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面,咖啡,浓度决定高度?

面对面,咖啡,浓度决定高度?

大七环特约作者:创新王小六&荔枝微微

当一座城市的空气中

总是弥漫着诱人醇香的咖啡味

而且,咖啡店的数量和密度处于领先的时候

意味着这座城市距离创新已不远

以咖啡为桥梁的“面对面碰撞”模式

带来无数火花和“冲动”

伴随咖啡冲泡出创新创业的活力与热情

面对面,迸发思想的火花?

美国经济学家拉弗和他的“拉弗曲线”背后一直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因为这一理论诞生于一次不经意的餐馆会面中。

当时,拉弗为了说服两名白宫高官,使其明白只有通过减税才能让美国摆脱“滞胀”的困境,在华盛顿特区的餐厅里与二位共进晚餐时,即兴在餐巾纸上画的一条抛物线,也就铸成了著名的拉弗曲线。后来拉弗曲线也被戏称为“餐桌曲线”。这是一次非正式交流引发出的创意源泉。

创新有时候存在于某种无形的氛围里,“面对面”,非正式交流与碰撞增加了创造性思考的机会和才智。

图片来源:公开资料整理,大七环

在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里,从二十世纪初便形成了一个“Tea Break”固定环节,每天上、下午科学家们都会在一个固定的时间里聚在一起喝茶,有时开展海阔天空的议论,有时会为某个具体实验环节争论不休。大家不分师徒、长幼,不论地位,彼此都毫无顾忌地展开辩论和批评。

在这种文化氛围中,科学家们通过这种非正式交流碰撞出许多科研的灵感与火花,建立起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都是其他地方无法复制到的关键资源。

卡文迪许实验室创立至今,催生了许多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科学发现,包括发现X光的散射,揭开电子、中子、原子核的奥秘,提出 DNA 双螺旋结构等等。

在那个风光无限的年代,物理学家圈子里甚至还流传“全世界二分之一的物理学发现都来自卡文迪许实验室”的说法,这里先后造就了近 30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注:1897 年, 下排右一,卢瑟福;右三,汤姆逊。上排左二,威尔逊(1927 年诺奖获得者)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大七环

后来,“Tea Break”这种非正式交流的习惯被国外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仿效,直至今天国际学术会议的日程安排中,这个环节也必不可少。

面对面碰撞,产生的激烈争辩,恰恰是创新所需要的,是产生灵感的最好方法之一。

都市咖啡馆,空气中飘荡着创新的密码?

在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一层的不起眼角落里有个小展厅(展厅 29),在此展示了东方艺术绘画——从伊斯坦布尔到牛津。这是一个关于咖啡在英国如何起源的故事——

资料来源:Helenkeller 的《英国第一家咖啡馆在牛津开张》,简书

十七世纪,咖啡从奥斯曼帝国传到欧洲,第一批遇到咖啡的英国人在伊斯坦布尔发现了咖啡馆这种地方,发现这里是玩棋盘游戏、听书和诗歌、交流思想的地方。

1637 年,基督教堂学院和贝利奥尔学院的希腊牧师纳撒尼尔·科诺皮乌斯(Nathaniel Conopius)在英国作为第一个饮咖啡的人被记录下来。

“今年年初,有人在东奥克森(Oxon)圣彼得(S.Peter)教区的安吉尔(Angel)旅馆那里开了一家咖啡屋,在那里有人喝了些新颖奇特的饮料。”

——安东尼·伍德(1650)

就这样,在 1650 年,英国第一家咖啡馆在牛津安吉尔(Angel)旅馆的一个房间里开张了。那时候,在牛津,光顾咖啡馆的主要是大学的教师、学子和皇家学会知识精英。

资料来源:“国际范儿”的《英国咖啡馆的兴衰史》,搜狐

志趣相投的大学才子们在此自由聚会、读书、研讨学术,形成拓展科学知识的新空间。该空间有别于纪律严明、教法刻板的大学课堂,又对其形成补充,加上 1 便士买 1 杯咖啡就可以在此消磨一整天,因此,牛津的咖啡馆得到一个别号:“便士大学”。

之后,咖啡馆从牛津传入伦敦,便一发不可收拾地在伦敦火起来,很快成为“公开的思想交流地”。到 1663 年,伦敦已经有超过 83 家咖啡馆。咖啡馆带来的消费革命势不可挡。商业、政治、艺术、街谈巷议,社会各阶层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聚集于咖啡馆,终使之成为一种极具社会影响力的公共机构。

