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汛情灾害表明:我国传统基建设施仍亟需大力投资完善

当前汛情灾害表明:我国传统基建设施仍亟需大力投资完善

作者:陈宗胜 朱 琳

南开大学中国财富经济研究院院长陈宗胜及特约研究员朱琳,从近期我国汛情来临暴露出的问题,分析了现阶段我国蓄排水基础设施的现状,探讨了我国蓄排水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得出的结论是我国传统蓄排水基础设施建设亟需完善,需要继续加大投资提升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并由此管窥全部传统基础设施仍处于发展中经济体的水平,需要继续大力加强投入和建设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这些结论是对有人认为我国的传统基建已经饱和观点的批判,从而也是对国家把传统基建投资作为我国拉动经济恢复、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新发展战略的坚定支持。舍此很难避免年年汛情都给人民带来灾难,也很难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一、如何认识中国基础设施发展重点

由于新冠疫情的蔓延和冲击,经济全球化的方向已经发生重大转变,我国已经开始调整经济循环模式,由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为主,转变为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①。相应地“三驾马车”的发展动力结构也必须调整,转换为继续扩大开放但以国内消费与投资为主的动力结构模式。当然,在新形势下每驾马车的动力源都需要深入分析;其中,加强投资拉动模式也需要进一步深化,从而准确确定拉动增长的主体动力。

前段时间在疫情刚刚得到控制时,我国一些学者从恢复经济增长角度,针对目前外贸出现的困境,提出要加强国内投资拉动,并且认为传统基建已经接近饱和,再投资可能导致重复和无效,特别提出要加强“新基建”的投资,并认为“新基建”投资有可能成为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主体动力。

本文认为,全力避免传统基建的重复投资、加强“新基建”投资都是有必要的;但是如果误认为中国传统基础设施已经完善,今后主要应当依靠新基建拉动经济,则是对中国作为发展中经济体国情的不了解,或者说是对国情的误解,据此推出的对策可能对实践产生误导。

本文仅以当前我国汛情来临暴露出的问题为例,说明我国的传统基础设施还有较大的差距,至少在蓄排水方面还有很大缺口,还需要下大力量进行投资,才能使我国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从而不论汛情大小都不至于在这些方面经常发生重大损失,特别不至于牺牲更多宝贵的人员生命。

二、汛情年年考问中国的蓄排水基建水平

2020年对全球、对中国都注定是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接踵而至的难关,给国家、给社会、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从年初开始,我国上下万众一心,通过全民抗疫初步战胜了新冠疫情,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然而未得喘息,抗击疫情仍在继续,6月下旬以来我国南方地区便又发生了大范围的强降雨冲击,各地汛情告急,险情频频发生。

据有关方面报道,自6月1日起,南方出现6次强降雨过程,长江流域平均降水量为近五十多年来同期最多,而强降雨所引起的洪涝灾害,已经造成江西、湖北、浙江、安徽、江苏、湖南等几乎全国的27省、市、区近4000万人受灾,不少地区更是进入了“战时状态”。全国共有433条河流发生超警戒标准以上洪水,其中109条超保安水平,33条超历史水平②。

比如,四川省入汛以来三次区域性强降雨过程致135万人受灾、21人死亡失踪。四川全省降雨量352.4毫米,接近常年的均值。直接经济损失42.3亿元[1]。6月以来,江西更是遭遇持续暴雨袭击,江、河、湖、泊水位持续上涨,7月12日0时,鄱阳湖标志性水文站星子站达22.53米,超过“1998年水位22.52米”0.01米,突破有水文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2]。截至7月22日,长江中下游流域今年汛期降雨量达498.5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64.3%,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3]。淮河干流淮滨以下河段超警0.36~3.91米;长江中下游干流石首以下江段及洞庭湖、鄱阳湖超警0.80~2.16米;太湖平均水位4.77米,超保0.12米,周边河网区有45站水位超警0.02~1.07米,其中20站水位超保0.07~0.47米[4]。关于我国的汛期,一直有着“七下八上”的说法,也就是说每年的七月下旬到八月上旬是我国的主汛期。结合中央气象台近期的气象报告,我国防汛形式之严峻,任务之艰巨不言自明。

