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芯老玩家联发科,续写AI座舱新故事

车芯老玩家联发科,续写AI座舱新故事

进入2024年,智能汽车普及化已经成为行业共识,尤其是在AI浪潮的助推下,车辆的自动驾驶、座舱空间,都有望在AI大模型技术的加持下,实现从应用广度到体验深度的全面升级。其中,座舱空间作为用户驾驶反馈、乘坐感受乃至出行场景体验的决定性因素,可以说从汽车发明之初,就受到厂商的高度关注。

进入21世纪后,汽车座舱首先开始融入更多的信息娱乐系统和先进的驾驶辅助功能。到了2010年代,智能座舱的概念才逐渐成熟,集成了更加高级的多媒体娱乐、车辆控制以及网络连接功能,标志着汽车座舱向全数字化过渡的开始。这一时期,触摸屏和语音识别技术的引入极大改善了驾驶者的交互体验。

如今,汽车座舱空间正实现从智能座舱向AI座舱的再度进化,生成式AI的落地应用,将成为左右座舱体验的“胜负手”。

正如联发科资深副总经理、运算联通元宇宙事业群总经理游人杰所说:“在承袭联发科移动市场领先的AI技术与强劲算力的同时,天玑汽车也将致力于为业界打造最先进的车用计算芯片、提供易于拓展的软硬件平台、成熟的工具链和丰富的生成式AI生态,以此帮助汽车制造商将AI功能快速部署到全系车型,推动汽车产业迈入‘AI定义座舱’的新时代。”

“最强车芯”诞生

提到联发科与生成式AI的融合,其中一个为人熟知的案例便是天玑9300 5G芯片的发布,通过第七代AI处理器APU 790与生成式AI引擎,可以实现在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上的1秒生图,同时凭借联发科开发的一系列算力优化技术,使得智能终端可运行最高达330亿参数的AI大语言模型。

这款发布于2023年底的移动端芯片,第一次让智能手机与生成式AI尤其是可以运行在端侧的AI应用产生了关联性。此后不久,随着天玑8300芯片的发布,联发科迅速打破“生成式AI只专属于旗舰机型”的行业固有认知,推动“AI手机”迅速普及,同时也让虚拟数字分身、专属表情包生成、1秒文生图等AIGC应用快速落地。

如今,AI手机的型号数量、市场占比与用户关注度正快速上升。根据IDC公布的预测,2024年全球新一代AI手机出货量将达到1.7亿部,在这背后,离不开联发科推出的芯片以及其在生成式AI技术上所做的领先部署。

有趣的是,以上这幕熟悉的故事,很快也将在汽车行业中再次上演。

截至2023年7月,中国新能源汽车生产量已突破2000万辆。与传统的燃油车型相比,新能源汽车除了动力总成改变以外,以高阶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为代表的“智能化升级”也是其能够获得用户认可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4年,可以说是AI大模型上车的元年。在车内座舱部分,凭借AIGC能力,人机交互、驾乘体验以及娱乐、社交等应用场景都将会被增强甚至重塑,但这也对算力平台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和需求。

“端侧的大模型上车,我们认为是改变着整个生态里最重要的一个部分,也是AI 2.0改变未来二三十年的重要里程碑。” 联发科副总经理、车用平台事业部总经理,张豫台表示。

联发科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将“3nm制程”带入汽车芯片领域,芯片作为提供AI应用的算力基础,同时也是决定移动座舱应用广度和日常使用流畅度的关键所在。而先进制程,虽然它最直接关联的是芯片晶体管密度和集成度,但这两个维度进一步决定的则是算力水平、能效比以及功能基座的数量。

在天玑汽车座舱平台上最新推出的3颗芯片分别是CT-X1、CT-Y0和CT-Y1,前者应用了3nm制程,后两颗芯片则应用了4nm制程,将成为未来旗舰级汽车芯片和高端汽车芯片的代表。钛媒体APP分析认为,作为天玑座舱平台的算力基础,CT-X1的出现集中解决了当前智能座舱向AI座舱进化中的3个难点:数字化体验、AI部署、硬件协同。