当今时代,咖啡馆也不仅仅是休闲放松之地,都市咖啡馆的空气中也不仅仅飘荡着咖啡因的味道,还夹杂着创业者、思想者、梦想们交流碰撞出的创意和点子,孕育着强大的灵魂。

图片来源:https://pixabay.com/

咖啡馆成为了活力都市必需品,创新都市代名词。通过研究全国31个都市圈咖啡店的分布,发现咖啡店的数量与城市的创新程度高度正相关

上海、广州、北京、杭州、深圳等都市圈的咖啡店分布密度显著高于其他城市。而这些城市也正是中国最吸引人才,最具创造力的城市。可以说,咖啡地理就是创新地理,咖啡馆的密度、到咖啡馆交流的频度,就是一个都市创新的高度。

在今天中国的创新大都市圈里,咖啡馆同样扮演着历史上它所曾经扮演的角色,提供思想碰撞的舞台——第三空间它的集聚提升了知识外溢,促进了人与人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这便解释了为什么在生活昂贵的城市中,高技能人群还争相靠近,聚集在一起,是因为那里存在着思想的“布朗运动”引发的激情和火花。

星巴克门店在中国的分布

资料来源:高德地图 API,大七环

https://lbs.amap.com/api/webservice/guide/api/search

创新要素的拼图,到底还缺什么?

谈到创新,各大城市都不淡定了。

北京说:我有清华、北大、中科院,有中关村科技园,还有 152 家国家级科技孵化器……

上海说:我有复旦、交大、同济,张江、紫竹高新区,孵化器我有 180 家,还连续三年成为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

广州说:比数量?我有孵化器 339 家,众创空间 212 个,中小企业 130 万家……

近三年中国孵化器增长示意图

资料来源:科技部火炬中心网站, 大七环整理

创新要素的大拼盘里,我们最不缺的就是高新区、孵化器和加速器,还有眼花缭乱的工程中心和实验室、示范区和试验区。截至 2018 年底,中国就有科技企业孵化器 4849 家,占地面积共 13192.9 万平方米。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规模上,中国早已跃居世界首位。

过去,我们的教育界和科技界频率最高的一句话,无疑是国家投入严重不足。今天,我们的创新投入已居全球前列,大学的投入已跨入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若干支千亿级的国家级创投基金也是世界上绝无仅有。创新要素的拼图中,我们到底还缺什么?

图片 来源: https://pixabay.com/

大学、科研机构、人才资源、资本、孵化器、政策等是形成创新生态的必要条件。但是有人、有钱、有孵化器,城市的创新锦标赛就能赢吗?

创新工场的转型之殇,深圳地库的倒闭,芯片产业的落后……告诉我们,创新的火花,除了有看得见的大楼、请得来的大师,还需要让大师呼吸一种叫做交流碰撞的空气。

窄楼梯和交流街,让“面对面”无处不在。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被福布斯杂志评为世界上最智慧的园区,它主张“开放式创新”,设计了大量以人的互动为主的开放式空间,比如:开放的中庭是灵活的工作空间;楼梯为主要上下楼的通道,目的是为了让上下楼梯的员工通过不期而遇增进交流;甚至在部分“极端”的创意办公楼里,楼梯设计窄到无法让两个人同时通过,两人相遇时,必须友好地打个招呼;还有“交流街”,专门创造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场所。正是在这样开放的创新型氛围里,让埃因霍温被评为欧洲最智慧的 1 平方公里。

咖啡间的交流、楼梯间的偶遇,除了爱情的发生,还能引发思想的集聚。

图片来源: 埃因霍温科技园

吵架的科学家们,创新总是在冲动和批判中诞生。在 2000 年左右,英特尔的芯片做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快,像摩尔当初预言的那样,但随之而来的所耗功率以及产生的热量也越来越多,芯片过热成为关键问题。在英特尔公司内部,以色列团队是最早注意到这个问题的,在那个时候,有多少个深夜,在英特尔海法的工厂里,他们吃着已经凉了的外卖,喝着热咖啡,聚在一起讨论如何解决功耗壁垒的问题,他们会为一个问题激烈争吵。浦大卫回忆起他美国同事第一次目睹以色列公司的会议之后的惊讶状“当我们都从会议室出来的时候,个个都因为争辩问题而面红耳赤,美国同事问我怎么回事,吵起来了?我告诉他‘没事,我们在一些想法上达成了一致,效果不错’”。

创新的本质就是打破旧有思维,批判精神、冲动自由、容错机制是发现新大陆的关键力量。

图片 来源:电影《Silicon Valley》剧照

波士顿的集聚和洛杉矶的松散,紧密的社群网络催化创新。在美国第一大生物医药技术领先的城市波士顿,超级紧密的科研模式、组织形式的多样性、按照开放式规范运营的主导企业,形成了生物医药社群之间紧密的创新网络关系。2019波士顿生物技术周吸引了来自37个国家、超过5000名的专业人士,举办2500场以上一对一对接会议。而洛杉矶拥有世界上最早取得商业成功的生物技术公司之一安进公司,以及加州理工学院、加州大学在内的区域性科学资源,但是这些研究机构并未与当地生物企业建立长期联系,安进公司也与洛杉矶外的企业建立了研发合作与供应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洛杉矶各生物科技企业的网络关系日益松散。

创新主体需要地理上与知识源临近,从而通过频繁的互动获得所需的缄默知识,创新的持续,在于紧密的网络、社群的交互和知识的流动。

数据来源:Life Sciences Outlook: Innovation is alive and well, JLL Research Report

互动的便利度、频度、密度,也是地方禀赋?

