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国: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东移是大势所趋  当前是吸引外资的好时机

魏建国: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东移是大势所趋 当前是吸引外资的好时机

危机对话:新冠疫情是一个影响全世界的历史大事件,人类和病毒的斗争,不同国家的应对和博弈,将深刻影响和改变世界秩序和全球经济格局。当此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大疫情和金融大动荡的时代, 凤凰网财经推出《危机对话》栏目 ,与国内外官员、企业家、经济学家、机构高管对话,探寻疫情下的全球经济影响,世界格局变迁,政策应对方案,投资机遇和风险,为业内提供有深度有思想的解读和观点。面对人类共同的灾难,我们希望能够借此重新认识和思考我们与世界的关系,我们的产业和政策,我们的未来和选择。

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在与凤凰网财经的对话中坦率指出了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存在的很多不足。号召当务之急,是打造一个开放、稳定、安全的产业链和供应链,而在这个链条中,开放是首先的。生产、流通、消费、供应、服务,这个闭环,不能都是一家在做才是闭环。“恰恰我认为全球到今天,正是我们提倡全球化的结果,才使得我们今天全球能够有一种共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可能”。

他认为中国也应该反思什么是低端制造业,低端制造业不等于低端落后产能 。对于产业的布局和发展,应该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行相结合的办法。

“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这是我们的优势,我干嘛弄到外面?什么叫淘汰出局,口罩淘汰出局这次就完了。”

01

“口罩淘汰出局这次就完了”

中国产业链供应链有三大不足

凤凰网财经:这次全球新冠疫情,促使很多国家和个人重新思考一些问题。比如过去几年,很多地方有一种认知,把低端制造业视为洪水猛兽,下决心要把低端制造业淘汰出局,转向高端产业或者其他金融业务等。但这次疫情,我们突然发现,口罩这种低端制作产品,却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全球一半的口罩产能在中国,欧美很多国家在疫情中的急需口罩,也非常依赖中国。所以,我们对于低端制造业的认知,是不是有个误区?低端制造业不等于落后产能,对待低端制造业是不是有更好的办法?

魏建国:你这个观点是对的。有些人认为要自然淘汰,把我们觉得成本低,劳力比较重的制造业淘汰出局,我不同意。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这是我们的优势,我干嘛弄到外面?什么叫淘汰出局,口罩淘汰出局这次就完了。

应该向前走一步,让中国的先进制造业借此机会提升,这对全球下一步的供应链、生产链、服务链都至关重要。

我们的产业链供应链的问题,不在于制造业的低端高端。我们的当务之急,是打造一个开放、稳定、安全的产业链和供应链。这次全球疫情,暴露了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三大不足:

从国内看,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打造的10大产业集群的地域优势发挥不足,因此在复工复产的过程中,出现上下游产业链不协调、不同步。 特别是各个集群的特色和优势凸显不足,出现“复工不复产、复产不续产、续产不高产”一系列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整体复工复产的效果。此外,央企、大型企业带动中小微企业的“火车头”作用有些不足,而中小微企业为央企、龙头企业的助力也不够明显。这就像体操比赛,全能冠军和单项冠军配合发力还不够。

第二,从国际来看,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同国际产业先存的链条接轨不足、匹配不够、融通协同还有待改进。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因为多年来我国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视不够,一些地方和地区新兴战略产业重复雷同,还有一些行业存在高端产业低端化发展的倾向。特别是在生产性服务行业比较突出,例如,2018年我国工业设计能力日产规模已增至1200亿元人民币,比2015年增长68.4%。2018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31.63万亿元人民币,雄踞全球第一,但这两项市场化程度低、准入门槛较高、管制也较多、竞争不充分,加之服务水平低、标准也不规范,因此从全球范围看,接轨匹配不足也比较突出,这是下一步要着重改进的地方。

第三,制造业核心领域的创新不足,特别是关键的核心技术全被外国掐断,受制于外人,制造业的产业链、供应链没有形成闭环运营。 疫情当中此类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高端芯片、数控机床等核心部件,智能制造等关键技术没有掌握在手上。究其原因,虽然我国规模以上的制造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比例有所提高,但研发投入强度有待提升,特别是数字化设计应用还不够广泛,设计研发工具普及率与欧美有较大差距。比如我国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与发达国家的2.5-4%相比较,还有距离。根据汤森路透发布的“2017全球创新企业百强榜”,中国大陆只有华为一家企业入榜。2018年我国科技贡献率,仅为58.85%,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这就是我们要讲为什么在当前这个情况下,我们把供应链,包括产业链要进一步做好的原因。

