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报业绩会 面对净利滑坡、息差收窄国有行高管如何作答?

聚焦中报业绩会 面对净利滑坡、息差收窄国有行高管如何作答?

六大行“中考”成绩单已悉数出炉,在疫情冲击下,国有大行归母净利润纷纷滑坡,合计同比少赚逾700亿元。与此同时,六大行的净息差均有不同程度的收窄且各行不良率也均出现了上涨。国有大行净利滑坡所为何因?净息差收窄如何应对?不良增长是否可控?数字化转型成效几何?未来盈利增速如何表现?8月31日,中、农、工、建四大行召开中报业绩发布会,管理层一一给出回应。

壹图网

息差收窄 盈利仍将承压

据北京商报记者统计,六大国有行上半年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5663.3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约714.14亿元。六大国有银行中,除邮储银行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9.96%之外,其余五行归母净利润均呈现两位数的负增长,其中,交通银行净利润同比下滑最多,降幅为14.61%。

对于利润负增长有哪些影响因素,各行高管纷纷表示是疫情影响、主动让利、增提拨备等多因素叠加的结果。

谈及拉低该行盈利增长的因素,农业银行行长张青松在业绩会上回应称,一是银行净息差处于下行通道,二是银行加大了拨备计提。

实际上,从净息差来看,六大行的净息差均有不同程度的收窄,其中,工行降幅最多,同比下降了0.16个百分点,是、其次是建设银行和邮储银行,均下滑了0.13个百分点,其余三家银行下滑区间在0.01-0.05个百分点之间。

“尽管净息差有一个逐渐下行的趋势,并且可能这个压力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是我们认为,总体上下行程度是非常可控的,银行能够通过精细化地管理、数字化的经营等方面的努力,将净息差保持在行业比较合理的一个水平上,并且仍然是一个有竞争力的水平。”建设银行副行长纪志宏在业绩会上如是说。

谈及未来的盈利增速如何表现,张青松给出了回应的同时也揭示了当前银行业面临的经营形势。“下半年或者短期来看,在不断复杂的外部环境以及疫情防控常态化等因素影响下,农行的盈利增速不可避免的面临进一步下行的压力。主要表现在一是净息差仍然存在下行压力,银行要通过贷款的定价让利,随着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转换贷款越来越多,贷款的收息率会随着LPR市场利率的下降而进一步的下降;二是手续费收入增长面临较大的压力,农行将重点支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进一步出台并实施一系列服务收费减免措施;第三是随着不良贷款延迟暴露,农行有需要还会继续增提拨备,也会对当期的盈利增长产生压力。”

针对息差收窄银行业应如何应对?中国银行副行长郑国雨表示,展望未来,净息差仍然面临收窄的压力,对此,中国银行将持续优化资产结构,积极支持国民经济重点领域的薄弱环节,不断提高资金运用效率。同时,加快场景建设,着力提升客户服务能力,以客户全量金融资产为抓手,从源头上扩大存款资金来源,提升存款发展质量。通过优化资产负债管理,尽可能降低市场环境变化给净息差带来的冲击。

普惠贷款量增价降

“大行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相对来说让利的幅度相比中小银行会更大一些,更多地体现在利息收入的减少和减费让利方面。”华西证券银行首席分析师刘志平如是说。

工商银行行长谷澍也指出,该行上半年利润出现同比下降,是支持疫情防控、加大向实体经济让利、加快风险化解的结果。

银保监会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银行业已向实体经济让利8700多亿元。年内各大行的普惠贷款放量增长、利率下降就给出了最直观的证明。

例如,2020年6月末,工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1684.08亿元,增长35.7%,当年累放贷款平均利率4.15%,比上年下降37个基点;建行上半年普惠贷款新增2958亿,新发普惠贷款的平均利率4.41%,同比下降63个基点;中国银行上半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254亿元,同比增长39%,累计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年化利率4.04%,较上年下降26个基点。截至6月末,农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加2738.35亿元,增速46.2%,高于全行增速37.3个百分点。

另据交通银行数据显示,上半年,交通银行通过降低贷款利率、减免客户收费、延期还本付息等“逆周期”支持手段,累计为实体经济让利约140亿元。主动让利方面,交通银行副行长郭莽介绍,上半年交行贷款FTP(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与LPR两次同幅下调,引导新发放贷款利率下行(1-6月累计新发放人民币贷款利率4.52%,较上年下降36个基点)。

虽然让利实体经济短时影响了银行收入,不过业内认为,让利也将反哺银行自身。在谷澍看来,金融和实体经济是共生共荣共担风雨的关系,为实体经济服务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帮助企业平稳度过当前的经营困难,不仅是在帮企业同时也有利于银行自身保全资产,平滑风险曲线。

在减费让利的同时,如何保持自身经营的可持续发展也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话题。谷澍回应称,对此工行一是不断的巩固客户和科技优势,二是上半年未雨绸缪,比较明显的增加拨备力度,以应对未来经济的不确定性。

不良贷款集体双升

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中小微企业经营惨淡,风险加速暴露,由此产生的不良资产也开始大规模增加,银行资产质量承压较为明显。

