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40年•成就综述 | 传奇深圳 勇立潮头

深圳40年•成就综述 | 传奇深圳 勇立潮头

40年,传奇深圳初心未改: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没有“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就没有如今的深圳,40年里,产业巨变、创投争先、财富积累、绿化无限、城市提速……深圳在坚持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同时,也在体制机制上勇于创新,树起中国高质量发展“一面旗”。

如今,深圳正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这是深圳的新使命、新定位、新坐标。勇立潮头的深圳定会在下一个40年贡献更具“圳能量”的中国先进特区经验。

从“三来一补”到“科技+金融”

边陲小渔村在向国际科创中心蝶变

1979年,深圳石岩,随着中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上屋怡高电业厂落户,特区揭开了承接世界性产业转移的序幕,也正式激活国内“三来一补”企业招商引资的热潮。

这种红火一直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其他城市在税收和人力成本的政策性优惠下,深圳的“三来一补”加工型企业陆续外迁,成为深圳开启新一轮产业发展的开端。

特区政府在1992年提出发展高附加值产业,以摆脱密集加工产业的束缚。彼时的产业转型被外界称作是“以退为进”,但它像一块磁石,正在汇聚科技创新的全要素集成,技术、资本、人才等资源的重新分配彻底改变了特区产业发展的格局。

在当时,深圳科技要素一贫如洗,企业开始从“产学研结合”入手发展尖端人才和技术。1980年时,当地没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仅有一个农技站;没有科学家、教授,只有两名工程师;国家科研项目、国家计划的科研投入是零……

而截至2017年末,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53.8 万人,其中具有中级技术职称及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43.54万人,累计引进全职院士29人、海归人才10万人。2017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900亿元,占GDP 比重4.13%,超过欧美发达国家水平。

即便在金融海啸肆虐之时,深圳以华为、中兴、比亚迪、迈瑞、大族激光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纷纷取得了30%以上的高速增长。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当年已达到8711亿元,而在1991年,这一数字仅22.9亿元。

与此同时,特区也在积极构建完善的金融生态服务实体经济,建成以银行、证券、保险业为主体,其他多种类型金融机构并存的现代金融体系,成为三大全国性金融中心之一。拥有深圳证券交易所、招商银行、中国平安等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金融机构,其中深圳证券交易所是全国两大证券市场之一。

深圳从“三来一补”产业转型至以“科技+金融”为主导的高附加值产业,不仅为本地自主创新发展高质量经济创造条件,也带动珠三角城市纷纷走上产业升级的道路。英国《经济学人》曾对深圳高度评价,“改革开放40年,中国最引人瞩目的实践是经济特区。全世界超过4000个经济特区,头号成功典范莫过于深圳。”

附:数读部分

●1997年 深圳建立人才大市场,开劳动力商品化之先河。

●日均55件发明专利。2017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9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10%;PCT国际专利申请达20457件,占全国申请总量的43.07%;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1230家。拥有2000万人口的深圳,目前拥有各类人才总量超过1/4。

●6个90%。深圳90%的创新型企业为本土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研发投入源自企业,90%的专利产生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由龙头企业承担。

●1990年 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并进行试营业。

●2017年11月 《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开始施行,包括“68条”人才新政。

首届高交会诞生到创投全要素聚集

深圳已是全球独角兽重镇

特区成立40年来,产业结构的调整促成了本土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势头,并带动本土创业氛围不断升温,建立了“创业载体+创业辅导+创投资金”的立体孵化模式,提升城市竞争力。

深圳在20年前为实现经济结构转型搭建了现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交会,为扶持民营高科技企业发展构建了不断完善的创新、创业、创投体系,成立了现在享誉行业的深圳高新投、中小担和以深创投为首的一大批创业投资管理和服务机构,开启金融促进科技,科技带动产业的投资驱动新范式。

腾讯董事会主席马化腾曾回忆说:“我们曾为凑出必须的营运资金而四处奔波、夜不能寐,甚至试图卖掉我们的QQ软件。幸运的是,借助深圳第一届高交会这个平台,我们获得了第一笔风险投资,加快了创新步伐,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风投领域中,创业投资机构是企业重要的直接融资来源,特区在过去的40年里,不断引领着国内PE、VC的投资方式和创新意识。1999年,深圳市创新科技投资有限公司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创业投资大幕的拉开;2007年深圳市东方富海投资有限公司的成立又将国内创投模式从传统投资公司型向有限合伙制过渡,开创了国内以基金形式投资股权的新纪元;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也在今年跻身2020年《财富》世界500强,彰显本土机构致力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投资的实力。

