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发布多项商业航天政策规划 力争2028年实现“双百双千”

北京市发布多项商业航天政策规划 力争2028年实现“双百双千”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沈怡然 胡淼 4月29日,北京市委和海淀区政府在中关村论坛的空天信息产业分会上首次公布了2024年以来对商业航天领域的扶持政策规划,宣布将在商业航天领域设置联合基金,并发布了支持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行动计划。

2024年,“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彭锐锋表示,北京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发源地,北京目前聚集了50余家航天领域市场主体,涌现出中科宇航一箭26星成功发射、蓝箭航天首枚液氧甲烷运载火箭成功入轨、星河动力完成民商火箭全国首次海上发射等创新成果。

会上,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了《2024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商业航天领域联合基金指南》(下称《基金指南》)。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张宇蕾在会上称,《基金指南》共设立两类项目,其中重点项目每项资助100万元,前沿项目每项资助30万元。今年重点的研究方向包括可复用火箭总体设计、火箭推进技术、卫星组网与通信、宇航遥感与监测等领域。基金申报工作预计在今年5月下旬正式启动。

张宇蕾称,目前已经有7个区39家企业参与到了联合基金,7支联合基金规模合计达到了3.8亿元。

会上,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海淀区副区长唐超发布《海淀区建设商业航天创新高地行动计划》(下称《行动计划》)。唐超表示,海淀区力争到2028年实现“双百双千”的目标,建成100万平方米产业空间,培育100家专精特新企业,在轨运行卫星数量超1000颗,商业航天产业规模超1000亿元。

唐超称,《行动计划》的发布,将加强市、区政策联动,将商业航天纳入整体产业布局,引导更多资源向商业航天产业领域集聚。

唐超称,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央企”“央院”仍将发挥主力军作用,同时也将促进央企民企协同联动,实现资源共享,技术互通。在应用场景上,提升卫星整星的研制能力、打造全型谱配套产品体系被视作重点任务。此外,海淀区还将依托中国航天城地理区位优势,打造集研发、制造一体的“卫星小镇”,发展多个特色产业园区,形成“一城一镇多园”的空间布局。

会上,海淀区委副书记、区长李俊杰称,海淀区在发展商业航天方面拥有独一无二的优势。海淀区不仅汇聚了航天科技、航天科工、清华、北航、中科院等空天信息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还集聚了全国60%以上的卫星型号总指挥、总设计师、主任设计师等领军人才,培育挖掘全国1/4的商业航天领域头部企业,推动在轨运营商业卫星122颗,占全国的1/3。

2024年1月25日,北京市政府办公厅正式发布了《北京市加快商业航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8年)》,旨在从多个方面推进本地商业卫星和火箭的建设,攻克可重复使用火箭等关键技术难题,加速卫星星座的构建。

唐超表示,目前拥有企业、高校、人才等优势的海淀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商业航天产业链,并集聚了一批优质企业。其中上市公司10家,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4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家,占全市60%以上。

泰伯智库在大会上发布的《全球及中国卫星互联网全景研究报告(2024)》指出,“十四五”期间,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将进入一个高低轨卫星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时代。2023年,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市场规模约为500亿元。到2025年,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市场规模将超过750亿元,到2035将超过1500亿元。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