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集团牵头酱酒企业共建赤水河畔 “命运共同体”

茅台集团牵头酱酒企业共建赤水河畔 “命运共同体”

近几年,不断升温的“酱酒热”催生着白酒行业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也一并刺激着酱酒消费群体的壮大与酱香品牌集群的形成。

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酱香型白酒产能约55万千升,完成销售收入1350亿元左右,实现利润约550亿元,在销售收入和利润双双实现20%以上增长的同时,以白酒行业7%的产能,实现了21.3%的销售收入和42.7%的利润,酱香型白酒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产业”。这一点从各大酒企2019年年报及2020年一季报中,也同样能管窥到酱酒增长的强劲势头。但喜悦之余,关于“酱酒热”受疫情影响能否持续下去?产业集群怎样建设?产区规划如何向多维度发展?一系列问题亦成业界不可回避的隐忧。

“酱酒核心区” 成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新IP

2010年以来,受“茅台效应”影响,白酒行业产业结构调整跨入新周期,名酒企业从过去的量入为主过度到提质增效,且伴随行业现象级变化的酱酒热浪潮,产业集群协同发展亦成共识。尤其在贵州首次提出“世界酱香型白酒核心产区”概念成为热词后,以赤水河流域为核心的“世界酱香型白酒产业集群”倏忽间成为行业协同发展新IP。

事实上,从产能地区分布看,“酱酒核心区”的圈定浑然天成。酱香型白酒自带的不可异地复制、不能遍地开花的属性,使得赤水河流域已天然成为世界酱香型白酒酿造的黄金地带,该地带汇聚了包括茅台、郎酒、习酒、国台、珍酒、劲牌酱酒、钓鱼台等众多白酒知名品牌。

而过去一年,仅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产能就近47万千升,占全国酱酒产能的85%,实现营收约1244亿元,占全国酱酒市场的90%以上。如此亮眼的数据,既是源于天然核心产区所形成的强大“产业集群效应”,也离不开赤水河生态环境治理的成效。

在不少行业人士看来,由酱酒老大茅台牵头其他6家重量级酱酒企业于近日发起的“世界酱香型白酒核心产区企业共同发展宣言签署仪式”,无不释放出酱酒企业响应政府号召、加快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力信号与鲜明态度,即“产区是中国酒类新的品质与价值表达方式,而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则是中国白酒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说到底,无论是加快白酒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的空间结构优化,提升产品品质,实现高质发展,还是深化供给侧改革,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的需求,推进白酒产品国际化,都需要打造我国“酱酒核心区”这一新IP ,进而实现世界酱香型白酒核心产区跨越式发展目标。

“三大硬核”驱动产区建设释放强劲合力

产业集群协同发展,事实上早已成为很多地区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这种通过空间集聚而形成的持续竞争优势可以贯穿工业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方方面面。

我国在40多年的改革发展中,依托区域特点和资源禀赋及产业分工优势,形成了众多产业集群。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要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随着国家高质量发展目标的确定和产业空间集聚效应的提升,促使一些传统优势产业更趋向于向产业优势区域集中。酒行业也一直有所尝试,去年在茅台举办的中国酒业峰会上,凤凰网协同茅台、五粮液、汾酒、习酒等企业共同发布“源生态计划”期望在保护白酒产区生态,输出产区文化,共建酒业小镇这三方面开展相关工作。

从这次新冠疫情的启示看,建设稳定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对我国制造业发展至关重要。作为行业领头羊的茅台率先联动黄金酒谷的核心酱酒企业开展了更为深度的协同合作并明确提出企业间协同规范。

用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高卫东的逻辑看,核心产区特色和产品特征一旦形成,就产生了所谓的产区(集群)品牌,继而促使产区内企业间的通力合作,以维护整体品牌,共建信用体系。这种产业协同发展的源动力一旦形成,也会间接促进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催生出对共性技术研发和综合服务、共享经济的需求。作为行业老大哥、贵州酒业协同发展的牵头人,高卫东在“共同宣言签署仪式”的前一晚还在反复推敲着茅台的提案,细化着他的“三大硬核”。

即建设核心产区,要有硬核产品、硬核行动、硬核企业,以驱动产区建设释放强劲合力。“首先,以茅台镇为焦点,‘世界酱香型白酒核心产区’打造硬核产品有两个标准,一是出色的品质,二是具有跨地域、跨文化影响力的品牌实力。其次,保护环境的硬核行动要成常态,从茅台自身而言,尽管酱香酒板块持续升温,但我们在规划与布局时,仍要充分考虑这片区域的环境与自然压力。一定不会因为产量和市场的发展,改变和调整我们的标准,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第三,产区成功的核心离不开品质与口碑,也离不开更多有情怀、有担当、有责任心的企业。只有更多的产品起来了,更多的企业做强了,核心产区才能真正成为消费者心目中朝圣的核心产区。”

“生态+经济”构建酱酒高质发展“命运共同体”

在高卫东眼里,赤水河沿岸酱香型白酒之所以受人欢迎,恰恰源于各个品牌严苛的工艺要求、复杂的工艺流程,以及厚重的历史积淀,一起塑造了品质与品牌并驾齐驱的商业逻辑。

接下来,酱香白酒核心产区将致力于加强企业内在联系、促进横向和纵向的产业协同,建立和优化产业链和供应链,提升产区的价值链。并在产区的生态建设、共同技术的研发、白酒相关标准的制定、地理标识建设、品牌和产区文化的打造、绿色发展,以及建立产区信用体系、数字化建设等方面取得实质性推进,实现产区的协同创新发展,以“生态+经济”思维构建酱酒高质发展“命运共同体”。

之所以将“生态”至上,源于酱酒产品的特殊性。作为一个高度依赖环境与生态的行业,环保始终被茅台视为高质量发展的三条生命线之一。作为长江上游唯一没有建造大坝的重要支流,赤水河生态美丽多元,却又非常脆弱。“身为这片土地的一员,我们受惠于赤水河无私的馈赠,切实保护好身边这条大河,保护好酱香型白酒酿造生态环境是我们必须尽的义务与责任。”高卫东如是说。

其实,早在2018年6月,川黔两省酱香酒生产企业就做过一次有益的尝试,茅台、郎酒、习酒、国台、钓鱼台等五家企业,联合投资2400万元,在赤水河源头贫困地区开展生态补偿扶贫公益活动。而这次合作,只是过去几年来,本区域酱香型白酒企业在赤水河生态保护方面的行动之一。2019年,茅台已经连续第六年出资5000万元投入赤水河流域环境保护基金,同时,还全力推进地方立法机构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将“水、空气、土壤、微生物、文化遗产、规划建设”等领域作为重点立法保护对象,更好地保护不可复制的生态环境。

带着敬畏与珍惜,把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和提升公司生态环境保护效益作为一项长期战略性任务,不单是茅台集团的重中之重,更是“命运共同体”内所有酒企的共谋之略。用做好一瓶酱酒的决心,坚守酱酒市场、品牌的责任和担当。共同把赤水河上下游区域建成“生态基础最牢固、生产工艺最独特、产品品质最卓越、标准体系最权威、产区品牌最响亮、酱酒文化最鲜明”的国际一流产区,这已然成为高卫东的目标、茅台的愿景、赤水河谷的未来。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