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读宏观经济思想史

为何要读宏观经济思想史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在比利时鲁汶大学常有机会见到米歇尔·德弗洛埃教授,他也正是《宏观经济学史:从凯恩斯到卢卡斯及其后》一书的作者。当时他刚任教职没几年,是位宁静儒雅的学者,看来没长我多少,但头发已明显稀疏。有一次听演讲,德弗洛埃正好坐在我旁边,因已互相眼熟,他看我手上有本书,便客气地借去看一下,用法语讲了两个字:fait voir(借看)。我完全不知道他的研究领域,常见他和年轻同事在一起,日后这几位都各领了风骚。

十多年后,我逐渐在国际期刊上看到德弗洛埃写的许多论文,主要议题是瓦尔拉斯的均衡概念,他的分析是方法论取向,主要的争论对象则是美国的瓦尔拉斯专家唐纳德·沃克(Donald Walker,1934—,哈佛大学博士,印第安纳大学教授)。他们的长久争辩我没跟上,但我因此而注意到德弗洛埃在思想史与方法论领域的国际地位。这本《宏观经济学史:从凯恩斯到卢卡斯及其后》的参考文献中列有他的主要著作,数量和质量皆超过我的预期。

我看到这本《宏观经济学史:从凯恩斯到卢卡斯及其后》的英文版时,真没想到他在这个领域已积累了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马上拜读并深感内容坚厚。原想找人译为中文但未成功,没想到北京大学出版社这么快就做好了,好书永不寂寞。

《宏观经济学史:从凯恩斯到卢卡斯及其后》, [比利时]米歇尔·德弗洛埃著,房誉、李雨纱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10月出版。

简言之,我认为本书对宏观分析史提供了评判性的综述,兼具教学与研究功能。它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以下几点:第一,厚积薄发,与时俱进;第二,架构清晰,文笔简炼,说理明畅,简洁易懂;第三,体系完整,视野开阔,各门各派了然于胸;第四,证据坚实,知识量大,文献丰富,惠我良多;第五,风格高雅,让人恍然大悟,余味延绵。

德弗洛埃的这本书,让我立刻联想到马克·布劳格的《经济理论的回顾》(Economic Theory in Retrospect,第5版,1997年)。两者的属性与层次相似:都是思想史的回顾分析,既综述又评判。布劳格以学派来探讨经济学近三百年的进展,而德弗洛埃的目标较明确(专注于单一领域,即宏观经济学波动理论),时期较短(半个多世纪,从凯恩斯1936年的《通论》到20世纪70—80年代的理性预期、RBC、DSGE等)。如何判断这两本都是好书?有个简单方法:我知道的细节,他们都掌握得比我更丰富、更深入,让人心服口服。布劳格写作《经济理论的回顾》第五版时正好70岁,德弗洛埃比我稍年长,现已过70岁,还真希望他写第二版。

我找了好几篇本书的书评,基本上都对其极力称赞,其中以Azariadis (2018)最为深入,很少见到39页的书评,并且还发表在美国经济学会的刊物上,可见本书所讨论议题的重要性与可争辩性。德弗洛埃对经济波动领域的经典文献真是读通搞懂了,写得又清晰又让人意想不到。对经济学相关专业研究生和宏观经济学专家来说,本书是不可回避的佳作。本书至少要详读两次,三次更值得。我认真读了前四章,越读越慢,主因是理解上的差距愈往后愈明显。因担心其余诸章会使眼疾恶化,只能浅浅翻阅。但试举三例,说明本书为何吸引读者,以及其分析的深度何在。

第一,前言的表0.1是两栏式的对照:左栏是1936-2000年间宏观经济学史中的重要节点,从《通论》到IS-LM,再从理性预期到DSGE(第一代、第二代等)的层层进展;右栏是各阶段的代表人物。作者在前言中说,这是不可或缺的“大图景”,因为理论的发展可视为一种“决策树”,其分支起源于对基本方法论节点的选择。采用某个分支而非另一个分支,会使理论走向不同的发展轨迹,进而产生深远影响。基于这个视角,前言中的专栏0.1用箭头来解说代表人物之间的影响方向:单箭头代表前后传承,双箭头代表对立,同时也标示这些派别与人物是本书哪一章的主题。这两个图表就是本书的宏观定位。

