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来,“互联网金融”连续4年出现在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 首次提到 “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2015年 “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2016年“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
2017年“ 对...互联网金融等累积风险要高度警惕”.
这一系列措辞的演变,不仅仅反映了监管态度从鼓励促进转变成规范和防范风险,也同时见证了中国互联网金融从萌芽到蓬勃发展,到现在危机四伏的局面。
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的发展可谓迅猛,声势浩大如火如荼。借助中国巨大的市场和特有的金融环境,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在短短4年内,从无到有,按照规模和体量已经引领全球。这部分归功于政府开放包容的态度,以及坚定推进金融改革的决心鼓励创新发展的总原则。
然而,互联网金融本质终究还是金融。对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是任何形式的金融的核心,互联网金融也不能例外。 由于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大多是互联网公司跨界在做金融, 在一路高歌猛进中,往往追逐规模和用户体验,忽视了对风险的把控, 从而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风险,最终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这也反映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上的醒目的“高度警惕”的措辞。
如今,政策上求稳的风向已经非常明显。中国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再也不能野蛮生长,否则将欲速而不达。
然而,创新依然是互联网金融的活力源泉。互联网金融是金融行业里最具有创造力的领域。互联网金融未来也只能通过技术,产品和服务的不断创新来赢得市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更加需要稳打稳扎,小步慢跑而不能冒进。在创新发展中,不能一味盲目追求扩张,而应该把合规放在首位。
不论是互联网金融大企业还是初创小公司,在推行创新产品和服务时,要避免涉足监管的灰色地带,更不能去触及监管红线,而要先做好合规风险评估,才决定是否大规模投入。总之,过去在监管灰色地带野蛮生长的时代一去不返。
除了内部的合规风险分析,另一个有效的方式就是和监管的沟通。需要转变以往先把市场做大后,倒逼监管跟进的模式。在创新之初,就通过不断的有效沟通,让监管了解这些创新产品的风险点在哪里,可能的影响有多大,风险是否可控, 创新企业是否真的有能力和技术去管理风险。
目前全球流行的“金融监管沙盒”,就是一个和监管沟通的很有效的实验工具。只有从一开始就让监管的介入和参与,才能得到监管对互联网金融创新的理解和支持。从这点上看,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责无旁贷地需要担当起该重任,成为企业和监管沟通的桥梁。
纵观目前互联网金融的创新,集中在前沿的区块链技术和人工智能在金融的应用这两方面。因此对于已经涉足或者即将投身到该领域的从业者,合规风险评估和跟监管的沟通尤其重要。监管的态度,决定着这些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由于监管对互联网金融的重视,也衍生出新的领域:监管科技RegTech,用创新技术辅助金融监管。最近一年国外RegTech发展很快,相信国内这领域未来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非常巧合,美国的金融科技界最近也发生一件类似的大事。奥巴马政府在换届的前一周,也就是2017年1月,由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发布美国金融科技框架,详细阐述美国政府对金融科技的态度,展望,6大政策目标和10项准则(点击“阅读原文”详见本人翻译)。其总基调是为了进一步促进金融科技的创新发展。跟中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先松后紧的进程相反, 美国监管走的是先紧后松的道路。 两国的金融监管者都在不约而同地摸索出适合各自国情的,能够既支持稳定发展又支持创新之间的一个最佳平衡点。
点石资产管理创始人,互联网金融千人会联合创始人, 百度支付海外顾问,恒生电子战略投资高级顾问,台湾金融研训院讲课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