汛期城镇排涝防洪问题一再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住建部2010年的数据显示,自2008年以来,约62%的城市经历了不同级别的涝灾,其中一年中发生涝灾超过3次的城市就有137个,灾害范围甚至扩大到了西安、沈阳等西部和北部的干旱少雨城市,且积水深度超过50mm的城市占 76.4%,积水深度超过 15mm 的超过 90%,积水时间超过30分钟的城市有79.8%,且最大积水时间超过12小时的城市有59个③。

可见,汛期城镇洪涝并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或者偶然性的灾害,而是一种不可抗的具有常态化性质的自然灾害。人们记忆犹新。2012年7月,一场特大暴雨使北京陷入严重的内涝,致北京79人失去生命、约190万人受灾,经济损失超百亿元[5]。2013年7月,武汉、厦门等100多个城市在暴雨后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内涝,造成了惨重的损失,社会反响极大。2016年7月18至20日,河北遭遇历史罕见的大暴雨,造成省内严重的洪涝灾害,全省11个市区的142个市、区受灾,受灾人口743.3万人,死亡36人,倒塌损坏房屋十余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亿[6]。2017年全国因洪涝灾害受灾人口5515万人,因灾死亡316人、失踪39人,洪涝灾害直接损失2143亿元。2018年全年因洪涝灾害死亡187人、失踪32人④……近十年来,一下雨就面临“看海”“观瀑”的情景屡见不鲜,作为城市“血管”的排水系统频频运转失灵,成为了中国城市的普遍顽疾⑤。在暴雨中受到拷问的,不仅是城市的排水设施完善程度,更有我们在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的规划、管理等一系列问题。

城镇洪涝的频发,引发了交通中断、房屋毁坏等一系列的问题,更是阻碍了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图1可以看出,近20年来我国因雨水、洪水受灾的区域面积有所改善,但是远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无论是水灾受灾面积还是成灾面积,都没有呈现出明显的下降的趋势,其分别在2003年、2005年、2007年、2010年、2012年和2016年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反弹。尤其是今年,在连续强降水的影响下,已造成的水灾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或再创历史新高。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官网

图1 2000-2018年水灾受灾成灾面积

三、中国现阶段蓄排水的库坝设施的情况

汛情来临,洪灾和内涝损失年年拷问中国的蓄排水基础设施情况。蓄排水基础设施作为总体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了人们生活的质量,关乎企业生产和城市建设,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蓄排水的水库坝设施的水平,通常是首当其冲受到汛情的考验和全民关注。如图2所示,近20年来我国的水库数量有所增加,从2000年的85120座增加到2018年的98822座,尤其是在2012年以后,水库数量有了明显的增长。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拥有水库数量最多的国家。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我国大型水库的数量一直较缺乏。以2018年来说,大型水库数量仅占全部水库数量的0.745%,而小型水库的数量则是占到了全部水库数量的95.25%。大型水库的容量大,蓄排水的能力都较中小型大的多,因而决定其对突发型强降雨灾害有更强的应对力。这也恰从水库规模结构角度,说明了为何我国目前在面对强降雨和巨大洪水时仍感到力不从心。因为大型水库的容量大,蓄排水的能力都较中小型大的多。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官网

图2 2000-2018年水库数量

事实上我国近年大型水库的容量已经有了大幅上升,在防洪治涝上发挥了重大作用,从图4可以看出,我国大型水库的容量增长较为明显,从2000年的3842亿立方米增加到2018年的7117亿立方米,其增长幅度接近一倍,小型水库容量变化则比较小,近20年间仅增长了不到100亿立方米,即从2000年的620亿立方米增加到2018年的710亿立方米。2000年大、中、小型水库容量分别占水库总容量的比例为74.1%、14.4%和11.5%,到了2018年则分别为79.5%、12.6%和7.9%。可见在大型水库容量提升的同时,中小型水库数量虽在不断增加,但在水库总容量中的比例却在下降。所以,今后还需增加大型水库数量,同时也要扩展中、小型水库的容量,这些都是今后应当继续努力的方向。所以增加大型水库数量和容量是今后应当继续努力的方向。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官网