今年上半年,国有六大行不良贷款率全部上升,不良贷款余额也集体增加。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42%、1.43%、1.50%,1.49%,较上年年末分别上升0.05个百分点、0.03个百分点、0.07个百分点、0.07个百分点。

交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最高为1.68%,较上年年末上升0.21个百分点;交通银行在半年报中解释称,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部分客户风险加速暴露,该行信贷资产质量承压较为明显。而邮储银行不良贷款率最低为0.89%,较上年末上升0.03个百分点。

不良贷款余额上,建设银行截至上半年末不良贷款余额2455.16 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30.43亿元;工商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最高,达到2699.61亿元。

上半年受累拨备增长录得纯利出现倒退,银行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规模会出现何种变化也引发业内关注。建设银行首席风险官靳彦民在该行今日的业绩发布会上预判,“未来不良贷款率仍将继续释放,不过幅度不会如上半年激烈,料将维持至明年上半年,预计不良贷款率及余额将会保持平稳或小幅上升,对盈利表现将有影响。”

工商银行副行长廖林也同样在该行业绩发布会上直言,阶段性延本延息有效延缓了企业的资金困难,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延缓了银行的风险暴露,延缓了风险处置的时间和空间。下半年该行对资产质量管控压力可能会有所增大,但是有信心保持这部分资产质量的可控。

疫情冲击对银行风险的能力也提出更高要求,今年上半年,各大行均加大了风险抵补能力。从数据来看,中国银行资产减值损失达664.84亿元,同比增长97.46%。工商银行上半年计提各类资产减值损失1254.56亿元,同比增长26.5%。交通银行调整了对2020年及2021年宏观经济指标的预测及不同宏观情景间的权重,信用减值损失因此显著增加,上半年信用减值损失333.33亿元,其中贷款信用减值损失311.34亿元,同比增加90.49亿元,增幅40.97% 。邮储银行同样对受疫情影响的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的资产减值进行前瞻性计提,信用减值损失335.9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1.29%。

在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陶金看来,不良贷款率上升,并非因为六大行的风控能力下滑,主要是因为上半年疫情影响和宏观信贷政策的双重作用,即疫情导致实体经济财务和现金流状况恶化,导致了前期贷款的客户还款能力下滑等因素的影响。陶金提到,未来银行让利实体经济仍然是政策和行业发展主旋律,对国有大行来说,应及时用好规模经济、各类资源禀赋优势以及央行的流动性操作对手行身份,利用平台和金融科技,在企业客户违约风险之外,先把交易和操作风险降下来。

数字化转型赛道正酣

今年上半年,为支持疫情防控,银行开始将目光从线下转至线上,不断强化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渠道金融服务,减少客户不必要的出行,“非接触银行”服务理念迎来爆发式增长。

疫情期间,建设银行通过数字化经营方式,敏捷迭代响应市场,仅二季度就部署产品权益和营销活动129次,部署和优化模型201个,搭建各类场景65个,创新优化产品51个。建设银行行长刘桂平在该行业绩发布会上直言,上半年建设银行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积极探索数字化经营模式。零售业务的价值贡献提升,零售业务的利润占比突破50%,最大零售信贷银行地位更加巩固。

中国银行主要加快重点领域数字化转型,据中国银行行长王江介绍,该行手机银行实现从交易平台向综合服务平台转型,涵盖200多项数字化金融服务。签约客户1.94亿户,较上年末增长7%;月活跃客户5132万户,同比增长30%。上半年交易金额15.54万亿元,同比增长14%。

工商银行在疫情期间快速推出卡密码在线修改、他行信用卡还款等“无接触”功能,加速柜面业务线上迁移。再如农业银行在半年报中提到的,全面推广数字化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探索网络公益直播、社交短视频等在线营销新手段,依托互联网营销平台开展营销活动2103场,参与客户达到1.37亿人次。

对商业银行来说,数字化转型势不可挡,依托庞大的获客渠道和顶流的国有大行俨然走在前列,但需要看到,我国数字化转型道路依然还处于探索阶段,“领头雁”们怎样做出最优效果仍有待观察。

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首先是获客层面,流量渠道已成为各大行发展线上的兵家必争之地。与外部流量巨头合作固然是一种思路,但面临日益上升的获客成本,国有大行应当居安思危,注重培养扶植自有渠道,例如借助线下网点优势,引导客户熟悉和逐步使用线上APP、网银等,此外,建立数字生活平台也是目前积聚流量的一个重要方向。

“其次,运营层面,获客之后是粘客,国有大行需要拥有用户服务意识,可以尝试做社区、做内容,加紧拥抱市场,不能因循守旧‘吃老本’。”苏筱芮进一步指出,“最后在产品与技术层面,应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抓住客户在金融服务领域的痛点,通过流程优化、加强研发等提升客户体验,运营是做品牌,而产品与技术是做口碑,只有具备良好的体验、过硬的技术实力,才能够为客户留存打下坚实根基。”

北京商报记者 孟凡霞 马嫡 宋亦桐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