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都市圈机遇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都市圈机遇

疫情之下,减少都市圈核心圈层人口密度会成为趋势,未来发展会向都市圈外圈汇集。

中国经济时报 记者 孟歌

今年以来,始终热度不减的“新基建”“都市圈”再次成为全国两会的高频热词,在代表委员的建议提案中占据重要位置,火力全开的“喊话”背后蕴含着更多新期待。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都市圈机遇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带动作用,培育产业、增加就业。”

从国内外发展经验看,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带动作用上,都市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为高质量发展带来更大可能。

“今后五到十年,中国最大的结构性潜能是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初步估算,今后十年,都市圈建设每年能为全国经济提供至少0.5到1个百分点的增长动能,不仅为应对疫情冲击,更将为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中速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根据华夏幸福研究院的研究,过去十年新增城镇人口的65%进入了核心都市圈,未来十年这种趋势仍会持续,都市圈的人口“质量红利”将进一步凸显。同时,新技术、新产业也将主要孕育在都市圈,产业发展将迎来大国蝶变,从全面开花的跟随型经济,向核心都市圈引领的创新型经济转变。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院长郭继孚认为,“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大都市区和城市群是中国城市化下半场的主旋律,是未来城市空间的主要形态,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引擎,是国际竞争的关键。”

“对标成渝双城经济圈,加快济南都市圈一体化进程。”全国人大代表,莱钢集团济南莱钢钢结构有限公司加工党支部书记、制造部部长张学政建议,研究制定扶持政策重点支持济南都市圈和郑州都市圈全面对接、协同发展,打造黄河下游济郑双城经济圈。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九江市委书记林彬杨呼吁,新建长(沙)九(江)池(池州)高铁,串联长株潭城市群、大南昌都市圈、皖江城市群,打通湘赣皖等中部省份与长三角城市群之间的高铁大动脉,更好地发挥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对中上游内陆地区的辐射带动效应。

“新基建”应在都市圈率先发力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刘多认为,“新基建”将支撑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以及卫星互联网等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的演进升级,与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的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合,同时在稳投资、促消费、助升级等方面,带动性、溢出性会非常明显。

“‘新基建’是我国参与未来全球竞争的关键所在,在推进过程中要注重与应用场景深度融合,并带动产业新动能发展。”在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院长顾强看来,“‘新基建’应通过应用先导、需求牵引,场景融合、示范先行,补齐短板、完善体系,创新驱动、动能转换等,要率先在具有最大结构性潜能的都市圈发力。”目前华夏幸福已在产业新城布局相关政府强调的大基建产业,聚焦5G及人工智能,加快“新基建”项目落地。

疫情之下,减少都市圈核心圈层人口密度会成为趋势,未来发展会向都市圈外圈汇集。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郑江淮建议,建立都市圈联动发展机制,拓展“新基建”发展空间,依托新型基础设施带来的功能提升,重点支持发展基础较好的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武汉都市圈、郑州都市圈等“新基建”联动建设,成为“新基建”跨区域发展示范。

全国政协委员傅军建议,将“新基建”计划纳入五年发展重点规划,并与财政政策相配套,国家层面应与省市层面在项目建设上相衔接、呼应,并注重区域之间的协调、联通。

多位代表委员认为,地方政府应取消和减少阻碍民间投资进入“新基建”的附加条件,探索创新“新基建”投融资机制、经营管理机制、投资回报机制等,鼓励支持民营企业深度参与“新基建”,不断激发更多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