图4 2000-2018年水库容量

其次,蓄排水的堤防设施的水平,也是受到全民关注和汛情考验的重点。堤防⑥是世界上最早采用的重要防洪工程,是防御洪水泛滥,保护居民和农业生产的主要举措。图5可以看出,从2000年到2018年,近20年的时间里,堤防长度从27万公里增加到31万公里,平均每年增加2500公里。但同时我们还必须注意到,从2011年到2012年堤防长度有一个明显的下降,这也警示我们,我国的堤防建设任重而道远。也就是说,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难以有效应对连续强降雨及其导致的洪灾损失等等。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官网

图5 2000-2018年堤防长度

堤防的主要作用就是保护居民和农业生产。图6显示,从2000年到2010年,我国堤防保护面积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从2000年的39600千公顷增加到46831千公顷。但2010年之后堤防保护面积却呈明显的下降态势。截至2018年底,全国已建成江河堤防保护面积从2010年的46831千公顷下降到41409千公顷,或许堤防保护面积近些年呈下降趋势,与耕地面积减少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国家仍必须加强对此的关注。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管网

图6 2000-2018年堤防保护面积

最后,蓄排水的水闸⑦建设水平,在汛情期间对水流的调节作用受到了严峻的考验。中国修建水闸历史悠久,其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具有挡水和泄水等功能,是防洪调度、排涝挡潮、引水供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图7所示,5立方米每秒的水闸水量从2012年的97256座上升到2019年的104933座,大型水闸的水量更是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但是近十年间,水闸数量增长的幅度减小,5立方米每秒以上水闸数和大型水闸数仅分别增长7.9%和4.5%。如图8所示,按照水闸的类型分类,可分为分洪闸、排水闸、挡潮闸、引水闸和节制闸等,其所占比例分别为8%,18%,5%,14%和55%,水闸的结构和类型,也有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空间。

资料来源:水利部,前瞻产业研究原 资料来源:水利部,前瞻产业研究院

图7 2012-2019年5立方米每秒以上水闸和大型水闸建设数量 图8 2018年全国各类水闸占比

综上,在蓄排水设施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大型水库的数量不足,中、小水库容量仍待扩大。水库的建设为我国抗洪防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建设与开发一直是我国经济建设必不可少的部分。但是我国的大型水库的库容量虽有上升,但总体数量近些年变化不大,在应对连续强降雨和洪水冲击的恶劣条件下,对抵御洪涝灾害虽能起到更大调节作用,但还是有所欠缺。众所周知,三峡水库是我国容量最大的水库,面积1084平方千米,然而,它仅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加纳沃尔特水库的八分之一,是世界上面积排名第十的委内瑞拉古里水库的四分之多一点⑧。而中、小水库数量虽不断增加,但在总容量中占比却在不断下降,其容量亟需扩大。二是堤防建设仍旧不足,已有堤防也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堤防作为重要的水力资源建设项目,是世界公认的防御洪水最普遍、最有效的工程举措,是国家防洪度汛的基本保证。但是以往的堤防建设中,大都是应急之措,“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而破坏河岸生态环境为代价,破坏了自然河流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且部分市、县所建成堤防为砂基、砂坝,防洪标准较低,不能够充分有效的发挥其作用。因此,总体上我国的堤防建设质量和高度都需提高,需要提高其堤防高度和质量,巩固和增强其防洪度汛功能。三是水闸数量增长劲头不足,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水闸作为调节水位、控制流量的水工建筑物,是减少自然灾害损失、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基础设施。近十年来,水闸建设数量增长劲头不足,上涨幅度较低。许多水闸由于建设时间早,标准低,老化失修严重,形成大量病险水闸[7]。故此,我国水闸建设的数量仍需增加,质量和标准仍需提升,结构仍需进一步完善。

四、我国城镇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

汛情也是城镇排水基础设施的“验金石”。今年我国南方地区汛情频发,造成了城镇地区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损失,这也使我们不得不反思我国的城镇排水防洪系统存在的问题。

