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刚教授逝世

● ——发展经济学奠基人(1913-2011)

导读:23日14时,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发展经济学奠基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张培刚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98岁。【最新】【网友评论】

发展经济学奠基人张培刚教授逝世

14:56

巴曙松在微博写道:“#大师归去-沉痛悼念发展经济学奠基人张培刚教授#刚刚接到噩耗,发展经济学奠基人、我的恩师张培刚教授于武汉辞世,先生已经99岁高龄,近期因病住院,虽然已有心理准备,但刚刚接到通知,依然悲痛莫名,提笔不知所云。”

李佐军谈恩师印象:爱国热情是他的支柱

13:46

张培刚为人正直,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在他身上体现得非常的明显。李佐军说,张培刚也面临很多诱惑,比如说一些名誉上的、政府上的安排,但是他只专心做学问,坚持自己独立的观点。

人物简介

  湖北黄安(今红安)人,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人,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名誉院长兼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中华外国经济学会名誉会长、中美经济合作学术委员会中方主席,中华外国经济学会名誉会长,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名誉院长兼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

   
走红哈佛

97岁老人的一天是这么度过的:上午醒来,夫人谭慧为他记录心跳、大小便数值。午饭时他看一下自己喜欢的《参考消息》,中午小睡片刻。大多数时间里,精力不济的"发展经济学之父"就这么坐在沙发上,沉浸在回忆中。没有人知道他在想些什么。张培刚的记忆很容易又回到青年时代,准确说,是哈佛求学的时光。那是他得到如今全部名声的起点。

张培刚

武汉大学经济学教授谭崇台对哈佛时期的张培刚描述:颇为传奇

谭1944年冬天到了哈佛,遇到一位风度翩翩的胡博士,得知谭崇台来自武汉大学,胡博士立马问:“那你们可知道张培刚?他在这里很有名气。”事后谭崇台得知,胡博士就是曾任驻美大使的胡适。[详细]

在谭崇台眼里 "土气、质朴"的张培刚不知凭啥赢得了胡适青睐

在谭崇台眼里,“土气、质朴”的张培刚当时不知道凭什么赢得了大名鼎鼎的胡适的青睐。出自张培刚对于这段经历的回忆几乎没有,只简略提及,在美国曾经和赵元任、胡适等交往。谭崇台比张培刚小7岁,后来他的妹妹谭慧成为张培刚的妻子。[详细]

“哈佛三剑客”

1946年,哈佛岁月戛然而止。张培刚和吴于廑、韩德培等同窗好友相约回到武汉大学任教,三人后来有珞珈“哈佛三剑客”之称。1949年,张培刚担任经济学系主任,同时担任武汉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委,总务长,代理法学院院长。这是中国新旧时代交替的前夜。无数张培刚们期盼学以致用施展经世之才,时代却跟他们开了一个玩笑。[详细]

眼神中流露出的老人惯有的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得意神情

我在哈佛的时候,住在Cambridge。因为英国也有一个Cambridge,翻译成剑桥,所以我就把哈佛的Cambridge叫做康桥。

哈佛岁月给这个湖北红安农家子弟的精神世界投下的影响细致入微

我喜欢听贝多芬。星期天上午10点到中午,学生半票。在夏天,乐团还在广场加演。你知道,哈佛一年的学费要400美金,我的生活费是90美金,但是我每周都会省出5毛钱去听古典音乐会。

著名的“四个一”学生

 在武汉大学:毕业时成绩全院第一

1929年张培刚考入武汉大学文预科。学校的档案馆至今还保存着他当年的报名表。这张修业证明显示,张培刚当年只读了一年半的高中跳级考入武大预科。[详细]

 3年一次的庚款留美考试全国第一

张培刚当年只读了一年半的高中跳级考入武大预科。当时国立武汉大学刚刚成立,招生非常严格,当年的文科班只录取了张培刚一个人。[详细]

 第一个拿到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博士

1941年8月张培刚从香港乘船抵达波士顿,进入康桥哈佛大学。他选择了《农业与工业化》为博士论文题目。张培刚在哈佛的图书馆里申请了不足6平方米的空间。[详细]

