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期货套保乱象:绝大多数都是有意投机

2009年04月01日 10:17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0人参与0条评论

老吴(化名)旗下拥有好几家大型工厂,以铜为原材料的电缆厂只是其中之一,虽然并非是其最大的产业,但每月消耗200吨左右现铜的规模,在当地已是数一数二(即年用铜在2000吨以上,以去年5万元/吨铜价计算,年产值至少亿元)。

在市场摸爬滚打许多年,老吴已经习惯于面对面地和客户谈判与签约现货,“不差钱”的实力也让他对一些现货价格风险视若无睹。所以,即便是当地排名居前的铜消费商,不断有期货公司登门向其宣讲作为大宗商品消费商没有期货套期保值机制(下称套保)是如何可怕以及接受套保之后又是如何高枕无忧,老吴还是下意识远离了这套听起来和看上去都是那么复杂,以致“让自己头晕脑胀”的期货交易机制。

但是,随着去年延续至今的国际和国内大宗商品连续暴跌,铜价从64000元/吨左右一路跳水至最低时的22000万/吨左右,老吴还是有点心疼了:高价囤下来的铜全都堆到了仓库里,电缆厂也从去年年底停产了!郁闷的老吴想到了那套让自己“头晕脑胀”的套保曲线与交易机制,“也许真的可以高枕无忧呢?”

套保,还是投机?

严格地说,老吴此前还是做过期货套保的,只不过“请错了神”。据老吴描述,在铜价连续大涨的时候,公司为了消化成本压力,曾在一家期货公司的游说下,开了一个期货账户,那家期货公司也专门委派了一个操盘手,专门负责公司的交易协助和监控,“当时期货公司都说得很好,但是没到两个月,就有人来提醒我,那期货公司的操盘手在“打单”(使用客户资金频繁交易以获取手续费返佣的行为,又称“炒单”),我就要求看交易记录,每天买卖都是在10笔以上,套保没看见,赚钱也没看见,光看见手续费一笔笔地被人划走。

于是老吴终止了这次合作。在懂行的人指点下,老吴才明白,自己的户被开成了投机户,而非严格的套期保值户。

“好歹是知道什么叫投机和套保了”,老吴自嘲。明白了自己公司的诉求(套保)和期货两种交易机制的区别之后,老吴是时候作出正确的选择了:套保,还是投机?

老吴开户了,不过是投机户,先打400万进来小玩着,赚钱的话再入金。

而最近屡屡曝出的国内企业在国际金融衍生品市场上“失足”产生的套保巨亏的诸多事件,能见到当事方的最多的解释是:监控机制的缺失和国外五花八门的“含毒”衍生品市太具迷惑性”——那么在相对容易接触和了解的国内期货市场上的套保,是否就能按照套保理论上设计的那样,“利用期货交易的盈亏来弥补或抵消现货交易上的盈亏,从而达到规避价格波动风险的目的”呢?

记者选取了竞争充分、市场机制发达的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区进行样本调研,并提请在一位在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套保部门工作多年的资深人士对有关企业套保乱象进行了深入剖析。

该人士介绍,“比如在石化行业,有30%的企业参与套保,100%的企业都会看期货行情”,该人士认为,这样的比例已属较高比例,“但是真正严格遵守套保规则的,最多5%,也就是20家企业当中只有1家恪守套保规矩,那些把套保做成投机的,有的是有意,有的是无意,但绝大多数都是有意投机。

2008年下半年,浙江聚酯行业一家龙头企业开始参与PTA期货套保,参与目的是为了防止PTA价格过快上涨。在操作中的一个细节一直在业内流传成为“外行领导内行”的典型案例。该集团的现货操作人员兼期货操盘手提出在期货市场上买入PTA套保,操作人员提交计划,买入价为5950元/吨,分管副总将价格下调到5900元/吨,但后来PTA的运行价格一直高于该价格,一直未能触及分管副总设定的执行价格,PTA价格一路上扬——一个很好的套保计划就扼杀在计划阶段。

