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财经 > 深度解读 > 正文 |
|
“市场换技术”换来了什么
崇尚自由竞争的观点认为,没有外资这条“鲶鱼”,中国本土企业就不能在竞争的刺激下快速成长。但是,如果进来的不是“鲶鱼”,而是“鲨鱼”,该怎么办呢?
在市场攻伐一线与外资血拼的本土企业家们,一直在呼吁“公平竞争”。长期以来,外资获得的优惠税收,只是其称雄中国市场的一个侧面。更重要的,跨国公司挟多年来进行全球竞争的经验、技术和强大的资本支持,很多时候进行的是一场“以强凌弱”的不公平竞争。
今年两会期间,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与娃哈哈领头人宗庆后,都提交了呼吁政府干预外资恶意并购的议案。去年,正泰的主要竞争对手德力西集团,被德国施耐德电器并购,使得好不容易成长起来的本土低压电器市场,一夜间陷入外资控制的阴影下;而宗庆后感慨道,娃哈哈与法国达能合作近十年(达能持有合资公司51%股权),最初“市场换技术”的梦想并没有实现。
蒋志敏博士称,在部分出让市场、出让股权、出让品牌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获取外资的技术,这本来是“市场换技术”的初衷。但在实践中,外资会采取一切手段,防止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的外溢。
她调查发现,总体看,跨国公司转让给中国市场的都是所谓“适用技术”,这些技术在国际上仅仅是二三流、已经过时的技术,而真正的高新技术、上游环节技术、产品开发技术却很少投入中国。“靠别人给技术往往是一厢情愿”,她对记者说:“长期盲目地对外资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会贻误我国产业发展的最佳时机”。
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司长梅永红曾透露,对引进技术的依赖,导致许多本土企业对自己积累10年、20年的技术能力极不珍惜,已有技术平台细碎化甚至崩溃。“最近科技部一位顾问到一些机构去调研,回来后对我们说,自己积累几十年的队伍和能力,往往因为能引进技术而被抛弃。”他说。
梅永红强调,“市场”本身就是战略资源,“一旦被别人占领了,想要重新抢夺回来谈何容易!”他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5%的市场流失将对国家造成伤害,超过10%将造成实质性伤害,超过30%将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
作者:
王磊
编辑:
liaosm
|
Google提供的广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