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费让利浇灌普惠之花,浙商银行绘就共富图景
站内

减费让利浇灌普惠之花,浙商银行绘就共富图景

3月28日,浙商银行发布2024年度业绩报告。报告显示,浙商银行在积极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实现了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稳步增长。截至2024年末,浙商银行营业收入达到676.50亿元,较上年增长6.19%;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为151.86亿元,较上年增长0.92%。

2024年对浙商银行而言有着非凡的意义——既是对二十载成长之路的深情回望,更是全面践行新时代金融工作部署的破局之年。这家以责任为基因的银行,在关键时期实现了业绩增长与资产质量的动态平衡:营收、净利保持双增长的同时,不良贷款率连续三年下降。

在其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中,普惠金融是浙商银行撬动规模增长与价值跃升的关键因素。作为一家根植于民营经济沃土、以“服务小微、服务实体”为初心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浙商银行始终将普惠金融视为战略核心,以“善本金融”为理念,以数字化为引擎,走出了一条兼具社会价值与商业可持续的创新之路。

减费让利显担当:破解小微企业“融资贵”难题

2024年,浙商银行将深耕普惠金融与提升经营质效有效融合,推动了普惠金融实现量增、面扩、价低、质优。浙商银行以“减费让利”为核心抓手,2024年将普惠贷款平均利率降至4.19%,较上年大幅下降73BP,降幅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又通过费用精细化管理、政策协同创新等系统性举措,在切实降低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经营质效。

一方面,浙商银行落实服务收费管理要求,严禁违规收费及借贷搭售、转嫁成本、存贷挂钩等变相抬高小微企业实际融资成本的行为;另一方面,浙商银行全额配置专项信贷规模,细化完善普惠信贷尽职免责制度和流程,充分调动基层贷款投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严守收费合规底线与优化信贷供给机制双管齐下,浙商银行既有效遏制了违规收费、借贷搭售等市场乱象,又通过专项信贷额度倾斜和尽职免责制度完善,充分激活基层普惠金融服务动能,形成规范降成本与供给增质效的协同合力,纵深推进小微企业融资减负增效工作。

此外,浙商银行不仅加大重点群体金融支持,为新市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校毕业生等创新创业提供利率优惠支持,还针对这些不同客群精准施策。

针对青年创业群体,浙商银行推出“青创贷”,该产品申请门槛低、利率优惠、随借随还,还能叠加政府创业贴息,能够迅速解决创业资金问题;针对乡村振兴主体,浙商银行按照“一县一策”“一业多品”原则,创新“数智共富贷”定制化金融方案,帮助他们获得免抵押、高额度、低利率、灵活期限的融资支持;针对小微园区主体,浙商银行推出“10+N小微园区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根据入园企业的不同需求推出不同产品及特色服务。

在减费让利和因人施策的共同作用下,浙商银行普惠型业务规模有了较大提升。截至2024年12月末,浙商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3554.25亿元,较年初增352.98亿元,增速11.03%,超各项贷款增速3.80%;贷款户数15.27万户,较年初增加1.29万户。

不过,在银行业整体息差收窄的大环境中,让利实体经济也给浙商银行带来了一定挑战。2024年,浙商银行实现利息净收入451.57亿元,同比下降4.99%;净利差与净利息收益率有所降低。

对此,浙商银行虽仍坚持贯彻落实让利实体经济的政策导向,破解小微企业“融资贵”难题,但也拿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方面持续优化资产结构,使不良率连续三年下降,另一方面把握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机会,扩大非利息净收入的增长。一套组合拳下,浙商银行的业绩得以实现稳中有进、质效双升。

长效赋能为共富:构建普惠生态新格局

在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浙江大地上,700余万个体工商户如同经济生态系统的“毛细血管”,既串联起产业链上下游的微循环,又承载着全省近四成就业人口的生计。深耕这片沃土的浙商银行深知,激活这些“神经末梢”的经济活力,不仅是实现扩中提低、共同富裕的关键切口,更是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战略支点。

为打破传统普惠金融“重规模、轻触达”的局限,浙商银行建立总、分、支行三层级工作专班,完善工作机制,强化主动对接与多方协作,推动信贷资金和优质金融服务直达基层小微企业。截至2024年末,通过融资协调机制支持小微企业13325户,累计授信金额415.72亿元,利率为3.70%,较普惠贷款平均利率低49BP。

