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上投女掌门王鸿嫔基海弄潮

2007年08月20日 09:33
来源:null 作者:敖晓波

人参与条评论

王鸿嫔(图片来源:京华时报)

本报记者 敖晓波

自1998年3月封闭式基金问世、2001年9月首只开放式基金诞生,中国基金业已经走过了九个年头的喧嚣。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很多参与者见证了中国基金业沉浮和悲欢的进程。国内基金业大多是男人的天下,女掌门可谓凤毛麟角,这其中,王鸿嫔率领的上投摩根基金团队仅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就向市场证明了其存在的价值,大有种巾帼不让须眉之势。8月15日,记者走进了这位目前拥有国内基金业知名度最高的女掌门的办公室,同她聊起了她的成败得失,投资之道。

信一个团队而不是一个人

整个市场的人员流动也没能让上投摩根幸免。虽然王鸿嫔并不认为这是她职业生涯当中遇到的一个小小挫折,但是,记者发现,王鸿嫔在其个人博客上还是对此事表示出了无奈,并且由衷地认为,“天下无不散之筵席,people come, people go, 避免不了,也无法左右”。她说,既然避免不了,也无法左右,那么只有面对。及时地调整心态很关键,好的团队不会因为少数人的离开而影响了基金的绩效。

因此,她还是宁愿相信一个团队,而不是一个人。就目前来讲,上投摩根的投研团队在整个摩根集团里都是出类拔萃的。

她总结下来,认为即便是现在有了一个好的业绩,也绝对不能说明现在做对了什么,而是一年前、两年前,甚至三年前做对了什么,是当时那个时候做的决定是对的,所以眼下投资人在做选择的时候也应该把眼光放远。

投石问路

2003年5月份,正值内地非典肆虐的非常时期,有着台湾基金业营销女王之称的王鸿嫔怀揣着金融财团摩根创下的150年所打造的神奇只身踏上了上海土地,开始着手筹建上投摩根富林明基金管理公司。放弃自己在台湾已经取得的一切成绩,选择从内地重新开始并不那么容易。

“当初为什么选择来上海,就是有一个想要冒险的想法在支撑着,当时也没想很多。”对于自己当初做的这个决定,王鸿嫔轻描淡写地一语带过。家里人和很多同学也有人认为她是不是疯掉了,台湾干得好好的,干吗要到内地重新起步呢?

事实上,归根到底,是她自己原来做研究员的身份帮助她快速地下了决定。她很清醒地看到,内地金融业的开放是迟早的事情,况且当时内地的金融业已经处于一个快速上升时期,有机会到内地来发展的话更好。她始终坚信,挑战一定有,但机会也是前所未有的。

说老实话,一个人一辈子能有两次机会经历整个市场的金融业起飞,亲身参与市场的整个开放过程,机会是难得的,而王鸿嫔无疑是幸运的,因为她做到了。所以,当时在摩根集团商讨准备在内地创立基金公司的时候,王鸿嫔极力争取。正因为她在台湾基金业取得的辉煌得到集团的认可,因此,开拓者的重任也就自然落在了她的肩上,她也就跟着这个浪潮来到了上海,开始了漫长的新公司的筹备工作。

顾虑是有的,说老实话,当时就是抱着破釜沉舟的想法,也正是这个原因,第一年来的时候,家人都没有跟过来,后来2004年开业牌照拿下来,王鸿嫔真正大展拳脚的时候,小孩和老公才正式搬到上海。之所以把家都搬到上海,因为她觉得做事情不能像走过场一样,一定要把根扎在这边,全力以赴才有成功的机会。她说她不喜欢蜻蜓点水的方式,别人可能可以,但她自己不行。

打拼阶段

“不管做什么行业,本身要有热情。”这是王鸿嫔原来一个老板经常告诫她的一句话。因此,她现在也这样要求她的员工。

这位老板对她讲,找工作之前首先要判断一下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名,利,权,还是热情,无数过来人的经验证明,前三项基本就是无底洞,唯有热情是最单纯的,因为你投入了多少的热情,相应的你就会得到多少回报。王鸿嫔说这句话对她来讲绝对是受益终身的。如果没有热情碰到任何的风暴都是挺不过去的。

从2003年5月公司开始筹备一直到2004年5月公司正式成立,王鸿嫔带领一帮员工整整用了一年的时间。对于这样一个外来人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市场和环境打拼,其中的艰辛和困难是不言而喻的。但如今谈起这一段往事,王鸿嫔却认为,在工作的过程中一定会碰到机会和挑战,但是那段时间每个人还是蛮快乐的,因为大家都在朝着一个目标努力,而努力的结果也是令人欣慰的。公司当时成立以后成为国内注册资本最大的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公司的第一只基金产品———中国优势也很快拿到证监会的批文并进入发售。

