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博会呼吁关注认知症  早期筛查与机构护理为重点

上海老博会呼吁关注认知症 早期筛查与机构护理为重点

经济观察网 记者 田进 6月13日至15日,在上海国际养老、辅具及康复医疗博览会(下称“上海老博会”)举行期间,多家参展商以及举办的认知症关爱高峰论坛都在呼吁关注认知症(俗称老年痴呆)群体治疗和护理。为加强观众对认知症的了解,本届上海老博会也专门开设了“认知症主题展区”,个人可以在此体验认知症老人在照护中心里的一天,也可以现场吃由认知症老人制造的餐食。

作为一种常见于老年人群体且无法被完全治愈的疾病,认知症(以阿尔茨海默病为主)是一个全球各国都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2020年发表在《柳叶刀·公共卫生》上的一项全国性横断面研究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群有1507万痴呆患者,其中阿尔茨海默病(AD)983万,血管性痴呆392万,其他痴呆132万。

在上海老博会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科科主任王刚在认知症关爱高峰论坛上介绍,在成功老龄化过程中,个人脑萎缩速度与年龄增长相匹配,为生理性的脑萎缩,此时个人出现一定程度的记忆力下降是正常现象;但如果患上认知症,在中度以及重度认知症阶段,脑萎缩速度将远远超过正常人。除了表现为记忆力明显下降,甚至还会出现精神行为症状,最后完全丧失生活能力。

王刚介绍,老年人、有家族病史的人以及女性等更容易患老年性痴呆。具体来看,年龄和老年性痴呆患病率呈正相关,65岁以上人群中,每百人中有大约7人患病,而年龄每增5岁,患病率几乎增加1倍;其次,老年性痴呆具有一定的遗传性,特别是发病年龄越轻,越容易有遗传倾向;第三,女性、低教育水平、高血压糖尿病等群体更容易患老年性痴呆。其中,女性更易患病可能与女性老年的比例大于男性有关。

为应对老年性痴呆,王刚表示,早发现对于痴呆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调查研究显示,痴呆病人的就诊率仅为23.3%,这表明公众对老年性痴呆还缺乏足够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健忘或者唠叨有时正是老年性痴呆的早期信号。轻度认知症患者一般不易自察,当出现一系列引起患者和家属察觉的症状时,病情一般已经发展到中重度,而此时才开始治疗的患者预后不佳。

除了医疗领域的治疗,在上海老博会期间,多家养老机构也提出了认知症老人的特色护理方法。近些年,越来越多养老机构也开始在机构内开设认知症群体护理专区。

欧葆庭中国区CEO柯烨明对经济观察网表示,欧葆庭在全球20多个国家经营着超一千家养老及康复机构,在多年经验中,集团探索出了独特的认知症照护体系并发布了认知症照护体系手册,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非药物疗法提升长辈的感知能力。

在具体护理方式上,柯烨明介绍,机构主要依靠于“色、声、香、味、触、法”提高长辈的感知能力。包括在视觉管理方面,机构会在空间设计、光线运用等方面打造适合认知症长辈的安全且私密的空间;在沟通方面,机构会对员工进行认知症照护及沟通技巧方面的培训,比如沟通时要注意根据长辈的具体情况选择他们最喜欢的称呼。

除了基础的护理方式,柯烨明表示,在老人入住前,养老机构也应提前了解长辈的喜好和生活规律,并为他们制定日常的生活照护计划,进而通过个性化的护理方案改善长辈的记忆力及身体能力。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