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非典处置经历,应对新冠疫情对经济社会的挑战

借鉴非典处置经历,应对新冠疫情对经济社会的挑战

摘要:当前许多分析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影响的观点,都是以2003年非典对经济的影响为参考,将本次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冲击与非典时比较,从而得出关于新冠疫情在短期内和长期里的影响的基本判断。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中国财富经济研究院陈宗胜、朱琳、杨希雷团队,通过研究“非典”时期我国宏观经济表现、行业产业发展以及政策措施,认为中国经济的韧性不容低估,虽然新冠疫情短期内对全国经济的冲击是很大的,但只要认真对待,正视疫情影响,理性评估其影响,科学借鉴非典处置经历,保持中国经济稳定发展依然是可期的。

一、“非典”蔓延期间GDP增长快速下降,但持续时间短,疫情消退后则快速反弹。研究团队从国内生产总值、交通运输、旅游业和住宿餐饮等几个方面考察了“非典”期间的宏观经济表现。虽然“非典”疫情给我国的经济带来了严重的损失,但是从大量的数据来看,这种损失是暂时的,它并没有影响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二、“非典”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很大冲击,但也蕴育了新的发展契机。在旅游业、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等受到严重打击的同时,此次疫情促进了传媒业,电信业,医药业等行业的市场需求,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三、“非典”没有改变当年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并未伤及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也没有改变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和经济发展的长期态势。四、当年处置“非典”推出的政策举措值得今天应对新冠军疫情时借鉴。及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扩大减免税政策;帮扶中小企业,出台政策性贷款;稳定就业,扩大就业规模等一系列相应措施的实施,有效的减少了“非典”给我国带来的负面影响,保证了我国的经济保持稳定高速的增长。因此,这些政策举措值得今天应对新冠军疫情时借鉴之。

当前许多分析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影响的观点,都是以2003年非典对经济的影响为参考,将本次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冲击与非典时比较,从而得出关于新冠疫情在短期内和长期里的影响的基本判断。的确,当年我国处置非典疫情的历史证明,即使较大规模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也是短暂的,随着疫情消退,经济活动恢复常态,疫情不会改变经济发展长期发展的态势,中国经济仍具有相当的潜力和活力。南开大学中国财富经济研究院陈宗胜、朱琳、杨希雷团队通过研究“非典”时期我国宏观经济表现、行业产业发展以及政策措施,认为中国经济的韧性不容低估,虽然新冠疫情短期内对全国经济的冲击是很大的,但只要认真对待,正视疫情影响,理性评估其影响,科学借鉴非典处置经历,保持中国经济稳定发展依然是可期的。

2003年春夏期间,“非典”型肺炎的蔓延给我国的经济带来了一场严峻的挑战,持续了几个月的疫情给我国的部分行业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损失,“非典”疫情距今已经过去了17年,“非典”时期的影响也早已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成为了过去,但是“非典”疫情给我们带来的经验仍然是有效的,对我们今天处置新冠肺炎蔓延疫情仍是会有启发的。

一、“非典”蔓延期间GDP增长快速下降,但持续时间短,疫情消退后则快速反弹。

“非典”疫情给我国的经济带来了严重的损失,但是从大量的数据来看,这种损失是暂时的,它并没有影响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研究团队从国内生产总值、交通运输、旅游业和住宿餐饮等几个方面研究了“非典”期间的宏观经济表现。

1、国内生产总值受到影响,增速减缓。2003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1.1%,相比于2002年同期提升了2.2个百分点,达到了自1998年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的最高水平,第二季度以来,受“非典”疫情的影响,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2个百分点,但是相比于2002年同期,其增速仍然上升了0.2个百分点。自第三季度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又呈现稳健的上升态势,据统计,这种高速增长一直持续到我国召开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后。

2、交通运输业受到冲击,运输量减少。交通运输是疫情传播的最大的潜在载体,因此,交通运输业在“非典”期间受到了首当其中的影响。交通运输主要分为货运和客运两种。除铁路货运量一直保持不低于5%的增速以外,总货运量和公路货运量增速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下降,2003年5月,总货运量同比下降了15.2%,公路货运量同比下降了21%。客运量增速同比全面下降,2003年5月达到最大下降幅度,客运量、铁路客运量和公路客运量分别下降了41.38%、61.28%和39.86%。但无论是客运还是货运,均在8月份以后开始逐渐回升,达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长态势。