此外,典型的“左右挨巴掌”的散户投机困境也会在拥有现货和资金实力的企业套保行为中出现。浙江某石化贸易企业,买入一批PTA期货,为了锁定买卖基差,计划进行PTA卖出保值。但在执行过程中,刚开始是做卖出,但发现价格上涨后就选择止损平仓(按理来说,如果趋势确实看反,止损平仓是对的),但这家贸易企业又反手在市场上买入多单,买入之后,价格却又回调,该贸易企业再把多头平掉,转而做空,如此反复折腾多次,“企业的保证金也亏得差不多了,与此同时,原先买入的那批货在第一次期货卖出时,现货已经卖掉了,这家企业居然还在对外宣称自己是在套保——货都没了,还在套保什么呢?”上述资深人士反问。

对上市公司套保乱象,一位知情人士提醒记者,去年年底曝出套保巨亏的华联三鑫,在其他与该公司套保部门工作人员深有接触的业内人士看来,还有一个未竟的调查方向:交易员问题和防火墙问题。

该知情人士介绍,华联三鑫在做多过程中开始做多逼空险棋时,交易员对已造成巨亏的头寸心存侥幸,诱骗管理小组的领导说这是暂时的,市场会朝他们预期的方向发展,操作管理小组又去“诱骗管高管,由于公司是股份制企业,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最后负责人,股东意见非常不一致,导致高管的意见成为最后的意见,其结果是愈演愈烈——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该公司期货交易居然是由营销部门来领导。

该知情人士解释,华联三鑫套保巨亏后,这个未被追究的“风暴之眼”,其实就是上市公司套保陷阱的一大症结所在。

套保有多难?

套保之难,难在何处?这位在大型石化企业的期货部门工作多年,并写有PTA套保专著的资深人士向记者总结了当前国内企业在期货套保活动中之所以产生上述种种乱象的深层次原因。

首先,企业(机构投资者)对期货套保存在认识误区。

第一种误区,就是将期货作为挣钱的场所,且通常寄予过大希望。“我在做操盘手的时候,现货部门对我提出这样的要求,不仅要保证他现货交割有钱赚,而且还要保证期货账户的权益是不断增加的。其实,作为套保,期货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赌钱,主要目的是锁定价格风险。

第二种误区,认为自己能战胜市场。现货部门通常指挥期货部门,要学会高卖低买。“如果一个企业真能做到高卖低买,它为什么要从事生产经营,而不是全部用于期货交易?”

第三种误区,利用自有消息进行交易,企图获得超额利润。有个别生产商在期货上做多,从而在市场上散布涨价消息,从而达到拉高期货价格获得超额收益的目的。实际上,这种方法只能试一次,多次肯定会“聪明反被聪明误”

其次,套保制度存在误区。

前文所列案例,几乎任何一家公司都对外宣称自己是套保,个别企业甚至在事发造成巨亏之后,依然坚称自己是在“套保,个但实际上,几乎没有一个是做套保的。

另外,在很多企业中,做期货只有一个人,做套保计划、调拨资金与操作就一个人,没有研究、没有系统的监管。

同时,银行信贷对企业期货行为没有系统审核,这给企业期货投机性交易提供了流动性支持。银行方面并没有注意对企业期货交易这样的或有事项和行为进行系统评估,“国外目前都是这样做的,国内目前实施难度比较大。主要是银行缺乏这样的人才、评估机制和公开可信的过程监督机制——但是引进银行层面的监督,不失为一个方向。

企业并没有注意到套保制度的纪律性问题,反而将其视为一个“可方可圆”的事项,企图通过战胜市场来获利,而不是将套期保值视为企业应当长期从事的一种经营技巧。

最后,审批制度存在问题。最先应把关的是期货公司,其次是对应的商品交易所。据知情人士介绍,在浙江,一些很小企业通过开设多个户头,将套保头寸做到实际经营头寸的好几倍。

在企业内控机制上,业内资深人士认为,“研究+执行+审计”才是一个最合格的企业套保部门架构:即卓越的研究能力+坚定的执行力(无干扰执行力)+严格的风险控制”

“(套保部门)要严格独立,由一个强权者来领导,如总经理领导董事长风控,而不是由其他部门指指点点,同时部门工作人员自律性要很强,整体素质很高,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套保的目的。”

[责任编辑:lilei]
打印转发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