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财经 > 深度解读 > 正文 |
|
创新金融体系的契机
7月9日,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发表一份主题词为进口替代的报告。报告中说,中国出口行业对进口原料和零部件的依存度正在明显下降,该依存度已从2004年的43%降至2007年1至4月的31%。
进口替代的范围广泛,汽车、汽车零部件、软件、电信设备、医疗设备、建筑机械、设备零部件和纺织机械行业的内资企业将明显受益于此。这无疑将进一步加大进出口失衡的结构性压力——今年头7个月,中国的外贸顺差就已达1368亿美元。
有鉴于此,8月13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对外界宣布,已取消经常项目下的外汇管制,并称此举对平衡对外贸易、减缓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有利。“但从市场反应来看,该项措施仍属治标。”梁优彩表示。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外汇管理局的这一举动,显示出决策层仍未能就解决过剩流动性做出根本性安排。
在治标层面,央行已连续上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央票余额已达4万亿,加之国务院调低利息税,以及财政部准备推出6000亿特别国债,流动性过剩已在总量上得到缓解。
但与之形成悖论的是,尽管宏观上流动性过剩,在微观经济领域,特别是中小企业仍然被融资瓶颈所困扰。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辜胜阻日前发表文章称,中关村科技园区7200家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中,至少有280亿的资金需求缺口。
“从宏观层面缓解过剩流动性总量是央行的职责所在”,左晓蕾告诉本刊,“但解决微观领域的资金短缺则是体制问题。”
在辜胜阻在其名为《利用过剩流动性,构建支持创新的金融体系》的文章提出具体建议:一、大力发展中小银行;二、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三、尽快推出创业板市场,构建中国的纳斯达克;四、拓宽风险投资基金来源;五、完善支持自主创新的担保体系;六、鼓励开展对外民间投资。(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编辑:
廖书敏
|
Google提供的广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