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基因董事长展望的未来如今来看却事与愿违

华大基因董事长展望的未来如今来看却事与愿违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校长、生物学家饶毅公开发文,质疑华大基因CEO尹烨搞伪科普、“水”博士、推广假药。在饶毅连发多篇文章之后,华大基因再次陷入了舆论漩涡。

华大基因,曾借着新冠病情检测的东风一路扶摇直上,2020年其营收同比增长了199.8%,达83.97亿元。但在红利逐渐消退、政策变更以及新冠赛道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华大基因似乎大厦将倾。业绩表现低迷、净利润缩水,主业增长疲软,股价“跌跌不休”、市值跌落神坛。华大基因能做到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吗?

饶毅连发4文,炮轰华大基因CEO尹烨卖假药

近几日,华大基因再次卷入了舆论漩涡中。

7月23日开始,首都医科大学校长、生物学家饶毅在其公众号上频频发文,文辞犀利,公开质疑华大基因CEO尹烨搞伪科普、“水”博士、并直指尹烨带货的益生菌产品是“假药”。

7月26日,针对售卖“假药”的说法,饶毅这样批评道:“全中国现在推广的益生菌无一不是假药。肠道细菌研究很热门,但迄今没有拿出可以有效应用的产品。”作为回应,尹烨在其个人公众号对此事作出了耐人寻味的答复:“谢谢指教。”

“很多人问我早餐吃啥,唯一不变的是华大营养的益生菌-优美达。”

在尹烨的个人公众号、电商平台、抖音等平台中,都能看到尹烨对“优美达”益生菌产品的大力推荐。据悉,此次引起争议的产品-华大的益生菌品牌“优美达”,隶属于华大精准营养旗下。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5月,此款益生菌品牌就已累计卖出了超20 万盒。

事实上,这并非饶毅第一次“质疑”华大基因,两者之间的恩怨已经牵扯数年。早在2012年,饶毅就质疑过华大基因CEO王俊,两人曾就华大基因是不是在造福老百姓、华大如何在做学术等议题公开辩论。不仅如此,饶毅还公开“批评”华大基因创始人之一杨焕明,对其科学家身份发出质疑,并称其为“流氓企业家”。说起来,华大基因也不是第一次陷入舆论风波了。2018年,华大基因就曾卷入“举报门”、“基因数据外泄”等风波,口碑一度备受打击。

益生菌究竟是不是假药?

那么问题来了,益生菌是不是假药?“饶尹之争”,二者孰是孰非?

资料显示,作为药品的益生菌,属于生物制剂,按照活菌制品的管理。但事实上,很多在市面上畅销的益生菌品牌,本质上都是“食品”,而不是药品。对于其宣称的改善健康问题的作用,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联合西部战区总医院等机构研究者曾在2021年发表的论文描述道:“虽然健康人补充益生菌,可短暂增加肠道菌群中对应菌群数量,改善免疫系统功能、大便性状和排便功能等问题,但是这种改变只是暂时的。”

益生菌是骗局吗?事实上,此次“饶尹之争”也揭开了益生菌市场的行业乱象。如今,益生菌已经发展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赛道,据数据显示,预计2022年,我国益生菌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级规模,达到1065亿元。

在充满前景的背后,是益生菌行业鱼龙混杂、行业标准完善度不足的问题。此前,新京报曾对市面上9款益生菌粉产品进行送检,发现这批样品中的益生菌产品普遍都未标货架期内活菌数,仅标注了出厂时添加的活菌数,或只是模糊地标注了“添加量”“含量”等,且有7款产品的活菌数都远低于参照数值100万CFU/ml(g)。

净利润缩水,市值跌落千亿神坛

“科技服务能到一百亿元,医学服务能到一千亿元,人人服务能到一万亿元。”上市之初,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曾如此展望道,但如今来看却是事与愿违。

华大基因一路走来,也可谓是“大起大落”。初上市时,华大基因备受市场关注,市值一度超过千亿。但在2018年身陷舆论风波之后,华大基因的业绩表现十分低迷,2018年-2019年,净利润分别为3.87亿元、2.76亿元,同比下降2.88%、28.53%。

2020年,乘着新冠疫情检测赛道的东风,华大基因吃到了红利,其新冠相关的业务大幅增长,使得当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了199.8%至83.97亿元,净利润、扣非净利润也分别达到20.90亿元、20.49亿元,同比增幅高达656.43%、825.16%。

但好景不长,但这一“顶梁柱”的爆发力并不持久。在红利逐渐消退、政策变更不断的背景下,华大基因的防疫生意降温,也直观的表现在了业绩上。2021年,华大基因迎来了上市以来的首次营收、净利同比双降。据财报显示,其营收为67.66亿元,同比下滑19.42%,净利润为14.629亿元,同比下滑30.08%。

而据半年度业绩预告显示,华大基因预计2022年上半年度实现营业收入约30–33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9.50%–17.72%,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5.8亿元–7.2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33.70%–46.59%。

主业增长疲软,暴利产业熄火

值得注意的是,据华大基因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唯一下滑的业务是“精准医学检测综合解决方案”,收入33.82亿元,同比下降39.2%。随着防疫政策的不断变化,新冠检测的价格一路走低,昔日的“暴利”行业红利不再。而随着疫情的放缓,新冠检测早晚不再是“刚需”,华大基因又如何来撑起业绩?

同时,值得关注的还有华大基因的生育健康业务,2021年,该项业务的毛利率降至53.34%,也导致了华大基因的整体毛利率出现下滑。

再者,重营销轻研发也不利于长期发展。

数据显示,2018年-2021年,华大基因的研发费用分别为2.609亿元、3.173亿元、6.196亿元与4.871亿,且2021年的研发投入不升反降,研发占比为从2020年的7.21%降至2021年的6.88%。而销售费用则分别为5.143亿元、6.187亿元、10.78亿元与12.38亿,销售费用几乎是研发费用的2倍,且常年如此。甚至是在其2021年营收下降的背景下,销售费用依然增加了14.82%,而其研发费用则下降了21.38%。

从股价方面来看,2017年上市之初,华大基因曾斩获18个涨停,备受市场关注、风光无限。其市值一度破千亿元,相比最初78.85亿元市值,涨了足足逾十倍。而时至今日,在最近舆论风波的影响下,华大基因的股价表现亦是不佳,截至8月10日,华大基因昨收60.54元/股,总市值为251.49亿,市值蒸发近700多亿。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