城市排水系统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部分城市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逐步暴露,危害和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暴雨等极端天气对社会管理、城市运行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加之部分城市排水防涝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调蓄雨洪和应急管理能力不足等原因,出现了严重的暴雨内涝灾害。

有专家把供水系统视作为城市的动脉,而把排水系统算作城市的静脉,因此其运行是否顺畅直接影响和制约城市的发展。城市排水系统是处理和排除城市污水和雨水的工程设施系统,是城市公用设施的组成部分。在实行污水、雨水分流制的情况下,城市排水系统一般分为二个部分:污水排水系统和雨水排水系统。污水排水系统由污水收集管、管道、污水检查井、污水提升泵站等设施组成,将城市污水收集、输送至污水处理厂,经处理达标后回流使用或排入大海、河道;城市雨水排水系统由雨水收纳口、管道、雨水检查井、排涝提升泵站、城市河道等几部分组成,雨水径流由排水管道收集后,就近排入水体。

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十分注重对城镇排水基础设施的投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排水系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与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城市排水管道建设存在较大的差距。中国1949年有排水设施的城市为103个,1983年据258个城市统计,排水管道总长度为26488公里[8],2010年底,我国城市排水管道长度总量达到37万km,城市排水管道密度⑨为9.0km/km2⑩。截至2017年底,我国城市排水管道长度总量达到68.3万km,城市排水管道密度为12.1 km/km2。

图3 可以看出,近20年来我国的城市排水管道长度呈现出明显的逐年上升趋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排水管网不论是总量,还是人均占有量和管网密度均落后,且差距悬殊⑪。按照2010年我国城市化率46.6%的水平计算,城镇人均排水管长度仅0.57m;按照2018年城市化率59.58%的水平计算,城镇人均排水管长度也仅为0.82米,与发达国家人均4米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即使北京、武汉等城市的排水系统,也年年被暴雨摧残的体无完肤。以北京为例,从2002年到2009年,城市排水管道长度增加了3174公里,8年间增长了51.44%,同期人口增加了23.33%。但是从人均占有排水管道长度来看,2009年只有0.53米,到目前估计也不足1米,和发达国家人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以北京为例,从2008年到2018年,城市排水管道长度从0.89万公里增加到1.76万公里,10年间增长了近一倍,而同期人口增长了21.63%。按照北京2018年城镇化率86.5%的水平计算,人均占有排水管道的长度为0.94米,到目前估计也不足1米,与发达国家人均排水管道长度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官网

图3 城市排水管长度

另一方面是排水管网的管护不到位,很多城市对污水排放管理不严,居民生活和餐馆污水任意排放,导致管渠淤积严重,过水能力得不到充分利用,此外管网老化、排水管道被占压损坏问题也比较普遍[9]。在目前的体制下,很多城市疏于排水系统的建设投入,存在“重地表、轻地下”的做法,由于地下排水系统不是面子工程,部分城市管理者存在急功近利的发展理念,传统排水基础设施均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针对目前城市排水现状,简要分析城市内涝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许多城市的排水设施老旧,排水管道不成系统,部分雨水管径不合理,偏小过水能力不足。有市政问题专家表示“在国内,排水管沟直径超过3米的几乎没有。而在一些国家,排水管沟可以跑汽车。[9]”虽然现在很多城市已经意识到了排水问题的严重性,并加大了改造力度和建设投入,但由于城区人口基数大,排水配套设施依然无法满足人口负荷。综合起来看看,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排水设施自身存在问题。当今,相当一部分城镇排水基础设施已经不能满足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的需求。一方面,部分老城区排水管道等设施已经老旧破损,远不能满足人们在生活质量提升同时对城市排水基础设施的高需求。另一方面,城市排水系统建设进程下相对于城市发展存在滞后的现象,难以跟上城市建设的步伐。

二是排水管网布局不合理。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部分老城区城市功能改变,但城市排水管网布局并未随老城区功能的改变而改变,部分道路的排水管渠设计管径和管网老化,导致其他路段的排水管渠无法与其连接,加大了排水管道布局规划的难度,增加了管理维护的成本。再者,我国大部分排水管网布局没能够适应外部条件的变化(如气温变化、降水量等),无法满足不同类型的排水需求,降低了排水效率。未考虑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进而未能充分的利用排水管网的价值。

