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万元一台AED,为什么商场和车站“一台难求”?

两万元一台AED,为什么商场和车站“一台难求”?

从艺人高以翔到普通的心脏病患者,在心源性猝死的意外中,一个重要的急救角色经常缺失—AED。本周末,北京商报记者走访北京多个铁站枢纽站,以及王府井、宜家等大型人流密集商圈商场,其中,只有王府井百货与悠唐广场配置类AED设备。

北京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将利用3年时间在地铁站以及公园、景区、大型购物商场等公共场所配置AED,并出台相关标准。

围观:“幸运”的悠唐

在望京地铁站、建国门地铁站、灯市口地铁站、芍药居地铁站、国贸地铁站等多个地铁站,工作人员均表示:“没有,听都没听说过”。

相比之下,商场似乎略有不同。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王府井、合生汇、爱琴海购物中心、宜家、双井富力广场等商场中,双井富力广场与王府井百货均有配备AED。

AED是自动体外除颤器的简称,在AED的协助下,对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会成倍的提高。更重要的是,AED方便切易于操作,稍加培训就能熟练使用。

2016年,悠唐广场接受“心唤醒”基金的捐赠,成为北京首家落户AED的商场;今年7月,东城区红十字会在王府井百货大楼举办AED接收捐赠启动仪式。

可AED落户的背后,总会有一位位处于危险边缘的患者用生命做警示。悠唐广场的一位负责人介绍称,曾有一位孕妇在商场洗手间突然生产,幸好有位客人是医生,马上参与接生,孩子大人都没有出现危险。因为这件事,当“心唤醒”基金与悠唐广场洽谈落地AED设备事宜时,商场方面很痛快地答应了。

今年3月的东单体育馆中,6名协和医院的医生联手在东单抢救,赶在急救人员到来之前用场馆里配备的AED成功为男子进行了心肺复苏。

北京的AED都安在哪呢?据介绍,目前北京的AED装置多布局在机场附近。首都机场医院副院长袁力拜师,首都机场共配备69台AED,其中T3航站楼47台,T1航站楼10台,T2航站楼12台。三个航站楼共配备急救室10个,旅客需要紧急救治时,都可以求助医护人员。

然而,这一设备目前在我国的普及率依然非常的低。据不完全统计,心跳骤停和呼吸停止的心源性猝死,在我国平均每年高达55万例。其中,近90%发生在医院以外的公共区域,其中在大城市中,抢救成功率还不到3%。

如此重要的AED为何始终未能普及呢?

AED的缺失本质上是急救理念的落后。常年做急救培训工作的北京急救中心副主任医师陈志表示,从某种意义上讲,AED不仅是一种急救设备,更是一种急救新观念,在推广AED,提高猝死患者抢救成功率的过程中,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普及急救知识,提高急救意识,在第一时间,自救互救。

北京急救中心主治医生李坚韧呼吁,公共场所应该更多地安装急救设备和服务。配置AED之后,对抢救成功率非常有帮助。同时对民众进行相关的教育,让大家对疾病、对突发心脏骤停的意识、甚至对将来的慢病管理、自我保健都都是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安装:后续成本高

“救命神器”的价格怎样呢?据一位从事AED销售的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AED价格大幅下降,10年前大概在4-5万,现在只要花费2万多就可以购买到一台不错的设备。“便宜一些的甚至不到一万块。”该工作人员表示。

此外,AED的维护也并不算昂贵,“只需要花费千把块钱,定时更换电极片就可以了。”上述工作人员说。

“物美价廉”的AED为什么这么难普及呢?“很多地方都是怕麻烦”,该工作人员表示,对于很多企业来说,AED的投入只是第一步,每年的设备维护及相应的AED配套培训、急救团队构建、安全政策制定都是摆在面前的“坎”。

在今日头条新闻评论区,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官方头条号,直接“跪求”@北京地铁,“逝者安息真切希望@北京地铁 能“允许”红十字会在地铁公共场所安装AED,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医师田颖曾联合一个从事AED行业的朋友曾试图捐助一些AED,希望放在北京地铁,但最终未能成型:“当时和地铁相关部门联系,他们以没有政策,没有地方放,没有许可,最后就没做下去。”

安装了AED,就必须进行相关的培训。据悠唐相关负责人介绍,商场里有20多位安保和运营人员接受了专业的急救技能培训和AED培训。因为在对心源性猝死患者施救的过程中,光会使用AED设备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掌握由人工操作的心肺复苏技能。

一位参加过AED培训的雷女士表示:“虽然使用过程很简单,但是对于没有任何急救知识的普通人来说,还是要经过训练,比如做胸外按压、使用电极片,这些还是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指导。”

北京市华卫律师事务所主任、中国卫生法学会常务理事郑雪倩也表示,从法律层面上来讲,对于普通老百姓参与急救,前提还是要经过培训。

深圳市急救中心培训科主任赵伟介绍称,心脏病急救有“黄金四分钟”的说法,即应该努力在4分钟之内开始初级心肺复苏。也就意味着,AED必须设置在患者“4分钟”之内的范围里,而在人流密集场所发生紧急情况,这个距离只有500米。也就意味着,AED必须安装的足够密集,才有可能发挥相应的作用。

据介绍,美国政府每年提供3000万美元专项资金用于实施公共除颤计划,急救车5分钟内无法到达的公共场所全部设置AED,目前社会保有量超过100万台,平均每10万人317台;日本于2004年开始推广安装AED,目前全国有大约有60万台,平均每10万人约有234.8台,每年通过AED得到救助的大约有1200人。

配置:机构捐赠

实际上,目前国内AED安装的主要角色依然是机构的捐赠。急救科普专家张元春表示,国内AED等急救设备,仅在部分公共场所进行了配备,其他地区仍处于依靠捐赠的状态中。他认为,政府对公共场所的AED配备应制订强制标准,并鼓励企业、酒店等单位自己配备。

2017年,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谢双成、陈怡霓两位委员曾提交了关于在公共场所普遍配置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的提案。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计委在2017年7月的答复函中表示,将积极探索城市公共场所配置和推广AED试点工作。

在北京,今年正式运行的大兴国际机场目前已安装了40台AED,首都国际机场也已配置了69台。北京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除机场外,还将利用3年时间在火车站、长途客运站和全市390余个地铁站以及公园、景区、大型购物商场等公共场所按照标准配置AED,并出台相关标准。

2018年,深圳市急救中心将按照深圳市卫生计生委组织专家起草制定的《深圳市“十三五”AED配置使用实施方案》,完成1000台AED采购工作。到2020年,完成5000台AED采购及安装工作,并按1∶10的比例为属地培训5万名初级救护员。

尽管政府已经在紧锣密鼓地筹备AED的安装,但观念上的扭转难以一蹴而就。

“虽然我知道AED的使用方式,但是真到了关键时刻,恐怕还是不太敢。”媒体人林佳曾在几年前参加过红十字会的培训,持有急救证。但她表示,自从拿到证件后,并没有碰到过急救场景,也没有机会再去训练。时间一久,即便有急救证,自己也不会贸然施救。

2017年,中国版“好人法”颁布,意味着做好人不必担心承担《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其中第184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法律专业人士介绍,医疗损害领域,存在司法鉴定与医学会鉴定的双轨制,而鉴定有时候也难以查清楚相关问题,尤其是损害认定中的因果关系。比如,如果救助人和被救助人诉诸法院,法院在双方均无过错的情况下,也可能依据《侵权责任法》第24条,让当事人分担损失,而实际上难谓公正,这就给施救人增加了法律风险,造成困扰。“普通人经济能力有限,当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位专业人士表示。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