3、旅游业深受其害,损失明显。为了控制SARS疫情的蔓延,避免人群的大规模集聚,国家经过慎重考量,取消了当年的“五一黄金周”假期,国家旅游局下令不允许进行任何形式的旅游促销活动,不组织和参与跨地区旅游。世界卫生组织更是向中国下达了“旅游警示牌”,全球先后有130多个国家对中国居民的出入进行了限制,再加上当时人们对疫情的恐惧,居民自发隔离在家,更是使中国的旅游业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对人流和环境依赖度最大的旅游业一度陷入了瘫痪,国内国际旅游团纷纷选择退票,旅游人数锐减,旅行社停业。

4-5月份一直是旅游业最为旺盛的时期,但是由于“非典”疫情的发生,2003年的“五一黄金周”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寒冬,数据显示,2003年4月,入境旅游人数同比下降了37.08%,外国人入境旅游人数同比下降了53.52%,5月份,同比分别下降了31.01%和70.50%。因为旅游人数的减少,旅游外汇收入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2003年4月,旅游外汇收入和外国人旅游外汇收入分别同比下降了49.32%和60.45%,到了5月份,下降幅度分别达到了58.68%和76.46%。6月份以后,这种现象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增长速度虽未达到“非典”之前的增速,但基本保持了稳定状态。

4、财政支出陡增,财政体系承受强大压力。研究团队还考察了“非典”疫情对财政的冲击。疫情期间,国家加大了对各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的幅度,4月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速达到16.59%,5月份达到26.46%,从图中可以看出,增长幅度以五月份为最高点在疫情期间形成了一个“倒V”字型的增长幅度。7月份以后同比增速出现回落,并基本保持在一个稳定范围内波动。

5、三次产业增加值不同程度下降。“非典”疫情的发展对三产的增加值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但总体的增长趋势是相同的,均在第二季度产生了不同幅度的下降,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第二季度的增加值增速分别为1.7%,11.3%,8.7%,相比于第一季度分别下降了1.2个百分点,2.1个百分点和1.8个百分点。但可以看出,从第三季度开始,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增速有所回升,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则在第四季度逐渐回升。

6、住宿餐饮业经历寒冬,销售额下降。自“非典”疫情以来,全国住宿餐饮业的零售额出现了明显的回落,尽管饭店和宾馆每天都进行了消毒的措施,但是仍然无法阻止疫情下客源的减少,甚至部分饭店和宾馆采取了停店待业的措施,曾经热闹无比的住宿餐饮业变得人迹罕见。自2003年4月份以来,全国的住宿餐饮业销售额经历大幅度的回落,相比于第一个季度增幅下降了3.6个百分点,相比于2002年同期增幅下降了3.9个百分点。而在第三季度,增速显现出了强劲的回升态势。

二、“非典”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很大冲击,但也蕴育了新的发展契机。

“非典”疫情的爆发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给我国的经济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给我国的整体经济和许多行业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非典”疫情导致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受到了影响,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模式,疫情的蔓延直接影响了人们的出行,资本的流动和货品的流通,使我国的旅游业、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零售业等都遭受到了重创;其次,由于疫情的迅速扩散,造成了人民群众的恐慌,使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受到限制,出于谨慎的动机,人民消费支出大幅减少,转而增加了储蓄,导致对总需求的增长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再次,由于当时许多的国家对中国的旅游进行了限制,出于恐慌对中国和中国人民持有回避的态度,直接影响到了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对吸引外商投资,劳务输出等造成了严重的障碍;最后,比起“非典”疫情的突然爆发所带来的经济影响,它所带来的更大的问题是人们对于疫情的不确定和不了解所带来的信心危机,在当时,人们不知道它会持续多长时间,究竟会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所以,当时的很多经济活动都被推迟甚至于取消了。基于此所产生的消费和投资水平的降低所带来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甚至于超过了疫情本身。

在看到“非典”疫情的负面影响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些正面的,积极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因素。在旅游业、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等受到严重打击的同时,此次疫情促进了传媒业,电信业,医药业等行业的市场需求,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其一,产生了较多的用于防御跟“非典”有关传染性疾病的产品的需求,人们对卫生保健品的需求增多,为此类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生存的空间;其二,催生了新的经营和消费模式,电子商务、网上购物、空中课堂等,电话,手机短信、网络通讯等明显增多。更多的企业利用网路进行线上商业活动,网上购物量也明显增多,拉动了商品配送的需求,从而推动了就业率的上升;其三,与网络有关的行业是最大的受益者,电子商务等产业活力明显上升,网上交易量明显增多,通讯类软件也被更多的个人和企业所接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逐渐习惯并接受通过网络阅读新闻,获取资讯,通过网络软件进行沟通和交流,通过电子游戏进行休闲娱乐。有些疫情严重的地区,还通过网络进行授课,使网络与教育的关系变动紧密,促进了多样化的教育手段的普及。也是在那时候起,为现在的网上购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网络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并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四,对通讯和相关信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非典”阻断了人们日常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的同时,人们开始更多的依赖电话、移动电话和网络进行交流和通讯,一时间,打电话、发短信成为了最重要的交流模式,在“非典”疫情期间,移动通信商的业务量成倍的增长。这些同时也促进了手机、电话等通信设备和电子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其五,虽然,我国的旅游业、交通运输业、餐饮住宿业等行业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但是却为医药、医疗器械、卫生防护、消毒洗涤用品等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三、“非典”没有改变当年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

