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收入分配50人论坛”2023年度会议
——“完善分配制度,助力乡村振兴”研讨会
在南开大学成功召开
10月28日,“中国收入分配50人论坛”2023年度会议——“完善分配制度,助力乡村振兴”研讨会,在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学术报告厅成功召开。研讨会由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中国财富经济研究院、《南开经济研究》编辑部主办,经济科学出版社、凤凰财经研究院协办。南开大学党委书记杨庆山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收入分配50人论坛”主任宋晓梧发表书面致辞。开幕式由南开大学讲席教授、中国财富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陈宗胜主持。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信息中心和清华、复旦、同济、人民大学,以及北京师范、对外经贸、西南财经、天津财经、南京财经、天津工大、河北师大、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山东女子学院、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天津市委党校、江西省委党校等二十多个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中国财富经济研究院的师生,共近百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杨庆山书记在致辞中代表南开大学党委和学校向与会专家和嘉宾表示诚挚的欢迎。2023年是南开大学经济学科创建100周年,此次研讨会也是对南开经济学百年华诞的庆贺。百年来,南开经济学人以经济学“本土化”“中国化”为宗旨,以“知中国、服务中国”为目标,大力倡导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深入研究中国现实经济社会问题,在多个研究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其中特别在收入分配与精准扶贫领域,产出了一系列标志性的理论研究成果及咨政建言报告,为推动我国在收入分配领域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实践性政策建议,做出了积极努力和重大贡献。希望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南开经济学科能够进一步加深与全国各兄弟院校以及研究单位之间的交流合作,汇聚真知灼见,共同探索完善我国分配制度,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宋晓梧主任在书面致辞中代表“中国收入分配50人论坛”及学术委员会对大会召开表示祝贺,并指出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三次分配协调配套,既是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举措,也是维护社会中长期稳定的重要环节,更是坚定社会主义政治信仰的群众基础。期望本次研讨会将深入分析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形式,分析小康社会实现后如何进一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如何加快农村振兴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思路和政策建议。
开幕式后,举行了由中国财富经济研究院主持的“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与贫困”系列丛书发布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副院长杨新铭教授在主持词中指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影响共同富裕的重要因素,收入分配问题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与我国发展的稳定性,应着力推进收入分配治理现代化,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助力乡村振兴,缩小城乡百姓收入分配差距,使全体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由此可以看出,陈宗胜教授、周云波教授及其团队撰写的“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与贫困”系列丛书,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中国财经出版传媒集团经济科学出版社副社长于海汛代表出版方指出,“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与贫困”系列丛书,是陈宗胜教授与周云波教授团队历经多年打磨,汇集了南开大学经济学科在收入分配与贫困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站位高、视野广,回应了时代之问;聚焦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极具应用性、理论性、学术性和现实性,为政府决策和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参考。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中国财富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周云波教授代表主编发言指出,在陈宗胜教授的带领下,我们团队长期从事收入分配与贫困问题研究,并进行了一系列实地调研。本套丛书就是团队多年研究成果的结晶,共包括6部专著,分别是《中国精准扶贫实践与总体效果及方向》《中国企业内部薪酬分配对企业效率影响的定量研究》《中国居民多维贫困研究》《经济转型期的中国行业收入差距问题研究》《在发展中消除贫困:中国农村多维减贫研究》《基于共同富裕视角的中国农民工群体可行能力多维发展研究》。这套丛书主题围绕收入分配脱贫扶贫问题展开,主要内容包括行业收入差距、企业内部收入分配、不同群体的多维贫困,以及新疆、河北承德、甘肃、青海等国家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的总结等。丛书从立项到撰写过程中一直受到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并希望今后能够更加紧密地合作。