全球疫情虽然是灾难,但控制疫情后我们也可以化危为机,借力打力,加大我们的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最大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我们最高的生产效率和利润,和最低的成本,我们要把那些无效的、低效的排除出去,要把那些高效的、环保的产业留下来。我举个例子,这次疫情,深圳有一家工厂,原来是生产大功率马达电机的,海外疫情爆发后订单没了,订单没有怎么办,他们就生产做电动窗帘的小马达。原来大功率马达的订货就是二百万,这一次创新转型后,一下子变成六百万的订单。这就是我们供给侧要达到的目标,我们就是要这样做。

我们不是说把一些高端的东西通过这次疫情都转为生产口罩、生产消毒液,那不行,总有一天全球还是满足的,供过于求的,不是通过这个发展。我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以前做船舶,老是用发动机不行,都是做一个船壳子,多大都行,但是核心的发动机,船用发动机,都是进口。青岛我们有一个开发区,就通过自己的研发做到了这个,而且带动了整个青岛、山东上下游几十个中小型企业都做起来了,这就是我们的目标。

凤凰网财经:所以可不可以理解,制造业的问题不在于低端高端,而在于产能是否有效,是否有核心技术,有不断的创新,是否有集群优势,是否与国际接轨?比如这次疫情中,很多人最初遇到的问题是口罩不足,在咨询口罩能否反复使用?假如口罩技术可以创新升级,口罩可以用新的材料,反复使用,是不是也算一种升级?低端制造业也不能等同于低端落后产能?

魏建国:对,完全正确!

凤凰网财经:如果说解决好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问题,我理解一方面肯定还是要依靠各个企业主体,他们自己的这种动力,另外一方面还是也需要国家从宏观层面有一个整体的统筹?

魏建国:这个地方我觉得单靠企业自己不太行,首先是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比如我们的招商引资,地方不能像以前一样饥不择食,要考虑能否带动地方整体的产业效应。第二,要坚持市场化运作,不能拉郎配,要按市场规律办事。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互相结合起来。

02

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东移是大势所趋

当前是吸引外资的好时机

凤凰网财经:美国一直在试图将制造业回流,特朗普最近说美国将独立于全球供应链之外,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国家。这种觉得自己具备完整产业链更安全的想法似乎越来越流行。您判断未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会发生什么变化?

魏建国:有一种观点,就是像你所讲的,就是片面的理解安全,我不这样看。关于产业链和供应链, 我认为第一个词就是开放,第二个是稳定,第三才是安全, 我更不认为这个闭式循环,都是一家在做,恰恰我认为全球到今天,正是我们提倡全球化的结果,才使得我们今天全球能够有一种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可能。

经济学上讲比较优势,这个比较优势不是凭空来的,有的也不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我举个例子,比如泰国的香米,很好吃。但这个土壤气候环境等,它没有办法在中国种植这么好,那为什么不进口呢?发挥各国的特长,在市场贸易上面进行互换,这个叫做全球化,而这种全球化就是一种生产的链条,就是一种供应的链条,我们必须把这个链条打通。进口一部分既满足国内的消费需要,也不影响我们整体的粮食安全,同时又满足了它的出口商。这个链条打通以后,我们就带动了不是一个香米,而是从种子、化肥、耕作、农保、社保、绿色到最后加工运输出口,一条龙的生产链条。第二是要稳定,稳定就是能抗风险,不仅抗自然界风险,也可以抗一些临时的突发的风险。第三才是安全。

我认为疫情过后,全球供应链将发生“四个东移”:

高端产业东移:疫情过后,中国及日韩等东北亚地区恢复较快,包括云计算、机器人、大数据、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高端产业将向东北亚聚集。按照经济规律,全球产业的发展会向消费增长热点地区靠近。中国有4万亿中等收入群体的巨大消费市场,疫情过后中国消费会呈现井喷式的发展,特别是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实物消费、服务消费将领跑未来消费市场,今年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到45万亿人民币,有望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消费市场。