第二,首章综述凯恩斯《通论》的“研究计划”,分列七点解说凯恩斯时代经济学理论所面临的危机、有哪些主要病征,以及凯恩斯的研究目标。凯恩斯面临好几条叉路,自知处方不等于解药,所以自谦《通论》只是“温和的保守”(moderate conservative)。史实正好相反,《通论》是经济思想史上的大革新,也带来了政策史上的大创举。作者在这七点内,对凯恩斯的心路历程与转折,做了简明透彻的解说。

第三,再举个细节例子。首章的脚注⑤介绍了凯恩斯对瓦尔拉斯的态度。凯恩斯在1934年12月的一封信中写道:“无论如何,我都期望有一天能够说服你,瓦尔拉斯的理论和其他一些理论基本上就是胡闹!”睿智如凯恩斯,若今日棺中复起,看到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主宰学界,不知将如何自处?

以上三例才引到正文第7页,全书正文超过400页,相信它们同样精彩,且具有启发性,请读者慢慢品味吧!依我所见,第四章用长达30多页的篇幅分析货币论的争辩并形成表4.1的总结对照,写得实在内行,我屡屡回望,自叹不如:“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世说新语·捷悟·绝妙好辞》)。

下面,我希望谈谈为何要读宏观经济思想史。首先,具备整体性的眼光很重要。其次,必须搞清各派间的来龙去脉、相似点与相异点。再次,掌握宏观经济学界的思潮变化是学者的责任。最后,厘清各派间的争执与歧异其实并不容易。亚洲学者过于擅长数理建模,常忽略模型背后的精神与立意,因而不易推陈出新。方程式犹如铁砂掌,是用来劈砖头的。功力大小的区别也仅仅是一块砖与十块砖之间,再会劈砖也无法一统江湖。

以《水浒传》为例,书中共有三十六天罡星与七十二地煞星,各路英雄好汉,如鲁智深、林冲、史进等,都有独门武功,但领军群英的宋江,只杀过一个弱女子阎婆惜。他凭什么天罡地煞排名第一?靠什么统领一百零八条好汉?在我看来,单一个“义”字。义字的含义很广:眼界、胸怀、手腕、说理。亚洲经济学界已不缺好汉英雄,为何一直没得诺贝尔奖?恐怕就缺这个层次:身怀绝技,不如直指人心。

有志者不要停留在铁砂掌劈砖秀上,要先对义理与门派了然于胸。最低层的水果(修改模型、evidence from……)摘完后,如何更上层楼才是重点。除了数学建模,宏观经济学界更应明了自己在历史进程中的位置,勿当蒙眼马只走直线。历史就像汽车的后视镜,后视镜虽不能保证司机(决策者)往前开不出车祸,但可让其预见左右及后方的危险。决策层级愈高者,历史感的重要性愈显著,反之亦然。

我十岁初读《西游记》时,只关心牛魔王、芭蕉扇、盘丝洞这些神怪。二十岁上大学重读,看到的是大唐与西域的历史。四十多岁陪儿子读,转而注意到各章回的“有诗为证”,那是吴承恩的禅修心得,并且正是《西游记》的核心讯息。退休后静心重读,对作者的布局与隐喻反而更有体会。

我对这本《宏观经济学史》的理解,还停留在“神怪与历史”层次,期盼专业研究者迅速进入“心得与布局”的境界。布劳格说他每五年都会重读熊彼特的《经济分析史》,重新感受此书的气魄与闪亮的错误。我听得懂他的心法,因为我年轻时认真读过几次他的《经济理论的回顾》,它助我打通任督二脉,终身受益。德弗洛埃教授的这本书也值得咀嚼反刍:了然于胸不是境界,而是必备技能。前人闪亮的错误,就是后人的灯塔。

(本文为《宏观经济学史:从凯恩斯到卢卡斯及其后》中译本推荐序之一,作者赖建诚为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经济系荣休教授)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