然后有三位评阅人对丛书中六部著作分别发表了评论。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万海远认为《中国企业内部薪酬对企业效率影响的定量研究》一书,从企业内部分配的角度出发,有效地抓住了推进社会收入分配改革中的核心问题;在数据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比如反映职工和企业、劳方和资方、居民和企业之间关系的数据,还使用了高质量的数据模型,这都是本书特点。而《中农村多维减贫研究》一书,充分反映了在发展中推进消除贫困问题,并且把农村居民的增收作为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中的核心;从多维贫困的视角切入,是本书研究的很大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邓曲恒认为系列丛书的研究主题多元、研究程度深入,诸如对收入来源多样性的探讨论证、对收入结构及其变动的细致研究、对收入差距表现构成的探索归纳,充分体现了收入分配问题的复杂性。丛书体现了全体研究成员持之以恒、孜孜以求的学术精神,反映研究团队与时俱进、紧伫前沿的学术视野。其中《中国精准扶贫实践与总体效果及方向》充分综合了多种研究方法,特别是针对新疆等地调研的案例研究,不同于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存在的“不接地气”甚至“隔靴搔痒”的问题,更能发现“真问题”、贴合“真现实”;并结合前沿计量分析与分解方法,对精准扶贫政策效果做了更为精准的刻画与评估,是贫困议题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高质量著作。《经济转型期的中国行业收入差距问题研究》一书则对中国行业收入差距做了十分完整、深入且细致的分析,从行业收入差距变动趋势到其作用机制等,提供了一个前瞻性的研究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青年长江学者、“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罗楚亮提到,丛书是陈宗胜教授及其团队数十多年如一日地坚实学术研究所取得的又一项重要的阶段性成果,这套丛书的出版在教书育人、做有组织的科研方面都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认为,丛书探索了收入分配与贫困问题领域的新的研究问题,丛书的出版为大家深入地认识收入分配和贫困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依据。另外在疫情期间这本书能够高质量且扎实地完成非常不易,是值得庆贺的。
丛书内容介绍及发布会后,研讨会主场组织了上下两节主旨演讲,分别由“中国收入分配50人论坛”两位副秘书长万海远教授、周云波教授主持,由南开大学讲席教授陈宗胜、复旦大学六次产业研究院副院长王小林、南京财经大学副校长叶林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赖德胜、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经济学院院长、教授纪韶、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院教授陈健生等6名专家,分别发表了主旨演讲。
陈宗胜教授在“中国收入差别五大主要特征及其政策含义”主旨演讲中,分析认为近四十年来中国经济发生奇迹增长,但没有发生严重两极分化并且社会长期稳定,这可以称为中国的“增长-分配之谜”,并且可能从中国收入分配差别的六大结构性特征中找到原因。通过中印比较,可以概括出中国收入差别五方面结构性特征,即一是城乡内部差别大致适度而没有长期极化,保持了城乡内部稳定;二是“乡高城低”型低差别城镇化,导致中国城镇化增加了追求平等的动力,从而持续稳定;三是城乡差别过大但避免了城镇内部贫民窟产生,防止了不稳定的根源;四是总体差别呈结构性过大但已经进入“倒U形”转折轨迹的下降阶段;五是中国的收入差别关于经济发展是促发型的,即不论差别扩大时期或差别下降时期,经济增长都可持续;六是中国收入差别的最大问题是城乡差别过大而且持久。陈宗胜认为依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可以证明正是中国选择公有制为主体及其相关具体形式的特色基本经济制度,才决定了中国收入差别持续呈现如此六大特征,并进而形成所谓“增长-分配之谜”。因此,中国今后相当时期的主要任务是缩小城乡差别,优先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以工业帮农业,以城镇帮助农村,加快推动农村振兴与发展。因为缩小城乡差别是中国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标志。复旦大学六次产业研究院副院长王小林教授的讲演题目是,“全球价值链、企业ESG,区域协作:收入分配需关注的几个议题”,他认为全球价值链、企业ESG行为和区域协作政策,对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的收入分配与共同富裕将产生深刻影响。首先,中国在过去四十多年的工业化进程中,从全球价值链中分享了人口红利。但随着中美科技竞争、贸易壁垒加剧,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全球价值链可能出现一些新的变革。从而对国内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劳动和收入分配将产生新的影响,将带来一次分配的全球变化。其次,企业ESG行为的核心是企业在追求财务价值之外,还要考虑其环境、社会和治理责任。它涉及企业内部企业与员工的收入分配,即基于劳动的一次分配,以及企业与社会的分配,即第三次分配。可见企业ESG行为已经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贫困和不平等的新理念和实践。