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示“监管沙箱”首批拟入箱应用 首现银行与电信运营商、科技公司组队申报

上海公示“监管沙箱”首批拟入箱应用 首现银行与电信运营商、科技公司组队申报

北京商报讯(记者 孟凡霞 刘四红)上海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再迈出关键性一步。7月21日,央行上海总部公示发布2020年第一批上海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应用,对8个拟纳入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的应用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即业内俗称的金融科技“监管沙箱”。在上海首批拟入箱的8个项目中,包括基于多方安全图计算的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基于区块链的小微企业在线融资服务、“上行普惠”非接触金融服务、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供应链融资服务、基于区块链的金融与政务数据融合产品、“信盟链”风险信息协同共享产品、“融通保”中小微企业票据流转支持产品、“易融星空”产业金融数字风控产品;对应申请机构分别为交通银行/中移(上海)/富数科技、浦发银行、上海银行、上海华瑞银行、中国银联/浦发银行/上海银行、建信金科/建设银行、兴业数字金服/兴业银行、聚均科技/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

央行上海总部称,首批创新应用体现了金融科技多元融合、多向赋能的特点。一是多元主体融合。持牌金融机构、科技公司均积极牵头申报,既有商业银行与电信运营商、科技公司的携手,也有四大国有银行与旗下科技子公司的协同,还有清算机构与商业银行的合作。

二是多类要素融合。积极探索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资源融合应用,发挥数据要素对金融业其他要素效率的倍增作用,为公众提供便捷高效的多元化、智能化产品和服务,提高金融服务精准度。

三是多种技术融合。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多方安全计算等多种前沿技术交叉赋能,通过金融科技手段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面临的信息与信任不对称等痛点,打造普惠金融新模式、新方法。

“此次申报的项目都值得关注,主要还是金融与科技结合、金融科技和政务数据的结合,来自于金融服务创新和科技引领的创新两个方向都各占一半,这也可能是监管层有意平衡。” 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教授、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文君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监管沙箱”第一步是将“科技+”和“数据+”形成的新金融监管理顺,从这次发布的金融与科技结合项目来看,也大多是持牌机构在金融科技新领域进行审慎监管,此举一方面可以促进上海金融科技和金融机构的交流合作,此外也有利于助力大众获得更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降低整个社会与经济的运行成本。

事实上,对于参与申报主体,此前央行上海总部党委委员、副主任刘兴亚就曾介绍,金融科技“监管沙箱”主要秉持包容审慎并重的理念,探索新型柔性监管方法,建立创新试错容错机制,营造健康有序和包容审慎的金融科技创新环境。在项目申报上,试点工作鼓励多种主体共同参与,除了持牌金融机构外,符合条件的科技公司也可申报试点项目,但须由持牌金融机构提供科技产品的金融场景支撑。申报的项目可以是金融服务,也可以是科技产品,但是项目必须具有业务普惠、技术创新、风险可控及监管支持等特点。

央行上海总行称,下一步,上海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工作组将在央行总行的统筹指导下,加强多方协作,发挥上海市资源集聚优势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引领辐射作用,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营造守正、安全、普惠、开放的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环境,开拓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的广阔蓝海。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