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坚简介

  • 孙立坚

  • 职务:副院长
  • 单位: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 出生年月:1962 年
  • 国籍:中国
  • 籍贯:上海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证券研究所常务副主任、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世界经济文汇》编辑、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以及日本一桥大学国际共同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进入孙立坚专栏主页>>

热门经济学人

孙立坚详细资料

孙立坚, 1962 年出生于上海,现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证券研究所常务副主任、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世界经济文汇》编辑、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以及日本一桥大学国际共同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1984 年,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工学士学位,1993 年4 月至2000 年3 月在日本一桥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并于2000 年3 月获得了商学博士(Ph.D.)。回国后,执教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至今。

孙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市场的微观结构,比较金融体系,国际金融,实证金融理论和开放宏观经济学。他为MBA 开设了西方经济学,为本科生开设了金融市场学,时间序列分析以及国际金融学,为研究生开设了现代金融理论和政策,金融市场和证券投资等课程。2001 年荣获复旦大学毕马威教学成果奖。2003 年荣获上海市邓小平理论研究合成成果宣传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2003 年上海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论文优秀成果三等奖。

从回国到现在,孙立坚教授不仅开设了好多课程,他更是致力于学术研究。在攻读博士期间,他已经在日本发表了《东亚货币危机的经济学》(1998 年)、《银行的脆弱性和货币危机的关系》(《国际金融》,1998 年)等论文。2001 年他和日本专家小川英治教授的关于一揽子货币制度的论文(1999)也被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的世界经济系列研究论文集所收集并在全世界发行和出版,而且,他们的研究成果先后被Frankel,J.等著名学者多次引用。2000 年11 月回国之后,他已经在国内的《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金融研究》、《世界经济》、《管理世界》、《财贸经济》、《国际金融研究》和《日本学刊》等权威和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另外,他撰写的充分反映了当代金融学发展潮流的教材《金融经济学》也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04 年8 月出版发行。

从2001 年到现在,他已经分别主持过教育部十五规划研究项目,教育部重点基地项目、全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和复旦大学金融学科建设项目。而且接受了包括东方卫视、第一财经、人民日报、解放日报、中国经营报、21 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青年报、新闻晨报、国际金融报、东方早报、全球财经观察、上海日报(英文)、上海金融报、日本NHK、OECD 总部、法新社、时事通讯社和法国世界报等多家媒体的数次采访。

主要研究成果

2004 年 “揭开近年韩国金融改革的‘起伏’之谜”,《比较》,中信出版社

2004 年“合理的汇率制度一定要保证内外均衡吗:一个新政治经济学分析的理论框架”, 日本一桥大学国际共同研究中心工作论文

2004 年“加工贸易挑战可持续发展”,《解放日报》,3 月6 日财经周刊版。

2004 年“银行改革为何如此艰难:中国案例的实证分析”,《世界经济》

2004 年“再论中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财贸研究》,2004 年第3 期

2004 年 “金融脆弱性对实体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中国案例”,《财经研究》,2004 年第1 期

2004 年 “日韩模式启示:银行改革战略再定位”,《21 世纪经济报道》2 月16 日第4 版观察评论

2004 年“金融体系的微观传导机制”,第三届全国金融论坛(成都)入选论文,《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4 年第1 期。

2003 年 “关于中国‘通缩出口’论真伪性的再检验”,《经济研究》2003年第11 期

2003 年“资本管理的有效性和政策的配套性”,《金融研究》2003 年第1 期

2003 年“现代汇率理论体系及其评价”,《世界经济》,2003 年第1 期

2003 年 “关于“通缩出口”论的检验:中、日、美三国比较”,《管理世界》,2003 第10 期

2003 年 “开放经济中的价格传递效应”,《经济学季刊》,第三卷第一期

2003 年“从‘零利率’政策到‘负利率’结果:透析日本金融体系的微观传导机制”, 《国际金融研究》,2003 年第9 期

2003 年 “国际贸易中的价格传递效应的实证分析”,《世界经济文汇》,2003年第四期

2003 年 “我国股市泡沫的实证研究”, 北京大学中国证券市场与金融体制改革理论研讨会入选论文。

2002 年“外汇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及其前景”,《国际金融研究》,2002 年第11 期

2002 年“Exchange rate pass through to domestic prices” The paper prepared for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sponsored by the Japanese Ministry of finance and the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mimeo).

2001 年“Financial Openness: How to Measure it?”, The paper prepared for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sponsored by the Ford foundation and the university ofwestern Australia (mimeo).

2001 年“How were capital inflows stimulated under dollar peg system? ”(withE.Ogawa) in Ito and Kruger eds., Regional and Global Capital Flows:Macroeconomic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2000 年《国际资本流入、固定汇率制度和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日语)。日本一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999 年“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Co-movement of Internal and World InterestRates”, Hitotsubashi University, Faculty of Commerce, Working paper No.67

1998 年《东亚货币危机的经济学(日语)》(第四章) 东洋经济新报社,日本。

1998 年“银行的脆弱性和货币危机的关系(日语)”《国际金融》1002-1003号外汇贸易研究会出版社

国际交流2004 年10 月 工作访问台湾国立大学等学术机构。

2003 年1 月 工作访问了加州理工大学、哈佛大学、MIT、斯坦福大学、UC 伯克里大学、约翰-霍普金斯等著名大学。

2003 年与挪威奥斯陆大学进行关于“货币政策的微观传导机制”的共同研究国内学术交流(提交的论文全部入选并在会上做了专题学术报告)--中国西部大开发国际论坛(中国外交部、中国对外经贸部主办、2000 年成都)

中国经济和全球化学术研讨会(福特基金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主办、2000 年上海)

21 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讨会(中国金融学会主办2001 年西宁)亚洲经济一体化学术研讨会(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北京大学、日本大藏省主办、2002 年北京)

陈彪如金融论坛(上海华师大主办、2002 年)

开放条件下的中国金融发展学术研讨会(中山大学主办、2002 年广州)

中国证券市场与金融体制改革理论研讨会(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办、2003 年北京)

第三届中国金融论坛(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主办、2003 年成都)

上海经济学人圆桌会议(上海各大高校主办、2003 年上海)

2003 年中国经济学年会(北京大学CCER,上海复旦大学)

2004 年中国首届金融学年会(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厦门鼓浪屿)

2004 年北京中日产业经济论坛(北京中国企业家协会,北京国际饭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