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报告:宏观经济政策需要保持供给需求双扩张

北大报告:宏观经济政策需要保持供给需求双扩张

由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办的“需求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和对策”研讨会暨《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9》新书发布会近日举行。本次发布的新书指出,当前中国经济缺乏持久动力的内外因,包括人口拐点的到来、中美贸易摩擦、债务风险等。该书认为中国特色技术进步、人口结构、人力资本以及新时代分配关系是内生持久动力源,而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一带一路”以及乡村振兴寻求外生持久动力源。当前形势下,宏观经济政策需要保持供给需求双扩张。

该书主编、北京大学前常务副校长、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表示,中国当前的经济问题特别复杂,需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该书副主编,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在介绍人口拐点问题时表示,从供给方面,劳动力减少首先导致劳动力增速下降,其次人口老龄化会导致技术进步率和资本增速的下降,综合结果将是导致中国潜在增长率下滑。据国民经济研究中心测算,老年抚养比上升1个百分点会使储蓄率降低0.486个百分点,少年抚养比上升1个百分点将使储蓄率降低0.134个百分点。

从需求方面,人口拐点对消费和净出口也都产生负面影响。苏剑提醒,从人口的劳动力形势来看,2012、2018、2022这三个时间节点将是中国宏观经济中长期走势中的三个非常重要的节点。2012年,中国劳动力开始减少,总供给萎缩,而人口还在增长,需求在扩张;2018年,中国人口开始负增长,需求也开始萎缩,出现需求、供给双萎缩的局面;2022年,预计劳动力每年会减少1000万,供给会急剧萎缩,需求则会随着人口萎缩继续下降。

苏剑认为,政府接下来应该会想方设法维持一定增速,宏观经济政策采取的应该是供给、需求双扩张,供给扩张主要靠科技进步、改革开放以及其他形式的降成本、稳预期的措施。需求扩张主要靠消费升级、对外开放以及改革。

《中国经济增长年度报告》至今已连续出版16期。发布会现场,多位参与或者曾经参与过报告撰写的专家纷纷发表了自己对寻求经济增长持久动力与对策的看法。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胡迟表示,创新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有理论依据。但当前“全民突击搞芯片”不是一个好现象,建议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要准确识别卡脖子项目,避免被动应战。芯片是卡脖子工程,但其他哪些是脖子工程现在认识还不很清晰。他呼吁,要在准确识别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讨论那些是要自己研发的,哪些是要继续依靠进口分工来解决。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金融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冯科提出了10个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指标安全边界值,包括:GDP增长率不低于6%,CPI不能超过3.5%,外汇储备不能少于3万亿,赤字率不能超过4%,城市化率必须大于1%,综合生育率不低于2.1%,固定资产投资保持4%到22%的合理区间,人民币汇率稳定在7以内,信贷增长量必须维持8%以上,社会融资总量增长要超过9%,房地产投资增速至少保持在10%。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主管周景彤认为,经济研究将迎来第二次高峰期,开展经济研究要坚持“六论”原则,即系统论、实践论、动态论、结构论、开放论、立场论。今天的中国经济与40年前已经大不相同,考虑问题一定要坚持开放的态度,中国经济本身就是全球经济这个大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冬梅表示,今年实施的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成效显著。我国正在推行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收入和支出的衔接点是财政预算。财政绩效评价指标如何设计是重要问题。建议鼓励公众民主参与公共决策、强化民主监督,体现多元共治,同时促进包容性政治与经济良性互动的县域财政民主化建设,也要促进各级政府间财政分权协调制衡的县域财政法制化建设。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