搭建“三维立体”生态体系之外,浙商银行还通过构建陪伴式服务体系、数字化工具赋能,形成破解地区差距、城乡差距等难题的系统化解决方案,以普惠金融托起共同富裕的金融生态。

一方面,浙商银行与浙商总会金融服务委员会合作,首创建立“个体劳动者协会金融顾问工作室”,遴选200位兼具专业资质与实战经验的金融顾问创业导师组成“智囊天团”,依托工作室网点开展了50场公益性的“浙商大讲堂”线下课堂,为各地个体工商户群体提供融资、法律、税务、知识产权、反诈防骗等现场培训与咨询服务,切实让个体工商户感受到“陪伴式服务”。

另一方面,浙商银行深化县域综合金融生态建设,运用“金服宝•小微”特色数字化工具,助力解决个体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金服宝•小微”数字化平台通过数据共享,线上审批、发放信用贷款,充分降低普惠小微主体融资门槛与成本。目前,该模式已在全国60多个区县落地,浙江省内11个地市均实现落地。

通过县域金融生态建设、数字化工具赋能等方式,浙商银行构建起多层次、广覆盖的普惠服务网络,大大推动了浙商银行在省内的业绩增长。截至2024年末,浙商银行在省内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了5646亿元、6149亿元,较年初分别增加301亿元、569亿元,增幅达5.62%、10.21%;浙江省内存贷款在全行系统占比分别达到了24.43%和33.83%。

这种以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小微群体的实践,构建了“输血-造血-活血”的良性循环,更在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形成了可复制的金融解决方案,以创新实践为普惠金融的深化发展提供了“浙江样本”。当金融资源如春雨般浸润每个经济毛细血管,个体经济的蓬勃生长终将汇聚成共同富裕的磅礴力量。

向善而行铸价值:彰显普惠金融“责任底色”

作为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浙商银行将“善本金融”理念深植发展基因,以数字化为引擎,以社会责任为坐标,通过金融资源的精准滴灌,让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城乡小微主体,尤其积极助力乡村振兴,保持脱贫攻坚金融支持力度不减。

面对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性难题,浙商银行创新构建长效机制,将社会价值与数字化技术深度结合,建立可量化的小企业客户“浙银善标”评级体系,从大局担当、环境保护、社会责任、机构治理等维度予以善标评分,精准构建“善”的客户画像,放大善的社会价值,将信贷资源向“善”的行业、客户倾斜。

例如,浙商银行与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合作,面向全省个体工商户,推出线上化信用贷款产品“浙个好·数易贷”,运用省局“1+2小微智评体系”信用评价结果和800余个精细数据指标,搭建“白名单”主体库,从根本上打通个体工商户授信的信息壁垒,以实时快捷、随借随还的特点,有效解决个体工商户短、频、急的融资需求。

更值得称道的是,“善标评分”还能引导信贷资源向乡村振兴、绿色产业、民生领域等倾斜,如帮助安吉白茶、乌石客栈等特色产业解决融资难题。

千丛翠蔓藏云雾,一垄新芽润惠风。莫道茶农耕作苦,“浙个好”来春意浓。浙江安吉的茶园里,白茶种植户夏先生忙着为茶叶施肥,往年他总为筹措资金发愁,但自从浙商银行带着“浙个好·数易贷”主动上门后,他惊喜地发现,原来“不用去银行也能办贷款”,再也不用为资金发愁。

这种将商业逻辑与社会价值深度融合的实践,有效推动了浙商银行涉农贷款的增长。2024年,浙商银行涉农贷款余额达到了2405.64亿元,较年初新增197.81亿元,增长8.96%。并且,该举措还促进形成“善贷促善行”的良性循环,持续浇灌实体经济沃土,彰显了浙商银行的责任担当。

当下,普惠金融已不仅是“雪中送炭”,更是“与善同行”。通过“减费让利”降低融资门槛、“数智赋能”提升服务效率、“善标引领”重塑价值逻辑,浙商银行正让普惠金融的“金名片”愈发闪耀——它不仅是数据报表上的领先,更是田间地头、街角小店、非遗工坊里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未来,这张“名片”将继续传递温度,陪伴更多小微企业穿越周期,向阳生长。

[责任编辑:马轶东 PF171]

推荐0

为您推荐

算法反馈
已显示全部内容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