促成资本集聚的背后是来自本土企业的高成长性,特别是在技术密集型领域,如机器人、智能硬件、电子商务、物流服务和人工智能等,已为全国开创出最具科技创新色彩的“深圳样板”,并再次向世人展示深圳速度下的科创佳绩。

据此前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独角兽企业白皮书(2018)》记载,早在2018年初,粤港澳大湾区拥有独角兽企业35家,深圳拥有22家排名第一,占到粤港澳大湾区独角兽企业总数的62.9%。

另据《2020胡润全球独角兽榜》统计显示,全球有586家独角兽企业,比去年增加92家,美国以233家领先于中国的227家分别位列冠亚军,美中两国独角兽数量占全球总数八成。值得关注的是,独角兽数量排名前12的城市中,深圳在列,数量上超过伦敦。

附:数读部分

●华为|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连续二季度排名第二,紧随三星并超越苹果。

●腾讯|微信及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到10.82亿,用户数量全球领先。

●正威|营业额逾4900亿元,位列2018年世界500强第111名,金属新材料领域位列世界第一。

●万科|改革开放后第一批上市公司,《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第307位。

●比亚迪|国内最早从事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掌握新能源汽车的芯片、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连年蝉联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

●柔宇科技|发售了全球首款真正的消费级可折叠柔性屏手机FlexPai柔派,自主研发0.01毫米全球最薄彩色柔性显示屏。

深圳GDP从1/2500到1/1

制度创新加速特区经济驶入快车道

特区在建立之初,与全国缺少资源、资金、资本支持一样,面临着经济建设无从下手的尴尬,如何从制度上创新才是破局的关键,因此,探索由传统计划经济迈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法成为那个时代的热点。

为了提高效率,1979年10月,码头工程率先实行定额超产奖励制度,工人每日工作定额为运送55车泥,完成定额每车奖励2分钱,超过定额的每车奖励4分钱。奖励办法执行后,工人热情高涨,最多一人一天可运泥131车,领取4.14元奖金。

这一制度改革拉开了蛇口全面改革的序幕。从1979年到1984年,蛇口开启新一轮试验:敲响了土地拍卖“第一槌”,发行新中国第一张股票,建立了第一个出口工业区……短短5年间,蛇口创造了24项全国第一。

而近年来,深圳又在全国率先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首次破冰商事制度改革、率先推行法检人员职业化改革……一系列改革举措激发出深圳新的活力,增厚了经济发展的财富效应。

2018年,深圳全年GDP为24221.98亿元人民币,首次超过香港24022.44亿元人民币,而这一指标在1980年仅为香港的1/2500,1980年中国人均GDP156美元,深圳人均GDP70美元,香港则是数千美元,而今天,深圳人均GDP超过3万美金,基本进入发达经济体水平。

从1/2500 变成1/1,短短40年间,深圳几乎在中国内地再造了一个香港。除了制度的创新,也有来自本土经验的促进。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曲建此前公开表示,“不平衡发展模式+资本盈利水平的保障”是深圳发展的核心经验。

他指出,通过把香港资本和深圳本地劳动力结合,形成加工贸易发展模式,形成增加值的一部分以工缴费方式返还地方,一部分以工资方式发给老百姓,还有一部分中资参股后分得红利。完成“第一桶金”积累后,深圳开始大规模投资建设,利用境内外贷款将深圳推到经济增长的快车道上。

“计划经济只能将两个元素中其一加以保障,通过垄断实现资本收益率,或是通过垄断实现某一地区的率先发展,必须靠市场力量的作用,让两个因素相互配合,可持续推进。”曲建说。

附:数读部分

●1979年 蛇口码头工程率先实行定额超产奖励制度。

●1983年 新中国第一张股票“深宝安”发行,深圳第一家股份制企业诞生。

●1985年 《深圳经济特区暂住人员户口管理暂行规定》出台,深圳在中国内地率先实行暂住证制度。

●1987年 中国首次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在深圳进行,经过国内外44家企业的激烈角逐,深圳经济特区房地产公司(深房集团前身)以525万元的价格成交。

●1988年 《深圳经济特区住房制度改革方案》出台,“房屋是商品”观念由深圳走向全国。

●1992年 深圳在全国率先探索最低工资制度,当年深圳最低工资标准为245元/月。

●2001年 《深圳市土地交易市场管理规定》颁布实施,这是中国内地第一部土地交易的地方性法规。

●2006年 《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促进条例》出台,成为全国第一个保护改革创新的专项法规。

●2009年 国务院批准《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

●2014年 深圳市成为全国第一个电子招标投标试点城市。

●2018年1月 深圳市印发《关于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的若干措施》,推出20项改革措施126个政策点,努力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从“灰霾天” 到碧水蓝天