三是排水系统管理不善。一方面现阶段排水系统主要通过工程措施将雨水排出城外或城市下游区域,来解决防洪排涝等问题,但是这种排水方式会使下游水量增加,导致发生洪水频率增加的隐患,给整个城市排水系统造成负担。另方面,各省、市普遍存在对排水系统后期保养不足、管理责任缺失的问题,导致排水设施老化和管道堵塞,排水管网内部杂质不及时、不彻底清理进而导致管道阻塞等出现的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在各大城市经常发生,影响排水系统充分发挥其功能。最后,我国大部分城市在排水系统管理方面所投入的财力、人力和技术等较少,多数地区没能够设立维护资金,也是导致排水系统管理不善的原因。

四是城市水系统改造方式严重错误。其表现:一是通过填埋城市的江、河、湖、泊来造地,修路和盖房。致使城市内互通互流的连通水系成为一滩死水,甚至有一些成为了污水沟/池。二是为河道、湖泊做硬质驳岸砌底。使得原有的自然河堤变成了钢筋混泥土护岸,不仅破坏了其原有的自然美感还破坏了原有河道的综合功能,造成清淤困难和引洪不畅,导致一有暴雨就积水的弊端。三是改变湿地生态功能,影响湿地生态效应。一块湿地的价值比同面积的海洋高58倍,湿地功能的改变将会带来巨大的隐患,造成水生态系统和物种的衰退。但是如此重要的湿地系统却未能得到人们充分的保护,也导致了城市排水能力的下降。

五是对极端暴雨洪涝没有有效的预警措施。表现有:大部分城市的降雨预报存在预报期短、精确度低和局部短时降雨预报难的问题;部分城市雨水检测预警系统建设不均衡,标准难统一,集成度低,尤其是镇、区预警系统不完善;预警系统阙值的设置存在不合理的现象,没有充分考虑空间差异性;部分城市虽按极端暴雨情况制定了防洪标准,但仅是聚焦在局部的防涝设施上,忽略了城市整体的防洪防涝潜力和实力;没有考虑前期影响雨量、蓄水工程行为效应、涉水工程行洪能力等因素的动态变化,也没有构建适用于山丘区小流域暴雨洪水模拟预测的水文模型[10]。

六是绿色排水基础设施投入不足。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人口的数量急剧增加,给城镇排水基础设施带来了负担。老城区的改造更是破坏了原有排水基础设施的布局。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绿色排水基础设施的建设正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但是目前我国绿色排水基础设施的落实情况还有待加强,这为未来我国传统基建的发展提供了方向。

四、理直气壮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发展可持续排水基础设施

近年我国在水库、堤防及城市排水管道等建设上已经增加了投入,但正如上文分析,今年突如其来的汛情提醒我们,我国对这些方面的蓄排水基础设施的投入还远远不够,在增加一些临时性的设备设施,如排水管道、抽水泵等的投入之余,我们还必须要从持续发展的角度,增加对水库、堤防及城市排水管道等建设上的投入,要看到我国在这些方面的差距,要理直气壮地加强传统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理论上要清楚,不受一些错误流行观点的影响;行动上要坚定,不能忽冷忽热,汛情来了就重视,汛情一过就松懈。因此,主要大的措施和方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强化土地合理规划利用,加大对传统蓄排水设施的投资。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和过度侵占是导致目前我国蓄排水困境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至关重要。一是在合理规划的前提下,加强对水库、堤防等建设,比如增加大型水库,按历史最高水位加固堤防,同时加强江、河、湖、泊和湿地的保护和管理,确保蓄排水断面的完整性,确保其不被侵占,留下足够调蓄空间。二是按土地规划推进城市防洪保护区非防洪建设项目的洪水影响评价,指导城市项目的开发建设。三是按规划保持土地的自然属性,增加耕种面积和城镇绿地面积。