中国 2019 年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深圳、北京、广州、杭州、南京、成都、济南、苏州、天津位居前十。苏州,作为唯一挤进全国前十的地级市,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探寻。

马路对面就能取样,面对面的专业化密度。在上海(长三角)清华大学生物医学校友群里,我看到我的同学是这样写的“在苏州做生物研发真心爽啊,做分子克隆的两大主力公司 Genscript 和 Genewiz 都在苏州,能直接到公司取样,在上海感觉资源越来越难找了,做个克隆最麻烦的就是寄送样品。”

苏州在生物医药领域对人才的吸引力已越来越强,甚至直接 PK 上海。这座厚积几十年的城市,今天已成为比肩全球一流生物医药创新之城波士顿的“中国药谷”,到 2030 年,将实现集聚企业超万家、产业规模超万亿,打造成为国际知名的生物医药产业高地。

图片来源:生物纳米科技园

“不要我觉得,只要你觉得”,面对面的高频服务生态。3 月 26 日苏州第四期民营企业家月度沙龙上,23 名企业负责人围绕行业发展,向政府提出“希望引导建立更多的交流平台,促进企业与高校和研究机构深度合作”,“希望在医药证件审批及现场检查验收过程中,能够加强指导和服务”,“建议加大对基因治疗产业上下游原料供应链和技术平台的投入”……

《苏州市优化营商环境创新行动2020》有21条具体措施为全国创举,企业家月度沙龙、“24小时不打烊”在线服务、外籍人士App平台……各类主体成为创新生态的“局内人”,线上线下、多样化、高频次的服务变革持续创造出新的制度优势。

当光学遇到生物学,面对面的多社群跨界整合。苏州医工所流传着一个关于“打通医疗仪器创制的供应链”的小故事。在一次各领域科学家聚会中,大家聊起循环肿瘤细胞(CTC)检测技术。传统的生物技术需要将 7.5 毫升血液做成涂片,在显微镜下成像寻找癌细胞的踪迹,整个过程大概需要七个小时。但是从事光学研究的人天天都使用一个叫宽视场成像的技术,7.5 毫升血液样品成像大概只需几分钟。一次小对话,加速了高端光学类医疗仪器的研制。

这样的交叉碰撞,每天都会在苏州医工所发生:实验室建制将光学、机械学、生物学、电子学、软件学人才捆绑在一起,科研人员闲暇时找医生朋友喝茶聊天,把公司的业务员请进课题组…… 这种社群跨界、交叉碰撞产生的智慧整合,成为科技创新持续的原动力。

大院大所、大中小企业的专业化密度,创新主体的高频互动,各类社群的跨界融合,特别强大的社群交流互动形成了新的地方禀赋,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

功夫在诗外,密度和浓度决定高度?

去年6月20日,粤港澳湾区首届论坛在香港举行,北大周其仁教授认为,大湾区的发展就是煲一锅创新驱动增长的浓汤,其中创新发生所需要的条件关键是“密度”和“浓度”两个词。

这个密度和浓度,不是有1亿多平方米的孵化器就成就的,更不是有了200个国家级高新区和上千个省级高新区,就能水到渠成实现的。

地方禀赋,并不单纯就是矿石资源、地理属性、空间位置,也不完全是顶尖大学、国家实验室、国际化人才等科教资源,而是由更多的面对面交流互动,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特别是非正式交流的氛围和环境所组成。

图片来源:https://pixabay.com/

面对面接触是一种“软”交换,它是一种高效的、多层面的沟通。它能够让行动者共同投入,促使合作者之间信任增强,更能够产生化学反应,相互激励,迸发冒险精神,带来更多的灵感、火花和“冲动”。

宋朝大诗人陆游在晚年给他儿子传授写诗经验时写的一首名为《示子谲》诗中的一句是这样,“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也说过,用“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

图片来源:https://pixabay.com/

创新驱动,首要的是如何驱动创新。创新如何产生?又如何促进?

创新早已上升为最高国策,除了已有的全部努力之外,别忘了更重要的一个路径——提高互动的密度和浓度

功夫在诗外!

参考文献:

1. 《城市发展的逻辑》,迈克尔·斯托珀尔

2. 英国咖啡馆的兴衰史,搜狐网友“国际范儿”

3. 英国第一家咖啡馆在牛津开张,简书网友 Helenkeller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