上述事实证明,“非典”疫情给我国带来的灾难是暂时性的,它仅仅是一场局部的短期的灾害,并没有改变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和经济发展的长期态势。

其一,“非典”并未伤及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并没有受到影响,社会政治和经济环境依然稳固,整体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依然广阔,中国仍然是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劳动力市场,投资环境依旧向好,是世界上最具有投资吸引力的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改变,因此,“非典”并没有引起中国的经济危机,更没有改变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

其二,我国多元化的产业结构本身就使我国在应对危机时有较强的抵抗力,我国的经济是全国性的而非针对某几个区域或者某几个行业的。在2003年,我国的支柱产业仍然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并没有起到主导性的作用,以制造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左右,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因素,“非典”期间,第二产业的发展势头良好,企业除了增加了防疫成本之外,其产量等受到疫情的影响微乎其微,因此,对宏观经济并未产生大的影响。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15%,由于农产品生产种植的特殊性,所受到的影响也比较小。第三产业受到疫情的影响最大,但也仅仅是如旅游业、交通运输业和住宿餐饮业等少量产业,这些产业在全国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较小,并没有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其三,从我国当年“非典”疫情蔓延的地区分布可以看出,受到疫情影响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华南和华北地区,而对当时经济起到主要拉动作用的地区,如长三角地区,环渤海大部分地区等受疫情的影响较小,因此并未伤及我国经济的主脉。

其四,中国作为一个市场容量大国,具有较强的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多要素驱动的经济发展特点具有较强的抗压能力,来抵消“非典”疫情带来负面影响。

其五,我国的财政体系日益完善,财政实力不容小觑,仅2003年第一季度的财政收入就行相当于1994年我国全年发财政收入。

其六,面对“非典”疫情的爆发,我国政府及时调整了财政支出政策,扩大减免税优惠政策,对“非典”疫情的有效防控和降低其带来的负面影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当年处置“非典”推出的政策举措值得今天应对新冠军疫情时借鉴

“非典”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局部性的灾难,它之所以并没有影响我国经济的长期走势,这与我国在当时出台的各项政策举措是离不开的,一系列相应措施的实施,有效的减少了“非典”给我国带来的负面影响,保证了我国的经济保持稳定高速的增长。因此,这些政策举措值得今天应对新冠军疫情时借鉴之。

1、及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扩大减免税政策。政府大幅度增加医疗卫生方面的开支,减轻疫情影响。增加公共卫生特别是农村基础医疗合服务,环保和社会等方面的财政支出;对于受“非典”疫情冲击较为严重的地区,适度延长已经出台的有关税费减免时间,把短期减免税费与长期税制改革结合起来,从而减少疫情带来的损失。2、帮扶中小企业,出台政策性贷款。中小企业,尤其是从事服务业的中小企业在“非典”疫情中受到了首当其冲的影响,一些小企业停产、停业。为帮助中小企业度过难关,除扩大减免税政策外,政府还出台了政策性贷款,给予中小企业短期的资金支持。3、稳定就业,扩大就业规模。鼓励用人单位与职工共度难关,将受影响的行业单位和劳动密集型单位作为重点对象予以扶持。4、建立更加健全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打破条块分割的管理格局,明确责任,建立应急基金。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加强舆论监管,提高对突发事件的预警能力。5、中长期固定投资作为投资活动的主体。在稳定中长期投资的同时,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国债和预算内建设资金优先安排“非典”疫情相关防治工作急需项目。

2003年的“非典”已经成为过去,今天我们全国正在全力应对新冠疫情带来的挑战。本报告总结了非典时期经济社会的历史表现,目的就是要从“非典”疫情的治理中吸取经验,为应对现在新冠肺炎疫情给社会经济带来的挑战。从国家已经出台的多项政策措施看来,各级政府已经从治理非典疫情中吸取了有用的经验,因此总体上此次应对得力,有章法有力度。目前阶段看来,建议更重要是不能全国各地一个模式,各种政策一刀切。应当学习非典处置后期注意灵活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经验,同时要注重防疫与发展并重的战略思维,争取应对疫情与发展经济能够取得双丰收。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