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观社论|正视市场需求才有就业力

经观社论|正视市场需求才有就业力

社论/文 又到高校毕业生就业季。智联招聘网5月发布了 《2024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其中几个数据值得关注:今年普本院校的硕博毕业生offer(录用通知)获得率为33.2%,较去年下降了17个百分点,同时也低于普本院校本科毕业生43.9%的offer获得率。本科毕业生就业进展优于硕博毕业生的态势,在智联招聘历年的调研数据中还是第一次出现。如果考虑到普本院校的硕士生数量代表着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的大多数,这一态势传递的信息不可小视。

理论上学历越高就业力越强。研究生找工作更难似乎不合常理。当然,硕博毕业生offer获得率低于本科毕业生,与硕博毕业生自身就业期待更高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人力市场需求端的变化。

智联招聘的数据显示,企业对本科人才需求持续高于硕博人才。2023年前三季度,要求本科学历的职位数占比约为25%,要求硕博学历的职位数占比不足5%。中小微企业更倾向于招纳本科人才,而它们在中国全部企业数量中的占比约九成,是吸纳新增就业的主力军,其招聘取向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市场的需求。

可以说,在不确定的宏观环境下,企业为了降本增效,在人才招聘上逐渐回归理性:与学历光环相比,人力资源的性价比更重要。而且,从实际需求来看,相当一部分岗位的确不是学历越高越胜任,职业技能、人际沟通能力、实践中持续学习的能力更重要。《2024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中的数据亦可印证:与硕博及本科毕业生相比,大专学历应届毕业生获得offer的比率最高;52.2%的毕业生认为,“回炉”职业技校有助于提高就业竞争力。

然而人力资源供给端的情况却是,在扩招大背景下硕博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根据教育部的数据,2003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为26.89万人,2023年扩招至130.17万人,20年间翻了近5倍。有的地区硕博毕业生人数甚至超过本科毕业生。

客观地说,研究生扩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期的就业难,在经济快速增长期,也有足够的岗位来消化。可是从长远来看,尤其是在经济大环境发生了变化的当下,这种不断推高学历的方式,也推高了就业的期望值、造成了就业市场供需的错配,最终还是就业“卷”、就业难。

应该承认,与就业力息息相关的是人力市场的真实需求,如果背离了真实需求一味推高学历,既不会给个体带来更大的竞争力,也无助于更好地解决就业难。就此而论,我们对市场给出的明确信号不能视而不见。比如,研究生还要继续扩招吗?特别是那些研究生就业已出现困难苗头的普通院校,是否应该主动缩减招生规模?对毕业生而言,在这种情况下是否也要调整心态,改变就业期望值?

去年,教育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发布 《普通高校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要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的学科专业布点,淘汰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学科专业。从市场的角度看,这种调整就是要让企业对人才的真实需求反映到专业设置及教学计划之中。面对“最难毕业季”,教育部曾开展促就业专项行动,要求高校校长书记广泛拜访企业。我们理解,拜访企业不仅仅是为了把毕业生“卖”出去,还应包括与企业建立长期的联络关系和反馈机制。

教育不能是闭门造车。当然,教育包含了关乎人之成长的更宽广的含义,但如果只讨论就业问题,应该看到,对人才的培养最终都要接受人力资源市场的检视。好的教育要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否则就是对资源的错配和浪费。这也是提升就业力之本。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