多措并举补齐发展带来的环境短板

用近40年的时间,进入发达经济体水平,深圳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过土地告急、资源短缺、人口超负荷、环境恶化等问题。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之间,深圳努力寻求一条平衡发展之路。

为建设健康稳定的森林之城,高标准重塑城市生态基底,深圳早在2005年,就率先在全国出台《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将市域近一半土地划定为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明确规定全市生态用地比例不低于50%。编制《深圳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工作方案》,探索基本生态控制线内土地分级分类管理制度,编制完善耕地、湿地、海洋、矿山资源、再生资源回收等保护和利用规划。十几年来,线内面积不减,空间格局不断优化,生态质量逐步提升。

如今的深圳,在大气方面,2019年,深圳市空气质量持续向好,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9,连续7年排名前10,在珠三角地区排名第1。特别是细颗粒物(PM2.5)年均值下降至24微克/立方米,是2006年有监测数据以来首次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第二阶段标准,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年灰霾天9天,较2018年大幅下降11天,为1989年以来最少。

另外在2016到2018年,深圳累计完成水污染治理投资701亿元;推动全市新改扩建污水处理厂19座,新建污水管网5897公里,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规划任务;完成小区正本清源改造项目8980个,2018年改造项目超过历史改造数量的总和;全面完成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整改任务。

此外,还投资10.6亿元实施森林精准提升工程,全市累计新增造林绿化面积8824公顷,优化改造人工桉树林、马占相思林林相2243公顷,中幼林抚育4154公顷,完成6条线路的生态景观林带抚育管护。实施水环境提升工程,重点推进龙岗河、观澜河、茅洲河等11条河流景观改造,打造林水相融的带状森林,建成开放9个湿地公园,华侨城湿地公园被列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生态之美,成就发展之美。如今,深圳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城市竞争力提升、产业升级,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优良的生态环境已成为深圳吸引现代金融、高新技术、文化创意等领域高素质人才的新优势。

附:数读部分

●千园之城|深圳全市的公园数量,从改革开放之初的5个,到当下的942个,实现每2平方公里就有一个公园。

●500米|在深圳,500米可达社区公园,2公里可达城市综合公园,5公里可达森林郊野公园。

●2443公里绿道|深圳以“全域公园”理念建成总长度约2443公里的绿道网。目前,深圳绿道密度达到1.22公里/平方公里,全省第一。

●公交车100%纯电动化|截至2017年底,深圳市累计投放12.3万辆新能源车,其中累计投放纯电动公交车1.63万辆,率先实现公交车100%纯电动化,累计投放纯电动出租车1.25万辆,纯电动化率达62.5%。

从日夜兼程到“一小时交通圈”

深圳新型交通体系为大湾区发展提速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公布,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的梦想加速照入现实。支撑它的除了依托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和广珠城际铁路构建的“超级环线”,深圳在过去40年中落成的新型交通体系建设功不可没。

首先在城市轨道交通方面,公交地铁线路现已完成一、二、三期工程1、2、3、5、7、9、11号线及4号线南段总计288.4公里、206个车站线路的建设任务,同步建成了罗湖、福田、深圳北站、深圳东站等重要交通枢纽,完成了近百项市政代建工程。目前在建线路14条(含延长线)、在建里程达到264公里、167座车站。2020年6月29日,深圳地铁穗莞深城际深圳机场至前海段项目正式开工。

此外,深圳还在深港之间布局“东、中、西”跨界轨道体系,逐步放开大珠三角人员的跨界政策,实现两地城市生活的自由流动。有消息显示,深圳还将规划港深西部快轨、广深第二高铁延伸香港、港深汕城际等多条通道,深化与相关的跨界交通合作,研究新增前海口岸、深圳东站口岸、深圳坪山站口岸,深港之间的联系将更加便捷。

2019年,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官网公布了《深圳建设交通强国城市范例行动方案(2019-2035 年)(公众咨询稿)》。计划到2035年,深圳将实现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核心区以及莞惠核心区枢纽间半小时直达,与泛珠三角区域主要城市高铁直达率达90%;全市轨道站点10分钟步行范围覆盖全市70%以上区域,基本实现公共交通服务均等化。

随着国家“十三五”规划把深圳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升级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深圳将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国家铁路枢纽、国家公路枢纽、沿海主要港口和集装箱干线港。面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战略,深圳还将发挥湾区合作优势,与香港共建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航空枢纽机场,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全球门户,进一步向全球城市迈进。

附:数读部分

●深圳机场国际客运通航城市已达46个

●深圳共开通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239条,通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

●深圳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8万亿元人民币,连续10年蝉联中国外贸百强城市榜首

●深圳共与55个国家的85个城市建立友好关系(截至2017年底)

●每天67.89万人次经深圳口岸出入境(2018年上半年数据)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