第三,中国长期实施了对口帮扶、东西部协作、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合作以及长三角高质量发展合作,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基于二次分配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互学互助,共同发展格局。可见全球价值链、企业ESG行为和区域协作,已经对中国收入分配和共同富裕产生深刻影响,其影响程度和意义有待深入研究。南京财经大学副校长叶林祥教授在“市场一体化、县域经济与共同富裕”主旨演讲中认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说明市场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我国的低收入群体主要分布在农村,其致富的关键是农村就业以及就业性收入的增长,因此要大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城镇化的本质是农业人口就近转移,县域建设对于农民就近转移起着重要的承载作用,县城和城市要一样拥有同等的公共服务和便利生活条件以及就业机会。这需要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不能简单的模仿大城市发展模式,也不能搞地区保护、搞地区分割,而应该充分利用各地资源禀赋优势,比如历史、文化、教育、自然资源,培育一批县域品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在第二时段主旨演讲中,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赖德胜教授在“高质量收入分配及其实现”的主旨演讲中认为,高质量收入分配是高品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助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他认为高质量收入分配可以从四个维度进行概括:一是分配制度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得到贯彻落实,并构建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二是收入差距适度,无论是基尼系数还是城乡居民收入比都处在合理区间;三是有利于高质量发展,能够促进消费,促进辛勤劳动,推动人力资本投资和创新同时发力;四是获得感更加充实、更可持续。然而,现实中,分配制度不够完善、收入差距较大、劳动报酬份额偏低等问题,严重制约我国从较低质量的收入分配迈向高质量收入分配,建议一是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二是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三是强化人力资本投资在改善收入分配中的作用;四是发挥好生态文明建设的收入分配效应。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经济学院院长纪韶教授发表了“乡村振兴中提高农民收入的一点思考”,介绍了中国式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和提高农民收入之间的逻辑关系,总结了高收入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际经验,运用国家统计局数据,实证分析了在中国式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如何提高农民收入的逻辑关系和现有问题;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工资性收入方面重点促进农民工就业增收、在经营性收入方面重点推动农业经营主体专业化发展、在财产性收入方面重点是赋予农村居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收益、在转移性收入方面重点是深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院陈健生教授在“贫困动态与农村相对贫困治理”主旨演讲中认为,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成为“三农”工作重心,其中农村相对贫困问题治理尤其重要。从相对贫困的测度来看,一方面,相对贫困问题不仅要解决农村收入偏低问题,还要着重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另一方面,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存在着紧密的内在动态联系,因此,多维与动态的相对贫困标准与指标能更加全面地反映相对贫困现象,对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借鉴性意义,虽然国内近几年相关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无论是政策还是理论层面,都尚未完成标准的统一。农村相对贫困问题的成因可归结为四点主要部分:一是由于建档立卡采取的是指标分配的方式,使得原来应纳入绝对贫困的困难户划入相对贫困范围,其离绝对贫困线近、脆弱性高;二是由于农民收入核算复杂等因素,在客观上使贫困户核算出现误差,导致其是否被纳入贫困范围具有不确定性;三是刚脱离绝对贫困的困难户自身仍具有脆弱性,存在因故返贫的潜在问题;四是由于自然灾害和人力资源等不确定性的外部冲击,非贫困户也会出现返贫问题。这意味着,农村乡村相对贫困问题治理,要坚持短期收入贫困与长期能力贫困治理相统一、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贫困治理相结合、农村投资与农民消费相协调的原则,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规模与质量、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共享水平,推进农业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提升农民就业能力、降低农民就业培训成本,提高农村社会保障待遇水平、扩大相对贫困人口补助覆盖。
28日下午研讨会分为四场平行论坛分别在学院高层8楼和10楼会议室召开。学者们围绕“共同富裕”“收入不平等”“劳动力市场”“金融、环境与健康”等主题的22篇学术论文展开了广泛的交流与探讨。研讨会取得了圆满成功。(黄杏子供稿)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