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心理问题有多普遍?独狼式犯罪存在心理症结

中国人的心理问题有多普遍?独狼式犯罪存在心理症结

梁嘉琳/文 一个月内,我国不同地区先后发生3起不同类别的恶性暴力案件:5月22日,辽宁大连,一名男子在闹市区驾车闯红灯并冲撞斑马线上的行人;6月5日,安徽安庆,一名男子在闹市区持刀伤人;6月7日,上海杨浦,复旦大学一名青年教师持刀割喉,导致学院党委书记当场死亡。以上三起“独狼式”作案的犯罪动机背后,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症结——心理问题。

据警方通报和媒体报道,大连轿车撞人逃逸案的犯罪嫌疑人刘某“因投资失败无法接受,失去生活信心,遂产生报复社会心理”;安庆持刀伤人案的犯罪嫌疑人吴某则是“因家庭不顺悲观厌世而泄愤行凶”;复旦大学青年教师姜某某则是在课堂上与学生发生冲突被停课,又自述“因工作关系对被害人怀恨在心”而实施侵害。

毫无疑问,作案人在过往生活中遭受的任何不公、不幸,都绝不能成为他们滥杀无辜的“挡箭牌”。但人死不能复生,在法律的惩处之外,我们更需要一张防护网,避免心理失调、精神失常最终演化为行为失范、社会失序。

在航空飞行安全领域,有一个“海恩法则”,即: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300起未遂先兆、1000起事故隐患。类似地,我们很难判断,如果放任自流,身边有多少这些心理亚健康、轻微心理疾病、严重精神失常的人士,会成为下一个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定时炸弹”。

中国人的心理问题有多普遍?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我国约有600万重度精神疾病患者、9500万抑郁症患者,在不进行心理干预、精神治疗的前提下,上述人群都可能出现病情恶化,进而成为恶性伤害或自杀案件的实施者。

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心理健康问题。一系列相关措施都相继出台,2021年,国家卫健委整合各项职能,成立国家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防治中心。与此同时,一批互联网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公司、虚拟现实(VR)精神治疗公司、大型精神专科民营医院等“心理板块”也在近期获得不错的资本回报。

即便如此,我国的心理健康的供需两端都面临突出问题:在需求侧,患者及其周边的亲友、同学、同事往往对心理疾病存在严重的“病耻感”,将患者污名化为“脑子有病”“人见人怕的怪人”,而忽略了他们本身所承受的异于常人的痛苦与挣扎,也使许多患者不敢、不愿寻求心理服务。在供给侧,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碎片化、业余化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心理咨询机构(咨询师)、精神专科医院(医生)之间缺乏业务协同、顺畅转诊机制,加之冠以“心理”“心灵”之名的热线电话、健康管理机构、自媒体大V鱼龙混杂,不乏“鸡汤”博主、伪科学者甚至骗子公司。

从这个角度来说,心理健康安全网亟待建立。首先要把好预防关,开发面向心理亚健康人群的权威性、标准化心理科普服务,尽早实施电影电视、互联网平台的影视作品分级制度,实施按年龄、按精神健康状态“双分级”,让心理问题不至于暴发或恶化;

此外,要好筛查关,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的海量数据优势、新一代人工智能的语义识别优势,对出现厌世、报复等关键词的社交发言进行追踪监控,或者通过下沉到社区、楼栋的村民/居民自治组织下设的公共卫生健康委员会,及时识别高危人群,尽早联系当地政府部门或社工机构提供心理援助。

当然,更为关键的是要把好治疗关,我国精神科执业(含助理)医师仅有不到3万人,心理治疗师仅有5000余人,健康体检机构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只占1%左右,需要大力加强心理健康、精神卫生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并支持医务社工开展心理服务,支持临床医师开展叙事治疗,同时细化技术规范,升级行业标准,严格资质认证,把一批违规买证咨询师、违规发证协会/公司清理出局,从而扩大优质供给、实现优胜劣汰。

(作者系中国价值医疗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