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鸣|张三丰回周伯通:不要陷入朴素的市场原教旨主义里 没有完美的市场
财经
财经 > 财经资讯 > 正文

争鸣|张三丰回周伯通:不要陷入朴素的市场原教旨主义里 没有完美的市场

凤凰网财经特约作者:张三丰

拙论不意获得周伯通先生的反驳,不胜欣慰。真理越辩越明,这是在下一直坚持并信仰的。

周伯通先生对A股市值管理的批判,畅快淋漓,我读之甚喜。我同意周先生的部分观点,人性的确是自利的,市值管理也的确容易成为上市公司和大股东操纵股价内幕交易的工具,最终沦为收割韭菜伤害投资者权益的闹剧。这点我和周先生并无不同。

但问题的区别也在这里:

面对这种不成熟的市场,面对这种各自为了利益纷争的局面,我们是一切都交给市场先生自己决定,还是我们也可以试着去让市场先生早点发现?

朴素的市场原教旨主义者们,认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可以自动恢复平衡,不需政府以任何方式进行干预。这种理论曾经盛极一时,也曾经左右了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很多决策层。再往前追溯,我们可以一路挖掘到亚当斯密的经济学开山之作《国富论》那里。

亚当斯密和后继者们,提出了一个经济人,或者叫理性人的概念,这些经济学家认为,作为经济决策的主体都是充满理智的, 既不会感情用事, 也不会盲从, 而是精于判断和计算, 其行为是理性的。在经济活动中, 主体所追求的惟一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优化。

但我们知道这个奠定了现代经济学基础之一的假说,有个致命的悖论:每一个人都不是全知全能的,人既是理性的,也是非理性的,换句话说,人其实是有限理性的。

比如在股票市场,每一个参与者都想买在最低点,卖在最高点,这无疑是理性的选择。但在现实中,限于信息不对称,限于对高点低点判断的不同,种种因素,更多发生的却是买在高点,卖在了低点,所谓的理性人的理性选择在真实世界里却往往是不理性的。

所以在真实的世界里,不存在完全理性的人,那么也就不会存在完全有效的市场。市场会失灵,这也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论断。

好了,问题来了:

面对一个并不充分有效并且会失灵的市场,作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股东,你的理性告诉你,自己的公司被市场低估了,这时候你是选择等待市场不知猴年马月发现这块尘土里的金子,还是选择通过合法合规的手段告诉市场:“我是金子!我是金子!”

我想理性人,不管它是真实的人还是一个机构,都会选择后一种,除非它已经无欲无求。但一个已经无欲无求的人,还是经济学考虑的对象吗?

回到周先生的文章里,周先生看似充满现实主义地认定A股是一个不完备的市场,认为A股市场坐庄盛行,于是也很现实地给出了自己的现实的建议:别搞什么市值管理了,最终不还是坐庄吗?啥也别做,经营好企业,然后等着市场发现你是金子吧!

正是这种看似非常现实主义的论断,恰恰拥有一种非常不现实主义的非常理想化的底层逻辑:市场充分有效,每个人都是理性的,是金子总会发光,价值总会被发现。

如果价值发现需要十年,二十年,五十年甚至更久,这对每个市场参与者和人类社会有什么意义?

没错,恺撒的的确应该归恺撒,上帝的也的确也应该归上帝。但前提是,谁来界定哪些是恺撒的,哪些是上帝的?

换一句话说,恺撒和上帝的归属,从来不是一个截然分明的静态页面,像一张纸被撕成两半。而从来都是一个动态博弈,互相攻防的过程。

是的,恺撒和上帝不是结果,而是过程。

这才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大现实。

所以核心的问题,并不在于要不要市值管理,而是我们应该怎么样监管和监督市场的参与方们,是在合法合规地进行市值管理,而不是暗戳戳地在进行操纵股价内幕交易的勾当。这个过程必然是病痛累累,伤痕不断的,必然会被投机者利用,会被逐利者合谋。

但我们会因为新生儿的丑陋,就把它连洗澡水一起倒掉吗?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

从来没有完美的市场,也不存在完美的价值发现;躺倒任嘲,等待市场自己发现;还是站起来招手让市场先生看到,哪怕冒着犯错的代价,这是一个问题。(凤凰网财经《争鸣》出品,投稿邮箱:all_cj@ifeng. com)

争鸣:

张三丰:市值管理不是浑水猛兽 但割韭菜不行

周伯通驳张三丰:坐庄就坐庄,说什么市值管理

杜坤维:市值管理与股市支持实体经济背离 没有存在的必要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