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论坛 聚焦大变局下的经济与安全

博鳌论坛 聚焦大变局下的经济与安全

新冠疫情的冲击波仍在深刻影响着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供应链安全、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粮食安全、金融风险等日益突出,给世界经济复苏与可持续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暴露出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诸多薄弱环节。

10月18日,博鳌亚洲论坛“全球经济发展与安全论坛”首届大会在长沙举办。围绕碳中和促进全球生态安全、“一带一路”共谋安全和发展、风险社会下的应急管理等话题展开讨论,凝聚智慧和共识。据介绍,本次大会是国际上首个聚焦经济发展与安全议题的大会。

北京商报

首次聚焦“发展+安全”

“大变局下的经济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是本次经安大会的主题。中国国家禁毒委副主任、本届大会主席曾伟雄介绍,大会将围绕“一带一路:共同发展共谋安全”“以碳中和促进全球生态安全”“公共卫生的短板”“风险社会的应急管理”“后疫情时代的‘三链重构’”“网络空间的安全与治理”“全球能源供给与安全”“防范金融风险”等话题展开讨论。

“作为警察,我平时主要关注传统的安全风险,但这次大会聚焦非传统的安全风险。我认为,这些风险管理其实是相通的。我们面对现在的情况,很需要风险管理的前瞻性。参会嘉宾有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希望能够集思广益,深入讨论以凝聚共识,帮助政府决策,发掘新的经济发展动力。”曾伟雄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发展与安全,一体两翼。博鳌亚洲论坛发起全球经济发展与安全论坛,在国际上尚属首例。”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李保东表示,期待通过会议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新规则,推动各方顺应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趋势,营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发展环境,寻找新的增长动力和发展路径。

经济安全需全球共同努力

当前百年变局,疫情叠加,世界经济充满不确定、不稳定性,安全的发展环境至关重要。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公安部原副部长陈智敏认为,“立足于全球经济发展,我们正面临经济风险、金融风险、公共卫生安全风险、信任危机风险等挑战。这些风险是相互交织、相互联系、相互推动的,而且会形成共振,形成更大范围的风险”。

“我认为面对全球经济发展共同的挑战,要设立安全共享的理念。在这个理念指导下,要做好全球共享,一是情况信息共享,共同处置,共同防范;二是规则共享,法律共享比较难,但是能定一些共同的安保规则,共同遵守国际社会的规则,这样可以联合行动;三是教育培训;四是经验共享,不同国家、地区面临的问题是共同的,我们可以交流;五是力量共享,人员、装备能够相互资源、相互支持;六是高科技,特别是大数据方面能够共享,这样共同来应对全球化条件下,经济发展面临的共同安全风险和安全挑战,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陈智敏表示。

例如“一带一路”便是中国倡导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尝试,是经济全球化的新思路、新模式,以其包容、均衡、普惠的新理念,补“全球化1.0”之不足。“一带一路”机遇空前,但也正面临一些挑战。

“中欧班列建立了欧洲和亚洲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推动了国际交通的发展。”跨欧亚运输国际协调理事会秘书长根纳季·贝诺夫认为,通过中欧班列,货物运输在中欧之间大量增加,其中很多区域都是内陆区域,这是一个有效的加强全球价值链的渠道。

“当前,建立完整交通链很重要,必须要发展交通的基础设施,并加强现在的运输容量。”根纳季·贝诺夫建议,“未来货运量大幅提升的情况下,需要建立更多的路线,因此也必须吸引更多的投资。此外,要大量引入数字科技和监管系统,找寻新的增长点,结合硬基础设施和软基础设施,来解决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些问题。”

碳中和与生态安全

除了经济安全,随着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臭氧层空洞出现与迅速扩大等问题出现,生态安全已与国防安全、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等具有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并构成国家安全、区域安全的重要内容。

当前形势下,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挖掘可持续发展新动能是必行之举。我国政府已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也是去年以来国内最热门的话题。

“在碳中和目标下,一定要靠技术的进步、科技的创新来实现。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面临巨大挑战。就国际能源署和美国能源部统计的数据来看,全球目前在减碳、低碳方面比较前沿的技术,大概50%都没有达到足够的经济性和商业性。”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亦伦谈道。

比如在储能方面,目前有磷酸铁锂、铅酸电池等方式,电动汽车也是很好的储能方式,但是储能模式的经济性不足,距离商业模式大规模开发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做。

“方向很明确,技术现在也是比较清晰的,关键是怎么能够从未来2-3年或者稍微再长一点的时间,通过全球的合作、科研的攻关、技术的共享,使储能的成本下降。储能领域一旦突破,将对未来全球的能源安全保障和全球的低碳环保作出更大的贡献。”李亦伦表示。

在高新技术大范围使用前,我们在减碳方面可以有哪些作为?沙特基础工业公司(SABIC)副总裁兼北亚区总裁李雷认为,在工业化过程中,有很多产能过剩的行业,如钢铁、炼油等,可以在未来减少一些类似的浪费。在回收利用方面,也有很大的减碳空间。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王晨婷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