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曾几何时,以反恶意并购为主业,被企业冠以"天使"的高盛,随着几代领导的更替,最终未逃脱华尔街贪婪文化的洗礼,从"天使"堕落到人人喊打的"诈骗犯"。【评论】

高盛面具:在他们面前中企像学生一样好骗

14:56

事实上,与目前被热炒的基于员工个人行为的内幕交易相比,金钱至上的高盛集团本身的唯利是图曾经为投资者带来过更多更加严重的损失,影响也更为恶劣。[详细]

高盛:"巨型吸血乌贼"

14:56

《滚石》杂志曾经对高盛有一个著名的比喻:"它如一只巨型吸血乌贼,无情地将其触角伸向任何带有金钱气息的地方。"[详细]

相关报道   

背景资料

高盛前高管史密斯的一封辞职信,揭露了高盛"天使"面孔下,暗藏的"贪婪"之心。[详细]

曾经的天之骄子

高盛曾致力于创造一种领导素质和多元化并重的企业环境,并推动实现企业内部的融合。高盛与众不同的是,它将个人对财富、声誉的贪婪与野心成功转化成了真正的团队精神。

今日有毒的高盛

高盛员工将客户称作"木偶",诱骗客户投资公司认为获利潜力不大,因此希望脱手的股票和产品。一边为客户提供财务咨询,进行资金管理,一边用自己的资本开展自营业务,成为客户的交易对手。

视频报道
正在加载中...
  • 高盛调查内部邮件中员工对客户不敬措辞
  • 消息称高盛开始新一轮裁员
  • 杜平:高盛高管批母公司揭露金融制度顽疾
  • 林晓:高盛担忧中国“硬着陆”存陷阱
  • 涉嫌内幕交易 高盛前董事遭刑事指控
  • 美国高盛集团前董事遭刑事指控
  • 摩根士丹利和高盛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
高盛的“毒”文化

作为一家专业投资银行与证券公司,高盛自始至终都是处在国际金融市场的风口浪尖上。他曾因为把触角不断伸向赚钱的领域,被人们称作“吸血的巨型乌贼”,而这一次,史密斯的一封辞职信,更把高盛的“毒”文化公诸于众。

道德沦落

史密斯在信里点名道姓地指责,高盛现任首席执行官劳埃德·布兰克芬和总裁加里·科恩,失去对公司文化的掌控,称"公司道德沦落是对高盛长期生存最大的威胁"。 [详细]

 

诱骗客户投资

挥动公司的"斧子",这是高盛集团内部的说法,指的是劝说自己的顾客投资股票或者其他高盛集团不想再要的产品,因为它们看起来不可能有很高的利润。[详细]

辱骂客户

在过去12个月里,史密斯说他身边至少有5名主管将自己的客户称作"提线木偶"。[详细]

 

领导疯狂追逐利益

史密斯毫不隐晦地说出他心中的想法:高盛走到今天这个地步是因为其领导层的思维方式已经改变,只懂的追求高利润。[详细]

一封辞职信引发的争论

格雷格•史密斯:我为什么要离开高盛

过去的12个月,我曾见到五位不同的董事总经理将他们的客户比作"提线木偶"(或译为傻瓜),有时候在内部邮件中也这样。难道毫无廉耻吗?至于正直,早已被腐蚀了。我不知道这是否合法,但会有人挑战极限,向客户兜售那些有利可图、复杂但与他们利益不一致的产品吗?是的,这种事每天都在发生。 [详细]


格雷格•史密斯出书揭露华尔街的秘密

格雷格•史密斯,这位曾在《纽约时报》专栏上发文痛斥高盛并愤然辞职的前公司高管,目前正与纽约的大型出版商接洽,寻求一份出书合约。[详细]

高盛两位负责人:不能反映高盛价值和文化

在我们这么个规模的公司里,出现个别人对现状不满并不奇怪。但这并不能代表整个公司3万多名员工的想法。每个人都有权发表自己的想法。但遗憾的是,个别人对高盛的想法通过报章放大了,其影响超过了你们给予公司的常规、详细和集中的反馈,也超过了通过第三方对工作环境状况的独立、公开的调研的影响。 [详细]


查内部电邮寻辱客真相

高盛(Goldman Sachs)据称正搜索内部电邮,看看有没有"muppet"(白痴)一词,以查证前员工的公开指控是否属实。 [详细]

各方观点

摩根士丹利原董事总经理谢国忠

格雷格•史密斯的辞职信内容进一步引发媒体针对高盛内幕交易的报道。对此,谢国忠表示,“高盛集团内幕交易这么多年来一直都有,并不是新的事情。” [详细]

 

纽约市长迈克·布隆博格

在格雷格·史密斯(GregSmith)抨击高盛的“毒”文化之后,迈克·布隆博格依然访问了高盛。他不仅和高盛CEO共进了一顿汉堡大餐,更力挺高盛并没有做错。 [详细]