技术资本东移:全球产业链向东北亚经济圈的集聚,也给中国带来了全球领先的技术和大量国际资本。今年中国外商投资法的实施,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将迎来外商投资新一轮热潮。疫情过后,中国通过供给侧改革进行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进一步提升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也将吸引全球高科技企业投资中国。

高端服务东移:此次疫情将促使中国消费升级,包括高端消费品、高端医疗等都会东移。而且,中国高质量的经济发展,需要有更高水平的服务。此次疫情对餐饮酒水等造成较大影响,而在2019年全国餐饮业消费46,721亿人民币,占全国社会消费品9.4%,疫情过后,人们在餐饮方面的消费升级也会推动服务升级,这将吸引全球更多高端服务企业进入中国市场。

高端人才东移:全球产业转移必然带来高端人才的东移,而且国际高端人才也在瞄准中国市场。麻省理工学院在港成立美国以外首个创新中心,就是看中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机遇。更重要的是,国内各地区为吸引外资,对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给予政策补贴,这也可以消除国际人才东移要负重税的疑虑,有助促进国际人才向中国流动。

全球供应链、产业链、服务链“东移”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止。东北亚(中国、日本、韩国)将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引擎,而这不会发生在欧洲,也不会发生在美国。就如苹果首席执行官库克所说,即使在特朗普要求下,苹果也搬不回美国,因为在美国连一个螺丝钉都找不到供应商。因此,随着全球供应链的东移,包括美国、德国、法国等的高端制造业都将东移,这是中国产业升级的机遇。

面对困难,我并不担心,只要我们把这种危机变成一种挑战,勇敢积极去应对。一个国家是如此,一个企业、一个省、一个地区也是如此。最近我给广东写了一篇报道,你可以参考。

凤凰网财经按:魏建国在南方日报的采访中表示,建议粤港澳大湾区和广东自贸试验区抓住《外商投资法》实施首年在外商中的“舆论效应”,大力改革,实施更短负面清单,扩大保险、金融和中介机构开放范围,打通物流、人流、资金流障碍,吸引外商“眼球”。

稳外资既是稳出口,也是稳就业,更是稳经济,广东持续不断的大项目引入,将是提振疫情后全国恢复经济信心的助推器,更是广东巧用疫情危机,化危为机,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倒逼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契机。)

当前正是吸引外资的好时机。 第一,通过此次新冠疫情防控,外商将更加看重中国的整体制度优势 。我向中国美国商会、中国欧洲商会等了解获悉,许多外商表示,中国通过战疫中的表现证明自己是外商投资最好的保护地。2020年加大对中国的投资是他们早已排在日程表中的事,疫情延缓不会改变这一信念。据中国美国商会调查,有67%的会员企业2020年愿意对中国再投资,尤其是大项目投资。

第二,2020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外商投资法》落地的第一年 ,中国将有更多鼓励外部投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措施出台,以打造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向公开、公正、透明、法治的全球最佳营商环境看齐。

第三,中国有4亿多正在成长中的中等收入群体,把工厂设在中国,无论从研发、设计、制造还是从装配、物流、销售的角度,无疑都是低成本、高效率、高收益的举措。 3月6日,辽宁宝来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与利安德巴赛尔工业公司达成协议,总投资120亿美元的石化产业项目签约落地,这是疫情期间中国吸引外资的第一个大项目。疫情结束后,将有更多跨国公司继续与中国开展类似合作。

可以预见的是,新冠疫情将给世界产业分工带来巨大变化:对全球化的需求将比以往更加迫切;全球产业链配置将发生重大变化,过去一些处于产业链边缘、只能从事加工贸易的国家,疫情过后可能将既有加工贸易,又有一般贸易;国际间分工的界限将更加模糊,过去分散在多地的工业设计、研发与生产,分散在全球的生产要素、资本与人力都将日益集中;中国在全球供应、生产和服务链中的作用将进一步凸显,“一带一路”、RCEP等随着疫情中中国治理能力的凸显,将得到更多国家响应。

凤凰网财经对话魏建国全文:

魏建国:低端制造业不是洪水猛兽,口罩淘汰出局这次就完了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