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夏心愉
出品| 愉见财经
我们看京东是做电商的,但其实它的核心是物流;
我们看今日头条是做新媒体的,但其实它的核心是算法;
我们看银联是做支付的,但其实它的核心是平台。
基础建设的上半场,银联实现的是全产业基于卡端的“联网通用”;移动互联的下半场,银联在实现基于移动端的“联网通用”。其战略承载,便是昨天(6月11日)过了“半岁小寿辰”的云闪付。
云闪付是“1个APP+1套开放标准”。简而言之,是给产业各方打造的移动端“统一入口”。
“联网通用”,顾名思义便知其中平台性——产业各方进到其中,开你的户、发你的卡、收你的单、资金进出你的账户、推你的优惠、你的持卡人还是你的、你的商户还是你的……而我只是基础设施的建设者、服务的供给者、以及银联牌照所赋的转接清算职能实施者。
借用互联网思维下的一个热词:这叫“赋能”。
而所有的“真平台”,气场应该是平和的,其不能和产业各方争利,不能破坏生态(而只能提升生态),否则便是“诱之以开放,烹之以闭环”了。
放到支付产业中,“真平台”是不将自己的账户介入其间,不截流资金,不触碰核心利益,更别谈用虚拟账户体系截下了资金进入自己的资产负债逻辑,直接与银行“抢存款”了。
云闪付的初心,便是做支付产业的“真平台”,一脉相承四方模式,赋能各方提升效率。
上线半年以来,云闪付用户数已破7000万,已能支持国内所有银行卡绑定,已有230多家银行支持通过云闪付使用银联二维码支付,60家银行开通信用卡查询功能,26家银行开通借记卡余额查询功能。
出发点与落脚点
如果把云闪付想象成一个立体战略,其三条维度轴分别是:
基于全生态的支付工具;
各种手机PAY,各种功能的二维码支付(主扫、被扫、联机、脱机、小额支付),人到人转账(面对面、远程转账到卡),在线支付,Ⅲ类银行账户1分钟在线开户……
协同银行的特色服务:
一是汇集各家银行(卡)的权益优惠到同一个APP,也汇集各银行及银联的促销资源(说白了就是大伙往一个地方投钱来一起获客及推动持卡人使用)。非这家银行的持卡人若想享受该银行正在提供的优惠,则可通过在线1分钟办理该行的Ⅲ类银行账户,快速实现。
二是跨行卡管理/财务管理,下一步将实现一个APP管理用户所有银行卡,包括账单、查询、还款、分期、开户(Ⅲ类户)、转账;以及基于此的更未来的愿景:个人财务管理。
落地在广覆盖的生活场景:
初期以点带面打出规模效应,银联将其具象并集中于“十大场景”:商超便利、公交地铁、菜场及周边15分钟生活圈、餐饮、公共缴费、自助售货、校园、食堂、医疗健康、交通罚款。
在我们的脑海里把以上三条轴线一画,形成的立方体就是云闪付的外延,“在哪里、用什么、干些啥”,以及其想要的“落脚点”——这个APP,面向持卡人,希望是他们“省钱省心的移动支付管家”;面向产业方,希望是他们“联合开放的合作巩共赢平台”。
有落脚点必有出发点,云闪付的出发点有三:有利于移动支付行业发展,有利于百姓便利实惠,有利于社会效率提升。一名银联云闪付事业部的管理团队人士告诉“愉见财经”,他们在设计开发每一项功能运用时都推敲过,云闪付所有的产品回头来都要投射这三大出发点。
促成一切顺势而行的“契点”,或者用互联网的语境下的“痛点”,则是:
- 其一,传统产业各方已经面临业务城池被剿,银行的某些支付业务模块在互金巨头面前逐渐沦向“通道化”后,传统产业方已经到了不得不携手靠合力来自救生产力的阶段;
- 其二,针对支付领域,央行密集出台5份规范性文件,整个金融政策语境迅速地完成了由促发展向严监管的取向切换,原本处在灰色地带的违规行为被打击,互金公司的“直连”要断、备付金被管控。
- 其三,央行推送的三类账户体系建设到了实践期,这也给云闪付提供了基于Ⅲ类户开户的核心工具。
而左手“断直连”、右手“云闪付”的银联,也迎来了其在市场规范格局下的重要发展机遇期。
后入局与差异化
如果仅仅是做一个移动支付APP,坦白讲,从“银联钱包”开始就已经不占先机,半年前才出生的云闪付(由“银联钱包”APP升级翻牌而成),更是铁定的“后入局者”。
一般商业规律而言,在马太效应明显的互联网叙事框架中,除非先行者战亡在市场未培育的过早期,否则,一旦先行者已形成规模效应,后入局者极难打开局面。摆在后入局者面前的只剩两条路,要么只切一小块niche market,要么必须谋求差异化竞争。
云闪付可是有“一年之内亿级用户”的企图心的,没有这个底数,何以谈“行业生态”?半年前云闪付在京的发布会是我主持的,其实当时听到“一年之内亿级用户”的设想时我还是心里一悬的:出生在这种已由互联网巨头A和T实际高度盘踞的市场里,云闪付行不行啊?