二是加大对洪涝防治预警体系的投资。洪涝虽是难以避免的灾害,但是可以通过预警系统来的减少洪涝所带来的后果。1、根据各个省份的空间分布差异,制定合理的预警系统阙值,解决空间差异所带来的误差。2、加大预警系统的投资,提高其预报的精确度和及时性。3、建立洪涝防治评价体系,对防治预警系统、防治应急系统和防治设施运行效果进行综合评价。4、依托先进的信息采集、传输技术,为流域防洪减灾提供基础信息支撑,保障民生,促进流域经济发展[12]。

三是加大蓄排水设施的养护与管理的投资。为预防排水系统的质量问题,需加大在养护与管理方面的投入。1、安排专业的维修养护人员定期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利用科学的方法措施解决其存在的问题。2、结合当前我国城镇发展的具体情况,创新工作方法和管理方式,有效提升整体的工作效果。3、明确养护、管理的技术要求,提升对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要求,改善排水设施的整体养护效果。4、增加企事业单位等参与的投资途径,解决老旧基础设施的更新和替换等存在的经费落实困难问题。5、解决好排水建设、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相关部门加强在材料选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管工作,并完善问责机制[11]。6、组建专门的排水设施管理队伍,进行培训以提升其对排水系统管理养护的专业性,保证蓄排水设施充分发挥其作用。

四是加大城镇排水管网合理化布局投资。一方面在城市的新建城区,将区域发展状况和整体排水情况综合考虑,提高城市水资源的利用。另方面通过检测系统,了解不同时期不同水体类型的排水特点,合理选择排水管网的直径和规格型号,提高城市管网排水效率。最后对生活废水、工业污水和雨水进行分流截流,有效缓解排水管网的排水压力。

五是加大对绿色基础设施的投资。绿色基础设施不仅能通过合理的利用土地,保护调蓄系统,调节区域水系,减少洪水的流量,减少雨水外排的压力。更重要的是能够缓解当前所面临的气候的变化难题,改善生活的环境。加大绿色基础设施的投资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海绵城市的建设。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二是渗透路面的建设。人行道、广场等室外场所等可以采用透水路面的设计,不仅能够排水、抗滑和吸音,改善地表生态循环,有利于交通安全,还能够解决大规模城市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三是绿色屋顶的建设。对于屋顶坡度不大于15°的建筑,可根据其结构强度、荷载、防水性能和内涝需求等合理建设绿色屋顶,不仅能够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更能够隔热降温、截留雨水,保护建筑物。四是下凹式绿地的建设。下凹式绿地具有补充地下水、调节径流和滞洪以及削减径流污染物的作用,在下雨天形成一个天然的蓄水池,在排水减压的同时,也促进了城市自然生态循环。五是生物滞留设施的建设。在考虑设施功能、场地条件和观景要求的前提下,解决城市水循环问题,并净化水体,改善气候、降低热岛效应。六是源头调蓄设施的建设。在新建、改建和扩建地区就地设置源头调蓄设施,优先利用自然洼地、沟、塘、渠和景观水体等敞式雨水调蓄设施。在人口和建筑物密集或地上空间紧张的地区,还可设置地下雨水调蓄设施。

汛情带给我们的是灾难、是痛苦,但是在悲伤与损失之余,我们必须理性的看待我国现在蓄排水基础设施所存在的问题,要敢于承认不足,同时勇于克服落后,要理直气壮地加大对蓄排水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把加强对传统基础设施投资作为近期拉动经济恢复从而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才能更好的避免年年的汛情都给我们带来灾难,从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看来,我国蓄排水基础设施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注释:

①2020年7月21日,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②前瞻产业研究院《十张图了解我国防洪工程建设情况 防洪工程设施逐渐完善》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状况公报2006-2010》

④华经产业研究院《2018年中国洪涝灾害受灾情况及损失统计分析,洪涝受灾面积与年降水总量相关》

⑤然而,同样频繁遭受暴雨袭击的青岛市,却从未出现严重的内涝现象,一百多年前建造前德国人建造的排水系统,为何在暴雨中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说明我国现在建造的排水系统设计方案及理念有改进之处。

⑥《辞海》1999版缩印本第668页:沿江、河、湖、海的岸边修建的挡水建筑物称为堤,构建在河谷或者河流中拦截水流的水工建筑物称为坝,"防水的堤坝"合称为“堤坝”。