 第一个中国人获得哈佛大学最高奖———威尔士论文奖

他阅读了德文、法文、英文参考书200多本,涉及到的经济学家就不下180余人,包括了当时经济学中有关的主要论著。用9个月时间,1945年10月写下了英文稿的《农业与工业化》。答辩时,张培刚只用了一小时。[详细]

发展经济学奠基人学术泰斗实至名归

武大求学:武大历史上著名“四个一”学生

1929年,张培刚考入武汉大学文预科,在武汉大学的历史上是著名的“四个一”学生:毕业时成绩全院第一;3年一次的庚款留美考试全国第一;第一个拿到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博士;第一个中国人获得哈佛大学最高奖——威尔士论文奖。他也因此成为世界上惟一一个获此奖项的东方人。[详细]

哈佛成名:博士论文获世界发展经济学奠基人尊称

张培刚和韩德培、吴于廑一起,以优异的成绩被中国留学生戏称为"哈佛三剑客"。1945年,他的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问世,这部长达20多万字的论著获得哈佛最高荣誉“大卫·威尔士奖”(有“小诺贝尔奖”之称),奠定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详细]

晚年辉煌:85岁当上博导 一生钟爱教书育人

改革开放后,已年届65岁的张培刚重返学术舞台。1998年,张培刚更是以85岁的高龄担任博士生导师。张培刚的妻子谭慧老师告诉记者张培刚曾提出著名的“牛肚子理论”,主张中国应重视发展中部以带动整体经济起飞,这正是“中部崛起”的理论基础之一。[详细]

厉以宁眼中的张培刚

他是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这个在国内经济学界是没有争议的。因为他是最早建立自己的、适合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的一条模式。

梁小民眼中的张培刚

这话不仅我们中国人说的,外国人也是这么说的,所以有一次一个外国专家到中国来,他曾经跟我们讲,他说你们都以为刘易斯•舒尔兹是发展经济学大师,实际上发展经济学大师在你们中国,那就是张培刚先生。

断裂的人生

1945年,哈佛博士生张培刚完成了毕业论文《农业与工业化》,他应该没有想到,时隔40年后的上个世纪80年代,这篇尘封的论文被他在中国的追随者发掘出来,称之为"发展经济学"的一篇开山之作。他也戴上了"发展经济学创始人"、乃至"发展经济学之父"的光环。

1946年,张培刚从哈佛大学毕业时,张伯伦还曾邀请他在哈佛任教。一心想把理论付诸实践的张培刚还是决定回国,应武汉大学邀请担任武大经济系主任。

1948年,张培刚在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担任顾问,他是委员会中位居第四的高级官员,但他却认为这份美差只是个闲职,为了迎接新中国,在解放前夕,张培刚舍弃了600美元的月薪从曼谷再次回到武大。

1952年,张培刚被任命担任华中工学院第三校建设规划办公室主任。"他们认为我是从头号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回来的,学的是资产阶级的东西,教书用不上,但人还可靠,就被调来筹建华中工学院。"

1978年,张培刚即被借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参加我国第一部《政治经济学辞典》的编纂,主编近30万字的"外国经济思想史"部分。在站了30多年之后,张培刚感慨,终于有个凳子可以坐下歇歇脚了。

1989年,他写的《发展经济学往何处去》一文力挽狂澜,拯救发展经济学于垂危之际。那时学术界认为发展经济学走向衰落,张老不仅为发展经济学正名,而且扩大了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1998年,张培刚教授的博士点批准下来,研究领域是发展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这些学科目前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2006年,张培刚基金会顺势而生。基金会的两项重要公益活动就是设立"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简称张培刚奖) 和举办中国经济发展论坛。

主要著作

(1)《清苑的农家经济》,商务印书馆,1936年;

(2)《广西粮食问题》,商务印书馆,1938年;

(3)《浙江省粮食之运销》,商务印书馆,1940年;

(4)《农业与工业化》,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1949年英文版初版,1969年再版;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4年中文版初版,1988年版。

(5)《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合著),人民出版社,1980年。

(6)《发展经济学通论第一卷枣农业国工业化问题》,湖南出版社,1991年。

(7)《新发展经济学》(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8)《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

(9)《微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

相关报道
更多最新报道
更多各界追思
版权声明

凤凰网 财经 中心出品,欢迎收藏。

网友评论
分享到: 分享到腾讯微博分享到QQ空间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