值得一提的是,4nm定位次旗舰的CT-Y1的安兔兔车机版性能算力竟能达到当前榜单第一的水准,而3nm的旗舰CT-X1毋庸置疑将会更强,据悉算力性能将比当前旗舰高30%以上,用“车用最强芯”形容它一点不为过。

随着汽车越来越智能,用户最先看到的座舱布局改变在于屏幕数量的增多。除了液晶仪表盘、中控屏以外,越来越多的汽车开始加入HUD抬头显示、副驾驶屏幕、后排娱乐屏幕等。新加入的显示屏幕各自有不同的分工和服务的场景,但一系列显示硬件的增设,实际上是为了给移动出行提供更加细致、便捷的数字化体验。

从这点上来看,联发科CT-X1芯片所具备的10块车内屏幕显示支持、3组3K分辨率屏幕驱动以及AI显示增强技术,恰恰可以将未来AI座舱的数字化显示、在线娱乐功能发挥到极致。

同时,AI座舱中即将落地的众多AIGC应用,也对汽车的端侧AI算力、数据连接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应用场景来看,AI座舱的特殊性在于它既是一个私密空间又是一个开放空间,AIGC应用为车内成员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同时,优异的端侧处理能力也可以保证隐私安全,并且不受信号环境的影响,即使是在地库、隧道这些信号较弱的环境下,也可以提供极低的响应延迟。

而车辆的数据连接速率,则决定了驾驶者与乘客是否可以通过强大的云端算力,来体验实时变化、丰富多彩的AIGC应用。以实现车载全面AI部署的所需标准来衡量,联发科同样能够满足,凭借Armv9架构和端侧生成式AI轻量化技术,CT-X1支持运行130亿参数的AI大语言模型,可在车内运行多种主流的大语言模型和AI绘图功能。

连接能力上更无需担心,作为全球少数几个拥有所有无线连接技术的公司,联发科在无线连接技术上的储备可谓是异常深厚,涵盖了5G、WiFi、蓝牙联网、NTN卫星通信、GNSS等多项连接技术。天玑汽车座舱平台CT-X1、CT-Y1和CT-Y0除了内置调制解调器方便车辆连接高速5G网络以外,还具备对5G T-BOX、双频Wi-Fi等技术的支持。

在此基础上,联发科多年在智能手机芯片研发中的积累的通讯能力开发经验,也使得汽车即便是在高速移动需要频繁切换基站时,亦或是进入地下停车场等弱信号场景中,都能像手机一样,在高铁、电梯上获得稳定、高速的移动网络体验。

AI座舱的最后一项考验,则来自硬件协同上的挑战,对于车内有限的空间而言,既要为了能够主动获得乘员需求增设传感器,又要能够对不同数量、用途的硬件进行统一的支持,联发科开发天玑汽车座舱平台时也考虑到了该问题。以CT-X1为例,其内置ISP能够同时处理多路摄像头,并且通过AI实现对图像捕捉能力、画面宽容度的增强,无论是车内成员状态的监看亦或是想要对沿途车外风景进行有效记录,它都可以满足。

由此可见,联发科基于在移动平台领先的AI技术与强劲算力积累,使其能够打造出最先进的车用计算芯片。算力平台的构建,则为用户带来全面革新的AI座舱新体验提供了硬件基础。

AI座舱“有温度”

天玑汽车平台不仅是一个具备高算力、深度AI赋能的技术平台,同时也是AI座舱的“范本”,目前已经展示的生成式AI应用,已经开始显现出AI能力加持下,未来汽车座舱在人机交互、娱乐社交乃至生产力等方面能够为用户带来的体验提升了。

现阶段,联发科提供了智能汽车用户手册、交互式图像生成、大模型新闻智选等AIGC应用。以智能汽车用户手册为例,过去大家对汽车的形容就是2排沙发配4个轮子,但现如今汽车都讲究“冰箱、沙发、大彩电”,车辆配置上去了,学习成本也上去了。

像最简单的“座椅”,最早的汽车座椅采用的是不可调节设计,后面手动调节、电动调节慢慢普及,再到能够调节的方向从4个、8个提升到12个乃至更多,座椅支持的功能也加入了通风、加热、按摩甚至还会有像“零重力”这样特殊的模式。