才过了半年(恰恰万事开头难,越是后面理顺了就越是进入规模效应了),云闪付交了份答卷:7000万注册用户(不是APP下载用户,不是浏览用户,而是实际登陆注册和使用者),“一年上亿”现在看已是囊中取物。
怎么做到的?除了底层建设,要不断改进用户的基础体验,要提供市场有高频需求的产品外(“十大场景”便是针对高频需求),前述云闪付事业部管理团队人士告诉“愉见财经”,关键是,他们在“差异化的竞争性手段”上下了功夫。
所谓“见天地”、“见众生”前还得先“见自己”。生而是谁,携带什么基因,其实也就一早决定了长短板在哪里,以及利用好长板的模式选择有哪些。
我相信银联在再出发前剖析过自己:没有庞大的携数亿用户的电商网络,没有流量之王的社交软件,没有可以靠游走灰色地带的、半是创新半是套利的先行先试,也已经在支付产业开放大势下几乎蜕光了行政光环;但是有65亿张银联卡的市场基础,有“不发卡、不收单、不与各方争利”的“真平台”战略定力,有16年支付产业基础设施与公共平台建设的卡组织身份认同与能力基础。
那就用足长板——长路找盟友,联动产业方,在同样隶属传统阵营的、同样需要从“线下走向线上”的共同焦虑与憧憬里,伸手协作,合力前行。
其中,联动银行,是云闪付最大的差异化竞争手段。表现有三。
一是,聚合营销资源。这是最现实也是最直接的:给优惠。过去这半年,云闪付的用户会有切身体会,其平均优惠力度其实已经超越了互金巨头的支付应用。说穿了,一来这里的用户和交易量相比巨头总还是未及,僧少粥就多;二来这里是银联银行们集体砸钱在促销,一年100亿真金白银下去的。
二是,巧用Ⅲ类帐户,让用户可以通过一个APP,享受所有银行的通用权益。比如用户在餐厅看到招行持卡人可享受9折餐券优惠,而他没有招行卡,就可在云闪付上立即开通招行的Ⅲ类账户,当场享用权益。(Ⅲ类账户可绑定自己任意银行的Ⅰ类账户。)
Ⅲ类账户的运用,巧妙地降低了银行业务资源的获取门槛,通过一个APP实现获客。让本来串联的银行的力量,变成了并联。
三是,基于跨行卡基账户的管理工具。用户可以通过一个APP,进行所有银行卡的账户管理,包括信用卡查询账单、借记卡查询余额,转账、还款、分期。
而在云闪付酝酿中的下一步战略里,这一“账户管理工具”还将升级为“财务管理工具”,帮助客户提升资金使用效率,比如给某借记卡中长期有活期资金沉淀的客户推送风险极低的T+0货币基金,并用账本功能计算给客户看,基于历史数据,一键转投后客户每月将多获利的金额。
值得多提一句的是,在银行卡账务管理这一细分功能上,市场上是有竞品的,比如“51信用卡”、“随手记”等。但不同点在于,竞品的跨行卡基账户信息获取,前提是用户将查账密码留存在了平台,而云闪付的实现前提是银行们的底层信任与点对点授权,用户无需提供密码,安全度更高。
造局者与破局者
互联网进入下半场,连流量红利都在慢慢消退。这个时期,新的价值源泉在哪里?
- 马云打造了菜鸟物流,其实筑巢引凤了一众物流合作伙伴,这个智能物流骨干网的核心,其实是一个社会化协同的网络;
- 滴滴打造了打车平台,其实筑巢引凤了一众司机和运力,这个打车系统的核心,也是一个社会化协同的网络;
- 很多头部新媒体本身并没有笨重的采编生产团队,他们做的只是开放,筑巢引凤市场上既有的内容生产者入驻,这也是一个社会化协同的网络。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前述云闪付事业部管理团队人士在与“愉见财经”的交流中同样就提及了关键词:“协同效应”。
阿里集团学术委员会主席曾鸣判断,如果在过去20年,“网络效应”是价值源泉的话,那么未来二十年,“协同效应”会是智能商业时代竞争最重要的标杆。“协同效应”打破了传统管理的规模不经济,是互联网下半场的全新游戏规则。
对于传统的规模效应,这才是下一个真正的“降维打击”。
从这个维度再去看云闪付,银联建造的恐怕不止是一个能绑大家的卡、能用各种PAY、能刷二维码的支付APP,银联也在筑巢引凤,缔造的是一个局——新四方模式“协同效应”之局。
这个局里,原本各自封闭的单循环体系被打开,传统支付产业各方的能力被放到一起产生共振,效率大幅提高,彼此之间的关系从串联走向并联。
这是一个自带加速度的协同模式。
这或许也是传统银行业、支付业,主动应变互联网下半场的“破局”之路。
愉见财经,陪银行业探路、为投资人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