就在大家以及王鸿嫔本人都认为从此会走上顺风顺水之路时,真正的困难来了。

熟悉市场的人都清楚,上投摩根成立的时候正好赶上一个空头市场,当时无论是市场的环境还是公司本身都不能让客户充分信任,因此,在公司新产品进行宣传的时候根本就是处处碰壁。理由很简单,市场每天在下跌,基金的收益更是可以忽略不计,甚至有相当一部分的基金净值都徘徊在正负收益之间,可以想象,当时市场上的基金销售怎一个惨字了得,一些名头响亮的大公司尚且如此,更何况刚刚成立的上投摩根。很多客户甚至连上投摩根的名称都没有听说过,一家连产品都没有的公司还要上门去推销,哪个会相信?

王鸿嫔笑谈,那个不信任的眼神,至今想起来都还不寒而栗。不过,在台湾打拼多年积累下来的良好心态也让王鸿嫔笑对一切挑战和困难,当时她就告诫一些很沮丧的员工,人家不信任我们没关系,我们自己要相信自己。先要判断一下我们在做的这个事情对投资者是不是有益的,如果是,那你就坚持做下去。做很多事情都不可能马上看到成效,虽然你不知道哪一天会开花结果,但只要目标是正确的,就一定会有效果。

她当时用自己以往的经验来说服员工,因为她本人经历过亚洲金融风暴、2000年的网络泡沫,当时压力很大,但当时如果不坚持就会半途而废,一事无成。

开花结果

由于基金卖不出去,公司就没有收益,还要养活一大帮人,王鸿嫔说,最坏的时候几乎赔上了半数资本,虽然股东非常支持,但市场的压力了不得。但无论再艰难的时期,王鸿嫔始终没有改变当初给公司定下的基调,那就是,先求好再求大。而营销的目的不是要把产品卖出去,而是要改善客户的生活,她坚信,老百姓不是傻子,他们其实是会分辨的。

光有理想抱负也是徒劳的,王鸿嫔征战内地市场可以说是出师不利,不巧那个时候赶上了熊市,能干吗呢,也没有产品卖,公司旗下只有一只基金,客户也不会上门。情急之下,王鸿嫔选择了走出去,出去跟客户讲,并且还大胆地定下一个具体的目标,一年之内办100场“致富100”的讲座。没想到,点子一出,不仅遭到了业界的冷嘲热讽,市场正出于非常时期,还不保存实力,浪费财力搞什么讲座?就连公司的员工也大都无法理解,不理解的原因,首先是市场低迷,办讲座根本就没人听,其次是形式有点小儿科。渠道的销售人员基本都是专业人士,卖过很多基金,怎么会对基金不了解,根本就没必要浪费时间听讲座。

为了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王鸿嫔就把公司的员工以及管理层召集到一起,给每个人5分钟的时间,把她当作客户,来说服她买公司的产品,但结果是大家好像也说不太出来。因此,王鸿嫔当即拍板,如果没有更好的办法,就应该试试看,不仅是吸引客户,同时也是自我修炼的一个过程。

起步的时候有个别场次甚至都是台上王鸿嫔在讲,台下只有三三两两的客户在听,而演讲人多过台下客户的尴尬情况也不是没有过。很多同事不理解,认为没必要费时费力地再继续办下去,王鸿嫔当时很肯定地告诉员工,一个人也是人啊,就算只有一个人来听也要办下去。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第一年还花费很长时间苦口婆心地先说服公司的员工有这个积极性把活动办下去,等到第二年看到一些成效的时候,就逐渐有相当一部分员工对王鸿嫔的这个想法有了认知度。到了第三年,“致富100”真正成为业界一个品牌的时候,员工开始理解王鸿嫔当时的决定的确是高人一筹。

经过公司的统计,2005年办了100场,2006年办了将近200场,今年到目前为止已经办了200多场。而活动的场地也由当初的几十人换成了几百人甚至上千人。有了王鸿嫔的坚持,再加上市场由熊转牛的契机,2006年年底,基金业绩排名出炉的时候,上投摩根旗下基金中国优势和阿尔法的排名双双跻身前三甲,从此,王鸿嫔和上投摩根的名字才算是首次由幕后走向了前台。公司和她本人的铁杆粉丝也让王鸿嫔体验了一把做明星的感觉。正是由于这些铁杆粉丝的追捧,导致由上投摩根创下的新基金一日销售超过900亿的神话纪录至今没有公司能够打破。

王鸿嫔说她自己在公司中扮演的角色就是做整个全局的把握,更多的也是扮演刹车手的角色。 (京华时报)

[责任编辑:xinmiao]
打印转发
 

相关专题:上投摩根巨变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