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贱伤农,药贱伤谁?华北制药断供撕开了一个口子

谷贱伤农,药贱伤谁?华北制药断供撕开了一个口子

8月23日,华北制药 (600812.SH) 股价跌停,报收9.11元。

从华北制药昨晚公告可见,尽管断供国采药品不过占比万分之四,对业绩“伤害性不大”,但资本市场还是用脚投了票。作为“共和国医药长子”,在第三批国采中,华北制药以最高价中选布洛芬缓释胶囊,别的小弟还在咬牙低价供应时,老哥却实在扛不住了、主动放弃山东选区。

本次断供,是疫情冲击、企业经营不善而致的小概率事件,还是多米诺骨牌中倒下的一枚?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10年前,安徽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头孢曲松钠的中标结果引起轩然大波。华北制药、齐鲁等大厂丢标,次年,石药集团董事长蔡东晨向全国“两会”建议:基药招标取消“最低价中标”。

“头孢曲松在安徽中标价是1.25元,山东中标价0.8元。而原料药的价格就已经在每公斤1000元上下,正常分装一瓶是1.1克,就是1.1元,瓶子8分钱、丁基胶塞0.13元,其余的纸盒、标签全都不算,最低成本就已经超过了1.2元,按照中标价怎么可能做得下来,又怎么能够保证供应?”

彼时,负责打击药价虚高的还是发改委,与管控药品质量的药监局之间常有拉锯。2015年国务院放开药品价格后,发改委不再有摸底药品成本的职责。时至今日,是否有企业“亏本中标”难下定论,只能从供应情况进行判断——集采之下的药企,“有一分钱利润,都会蜂拥而上”,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断供。

另一种情况,投标时的报价确实有利润可图,但相当一部分品种的采购周期是3年。3年间,上游原料药的价格随国内外行情波动,企业难以一己之力左右。即便一些大厂掌握部分品种的原料药,但随着集采走向“应采尽采”,也难有谁家可以覆盖那么多原料药、独抗风险。

相比此前,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推行,让药品质量之忧稍稍放下,但动辄降到1-2折、水比药贵的情势,着实与“一分价钱一分货”的常识相悖。

集采前,药价虚高、带金销售、腐蚀队伍都是事实,不过从药品经销环节上追溯,国产药的回扣比例大概在30%-40%,进口药价格高,回扣约是7%-15%。在各地招标形成的最高申报价基础上,再降八九成的药价,也难怪药企哀鸿遍野。

近两年药企有多难?截至2020年12月,中国医药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共7665家,其中亏损企业数量1344家,亏损面17.5%。如果说去年是新冠疫情重创,那么,2021年1-6月,亏损企业数量增至1917家,亏损面达23% 。

对于化药企业而言,虽然药品生产的基本原理与化工无异,生产流程却必须在GMP管理规范的指导下进行。除了生产场地、设备和环境等硬件方面的高标准之外,还需遵从严格的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种种都需付出额外成本。这且不算为通过一致性评价而投入的几百万成本。

即便如此,企业还是得往前冲,毕竟中选就意味着可以入院、获得现金流,可以继续养团队。

最初,医院作为药、械的买方,买与卖的细节在一笔笔交易中体现。而今,国家医保局作为 “超级买方”,无论是仿制药、高值耗材的带量采购,还是创新药的医保目录谈判,抑或是正在筹划的医疗服务定价,都正深刻地影响着行业。

“谷贱伤农,米贵伤民”,从古至今,当局者都要在两者间取个平衡。

药贱伤谁,这个问题也值得深思。

内容来源:财健道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