⑦修建在河道和渠道上利用闸门控制流量和调节水位的低水头水工建筑物。关闭闸门可以拦洪、挡潮或抬高上游水位,以满足灌溉、发电、航运、水产、环保、工业和生活用水等需要;开启闸门,可以宣泄洪水、涝水、弃水或废水,也可对下游河道或渠道供水。

⑧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十座水库:加纳沃尔特水库,面积8482平方公里;加拿大斯莫尔伍德水库,面积5698平方公里;俄罗斯古比雪夫水库,面积6450平方公里;赞比亚卡里巴水库,面积5580平方公里;哈萨克斯坦布赫塔尔马水库,面积5490平方公里;俄罗斯布拉茨克水库,面积5426平方公里;埃及纳赛尔水库,面积5248平方公里;俄罗斯雷宾斯克水库,面积4580平方公里;加拿大卡尼亚皮斯科水库,面积4318平方公里;委内瑞拉古里水库,面积4250平方公里。

⑨排水管道密度=排水管道总长度/建成区面积

⑩据统计,2002年,德国城市排水管道总长度总计达到44.6万km,人均长度5.44m,城市排水管网密度在10km/km2以上;日本排水管道长度在2004年已经达到35万km,排水管道密度一般在20-30km/km2,高的地区可达50km/km2;美国排水管道长度在2002年大约为150万km,人均长度为4m以上,城市排水管网密度平均在15km/km2以上。

⑪人类研究城市排水问题有着悠久的历史,公元前6世纪,古罗马城建造了排水沟渠;中国战国时期的城市中已有陶制的排水沟渠,称“陶窦”;明清北京城有比较完整的排水沟渠系统;有的城市的排水系统使用了上百年,而有的城市排水系统屡屡出问题,这其中积累的大量的经验和教训。例如,巴黎等城市的“深隧道”模式排水系统:,一直被作为完善、实用的典范推广。

参考文献:

[1]黄鹂. 汛情已致四川135万人受灾、21人死亡失踪[EB/OL]. https://www.360kuai.com/pc/97c2106c2f256a030?cota=3&kuai_so=1&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2020-07-21

[2]苏杰西. 重点流域防汛权威解读④鄱阳湖水位为何破历史极值?[EB/OL]. http://www.cma.gov.cn/2011xwzx/2011xqxxw/2011xqxyw/202007/t20200723_559127.html.2020-07-23

[3]魏玉坤. 防汛难点在哪?未来汛情走势如何?——专家解读长江流域防汛形势[EB/OL].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07/22/c_1126272101.htm.2020-07-22

[4]余璐. 长江淮河太湖持续高水位 水利部进一步安排部署当前防汛工作.[EB/OL]. http://www.mwr.gov.cn/xw/mtzs/rmrb/202007/t20200724_1420257.html.2020-07-24

[5]刘珺. 城市之殇——“7.21”北京特大暴雨[EB/OL]. http://www.weather.com.cn/zt/kpzt/1696696.shtml.2012-08-20

[6]周维桢. 河北7-19暴雨已致700多万人受灾[EB/OL]. https://china.huanqiu.com/article/9CaKrnJWFM3.2016-07-23

[7]李艳,田正宏,王永泉.淮河流域水闸混凝土缺陷调查与分析[J].混凝土,2013(07):131-134+137.

[8]沈本涵.全力建设现代城市排水系统[EB/OL]. http://www.mjshsw.org.cn/shmj2011/node713/u1ai1801374.html.2015-09-17

[9]鲍庆,刘剑锋.城市内涝问题分析及建议[J].水工业市场,2011(07):21-23.

[10]周惠成,宋天宇,吴剑.山丘区小流域暴雨洪水预报预警问题分析及建议[J].中国防汛抗旱,2016,26(05):52-53.

[11陈宗胜、周云波、钟茂初,《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与农村经济增长与发展》,中国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第45-65页;

[11]宁伟.浅谈城市排水设施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管理观察,2016(03):54-56.

[12]张家军,刘志勇,刘彦娥.黄河洪水测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防汛抗旱,2015,25(01):94-96.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