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产之王李兆基去世:6岁学算盘,15岁当掌柜
财经
财经 > 财经资讯 > 正文
站内

香港地产之王李兆基去世:6岁学算盘,15岁当掌柜

作者 | 李吉

编辑 | 张恺翀

3月17日,香港商界传来令人唏嘘的消息:97岁的恒基兆业创始人李兆基安详离世。

这位叱咤商海半个多世纪的“地产之王”,终于停下了他的脚步,留下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与无数传奇故事。

6岁学算盘,15岁当掌柜:天生就是生意人

1928年,李兆基出生在广东顺德一个银庄世家。他爹李介甫在当地开着天宝荣金铺和永生银号,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开银行的”。

别的小孩6岁还在玩泥巴,李兆基已经蹲在金铺柜台学看金、熔金、鉴金,12岁就把黄金生意的门道摸得门儿清,被街坊称作“黄金奇才”。

15岁那年,老爹直接把顺德两家店铺甩给他管。当时正值抗战时期,货币贬值像坐过山车,李兆基却悟出一个道理——黄金和土地才是硬通货。

这个认知,为他后来转战香港埋下伏笔。

1948年,20岁的李兆基揣着1000块港币独闯香港。最初他干回老本行,在中环倒腾外汇和黄金,赶上内地富豪逃港潮,赚得第一桶金。但经历过民国金圆券崩盘的他,始终觉得“钞票不如砖头实在”。

1958年,香港楼市迎来转折点。当时全港挤着50万人口,但能盖房子的地不到20%。李兆基一拍大腿,拉上郭得胜、冯景禧等7个老板成立永业公司,搞起了房地产。

他们干了一件颠覆行业的事:把整栋楼拆开卖,还搞十年分期付款!这招直接让香港打工仔也能买房,永业的楼盘卖得比奶茶店还火。

自立门户:专捡别人不要的“破烂”

1972年,李兆基和两位搭档分家,拿着分到的5000万地盘单干。

别人抢着拍地王,他却盯上了两样“破烂”:新界农民的换地证和市区的破旧唐楼。

政府当年征地时给农民发过“换地证”,李兆基用真金白银从农民手里收来这些“废纸”,转头就能找政府换地盖楼。至于那些老破小,他派专人挨家挨户谈收购,拆了重建赚差价。靠着这手“捡漏”绝活,恒基兆业用白菜价囤了1700万平方尺土地,成了香港最大的“地主”。

到1996年,恒基市值飙到1325亿港元,李兆基也以1270亿身家登顶《福布斯》全球第四富豪,成为首位杀入世界前十的华人。

2019年,91岁的李兆基宣布退休,将千亿帝国交给长子李家杰与次子李家诚。和隔壁李嘉诚“分家”不同,他搞了个“分工不分家”:

大儿子李家杰管内地,主攻北上广深综合体; 小儿子李家诚守香港,盯着中环、新界的地标项目; 亲妹妹冯李焕琼抓财务,侄儿李健文管酒店。

这套“家族联合作战”模式,让恒基躲过了兄弟争产的老戏码。

退隐后的李兆基,则深居简出,住在价值40亿港元的山顶豪宅“李氏皇宫”。这座占地2.6万平方尺的庄园,配有私人泳池、园林和医疗团队,晚年他常坐轮椅在庭院散步,由佣人及医护人员照料。

尽管生活奢华,他却始终低调。2025年福布斯榜单发布时,他仍以“香港第二富豪”的身份稳居榜眼,而他的豪宅更连续五年蝉联全港最贵物业,年租值高达2560万港元。

结语

李兆基的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他不仅是地产大亨,更塑造了香港的城市天际线:从中环摩天大楼到新界住宅社区,无数人因他的项目安居乐业。

他曾说:“做生意要讲良心,赚了钱也要回馈社会。”多年来,他通过基金会捐资教育、医疗,甚至在汶川地震时豪捐4亿,践行着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今天,香港失去了一位商业巨擘,但他的故事仍将激励后来者——那个从金铺走出的少年,用智慧与胆识,书写了一部属于香港的“地产神话”。

[责任编辑:马轶东 PF171]

推荐39

为您推荐

算法反馈
已显示全部内容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