 

《福布斯》:要救高盛 CEO必须滚蛋

我们不同意格雷格•史密斯所表达的意见,也不认为他如实道出了我们的经营方式。这样的宣言是远远不够的。高盛必须采取果断行动以恢复其声誉,而且必须从公司顶层入手。 [详细]

 

彭博:高盛就是吸血鬼

我们要对史密斯提一点建议,这也是对数以千计申请到高盛工作的大学生的建议:如果你想做为人类服务的工作,不要去高盛。为人类服务不是高盛的功能,永远也不会是。 [详细]

 
高盛丑闻史

“高盛交易公司”亏掉了客户90%以上的投资

1929年,“高盛交易公司”亏掉了客户90%以上的投资,当时一位戏剧明星在舞台上把高盛的名称作为取笑的对象,声誉的急剧下降使得高盛在以后的5年里没有开展过一起主承销业务。 [详细]

宾夕法尼亚中央铁路公司倒闭,高盛被控欺诈

1970年,宾夕法尼亚中央铁路公司倒闭,高盛被控欺诈,约有60桩针对高盛的诉讼,主要由那些在高盛明知"宾铁中央"的信用评级被下调后仍然被推销的8700万美元的投资者提起的。 [详细]

“麦克斯韦”案件诉讼

1994年,高盛已经减持了当时著名的英国公司MCC的股票,几小时后,这家公司的老板英国大亨麦克斯韦去世,有传言说他是自杀。正是高盛抛弃MCC,才导致其破产。 [详细]

2010年"次贷CDO"案件诉讼

2010年4月,美国证监会起诉高盛公司及其员工法布里斯•图尔(Fabrice Tourre),指控高盛和法布里斯•图尔提供虚假信息,在涉及次级抵押贷款业务金融产品问题上涉嫌欺诈投资者。 [详细]

美证交会指控高盛欺诈声明全文

2010年4月,在美国证交会(SEC)对高盛(Goldman Sachs)提出欺诈指控后,英国首相戈登 布朗(Gordon Brown)抨击这一指控所揭示的情况为"道德沦丧",此举让高盛面临更大的压力。 [详细]

高盛被指帮希腊隐瞒债务

2010年5月,欧盟国家在筹划援助的同时,将矛头直指金融市场上的投机行为,并且声言要采取更严厉的措施进行打击。而高盛暴露出与此次危机蛛丝马迹的关联,引发诸多市场声音口诛笔伐。 [详细]

高盛遭澳对冲基金起诉 CDO产品再被SEC调查

2010年6月,澳大利亚对冲基金公司Basis Capital向纽约曼哈顿联邦法院提起诉讼,而美国SEC正就高盛出售的CDO产品进行调查,一时间,高盛的商业道德再次受到质疑。[详细]

欧债危机引爆 高盛遭质疑幕后操纵

2010年7月,美国投资银行高盛集团声誉接连受打击,最近高盛被揭露过去与希腊和意大利政府的交易,帮助两国隐瞒债务。欧洲多国政府对此大为震惊,纷纷拒绝由高盛包销国债。 [详细]

日本金融监管机构调查高盛在日投机行为

2010年8月,日本金融监管机构将首先对高盛(Goldman Sachs Group)、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及野村控股(Nomura Holdings)三家投行在当地的投机行为展开调查。 [详细]

高盛在中国

回顾高盛在中国的十几年不难发现,在对中国改革启动最晚的金融改革上,它掌握着绝对话语权,其战略运用环环相扣,步步紧逼,不仅赚得大量的真金白银,也赢得了广阔的市场。另一方面,大型国企不甚了解金融常识的弱点也让高盛看到了机会,偶尔还会搂草打兔子顺便狠咬一口,令多家国企在与其的对赌协议中蒙受巨大损失。

   赌死太子奶

2007年,太子奶集团董事长李途纯与高盛等投行签下一份暗藏对赌合约的引资协议。之后,高盛一面发布中国乳业市场利空报告,一面借势抄底,迫使太子奶急速扩张,使得资金链本已紧绷的太子奶最终跌向破产深渊。 [详细]

 

   唱空中资银行 唯独唱多入股工行

2005年8月底,工商银行与包括高盛在内的财团签署谅解备忘录,组成的财团以36亿美元左右的价格购入工行10%的股份。 此后,高盛对工商银行投资价值的相关观点与其之前“唱衰”中资银行业时大相径庭。 [详细]

 

   中航油陷落高盛陷阱

正是由于高盛的欺诈,才使得中航油(新加坡)从小的亏损放大到巨额亏损,从小的问题变成破产重组的问题。而所有的这些亏损,都成了高盛口袋里的利润。高盛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双重角色,既是交易对手,又顾问。 [详细]

相关报道
更多最新报道
版权声明

凤凰网 财经 中心出品,欢迎收藏。

网友评论
分享到: 分享到腾讯微博分享到QQ空间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