可以,领袖多几个,专家、管理者多站上来一批,这一定是件好事。另一个优势就是边界消失了,与外部能量交换也可以实现。
激活人的第三个措施,也是华为一贯坚持的,是用合理的价值评价、价值分配来撬动更大的价值创造,这就是熵减。华为价值评价的标准不能够模糊化,必须要坚持以奋斗者为本,多劳多得。分配其实就是奖惩,你奖励什么,就会得到什么。人性必然有安逸和惰怠的一面,所以不可以以人为本,而是用价值评价和分配做驱动力。当然,也要用内劲和使命感来对抗熵增。
《熵减:华为活力之源》华为大学 编著
激活人的最后一个措施是公开职级。既然是公开的,等于是每个人把责任扛到了肩膀上示众。对每个人来说这是压力,也是动力。公开职级带来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对 AT管理团队的约束。管理团队要时刻提醒自己,职级要公布出来的,不能拉帮结派、不能搞小团伙,从而减少熵增的现象。
本文整理摘编自《熵减:华为的活力之源》华为大学编著。中信出版集团出版,转载请务必注明作品出处。
《熵减:华为活力之源》
华为大学 编著
华为的发展不是偶然的, 任正非开创性的管理思想和战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华为之所以不易被人理解,一个重大原因就是任正非的管理思想,其源头上摆脱了商学院式的理论框架,仿佛黄河源头的九曲十八弯,既有观察现实世界、不断实践的人性感悟,也有横贯东西方的科学和哲学洞察。
熵原本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概念,却被任正非用于研究企业的发展之道,任正非是较早把熵的概念引到企业管理中并系统阐述的企业家。熵的概念是贯穿任正非华为管理思想的精华。
《熵减:华为活力之源》一书精心选择华为内部针对任正非华为管理思想中的“熵”“熵减”等概念的讨论成果并编选成集,其中既有华为高层在管理理念层面的反思,也有中层及一线员工践行过程中的经验总结。
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不仅可以无限贴近任正非华为管理思想的核心理念,从而获得激发自身组织及员工活力的方法,更可以从中窥见华为组织活力的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