毫不夸张的说,想要完全了解一台车上的座椅功能,4S店培训都得10分钟。由此可见,在当前车辆集成功能越来越丰富的大背景下,传统的纸质说明书甚至是电子说明书都已经变得有些鸡肋。

那么联发科推出的智能汽车用户手册改变了什么呢?它改变了交互方式和理解、解答问题的能力。对于刚买的新车,小到某一个标识、指示灯,大到某一个功能的介绍,都能讲解的明明白白,并且讲解中不光有语音、文字,甚至还会引用图示的方式来加强理解。

可以说在AI座舱中,一份能听懂疑虑、及时解答的“AI说明书”就能为用户提供不逊于品牌售后人员的车辆问题解答能力。同时,它也让智能汽车更容易上手,进而使得很多习惯了传统按键交互方式、传统功能操控布局的“老司机”能够0门槛从非智能汽车切换到智能汽车。

另一项AIGC功能大模型新闻智选则相对更容易理解,对于生活在快节奏时代的人们来说,获取信息的首要考量就是“效率”。之所以视频取代了图文,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视频内容能够提供的信息量同时来源于音频和图像两个方面,信息获取的效率和方式得以优化提升。

同样的,当你正处于早上开车上班的途中,逐条新闻的播报可能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并且很难让你快速获取新闻事件的重点。天玑汽车座舱平台中具备的大模型新闻智选功能就避免了此类问题,AI大模型会对新闻内容进行搜集、整理再进行文字显示和语音播报,让你在短短几分钟内就能对当天的热点新闻事件有所了解,如果对某一事件感兴趣,还可以进一步展开搜索。

而交互式图像生成,可能很多人都已经体验过了,无论是基于文字生成图像亦或是基于绘画、实时影像生成创作内容,在目前的AI手机当中都有大量的实际应用。联发科也率先将这项此前多在移动平台上部署的AIGC应用顺利扩展到了座舱当中。

“联发科正与超过25家生成式AI合作伙伴联手,通过提供最新的车用NPU、NeuroPilot工具链来帮助汽车厂商与软件开发者能够在AI座舱内实现完善的AIGC体验。同时,我们也已经主动实现了对Meta Llama2、百度文心一言、百川智能等前沿大模型的支持,相信在联发科的推动下,AI座舱的体验落地会进一步加速。”联发科副总经理、车用平台事业部总经理张豫台表示。

从智能座舱到AI座舱,不仅车内的应用体验覆盖面开始扩张,同时单一场景的服务能力延伸度也在加深。换句话说,过去主要集中于纯粹的信息交互,屏幕用于显示,语音用来下命令,如今,移动座舱空间也要开始为用户带来“情绪价值”,屏幕显示的内容要对乘客的胃口,语音反馈的内容甚至语气、语调,都要切中此时说话者的心思。

对于汽车厂商而言,这是全新的挑战,挑战的难度在于如何细化场景、解决需求,而站在汽车产业的上游算力平台供应商角度来看,则更要在硬件算力、场景预设、应用方向部署上领先一步。通过一系列具体的AIGC应用演示以及对开发生态的战略部署可以看出,联发科显然已经做好了准备。

汽车老玩家,AI车芯引领者

从软件定义汽车到AI定义座舱,未来智能座舱发展路径已经明晰,对于汽车厂商来说,“既要、又要”虽是对合作伙伴的苛求,但也是面临赛道日趋激烈竞争的必要选择。此刻,能够找到一个“懂AI也懂汽车”的合作伙伴至关重要。

在AI方面,联发科早在2017年就已经围绕移动端开展AI技术和功能部署的相关研究,比ChatGPT的走红还早5年。与此同时,作为率先在产品中引入APU单元以部署端侧高算力、推广端侧AI能力的芯片厂商,联发科对AI的深刻理解以及在AI方面的实力毋庸置疑。

车载领域,联发科更是有着近10年的经验积累,搭载天玑座舱平台的车型也已具备超2000万辆的出货量,刚刚推出的CT-X1运算平台也都获得了国内6家以上头部车厂的采用。此外,联发科还与英伟达在汽车芯片开发上展开合作,将进一步提升用户的车内体验。因此,“既懂汽车、又懂AI”的联发科将会成为汽车厂商迈入AI时代的首选合作伙伴。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