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危机下的后温州模式

2009年05月22日 06:25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0人参与0条评论

孙文祥

1985年,“温州模式”这一名词首次在上海《解放日报》出现后,无数的目光聚焦温州。20多年来,大众媒体不断审视这个曾凝聚着民间智慧和力量的模式。

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温州亦不能幸免于难。在过去的2008年,温州市注(吊)销企业9209户,其中私营制造企业注销1245户。大量的企业注销意味着经济下滑,温州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631.52亿元,增长8.1%,但增速同比回落13.5%,严峻的形势令“温州模式”受到了挑战。

但一季度的经济指标表明,温州经济已有明显的复苏迹象。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4.2%,其中汽车总上牌量同比增长近30%。楼市回升尤为明显,市区一手房、二手房交易环比分别上升214%和128%。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同比增长31.3%。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1.2%,3月份工业用电量环比增长77.2%,其中制造业用电增长33%。

尽管危机仍在蔓延,但温州已呈现出复苏的迹象。

危机的挑战

乘火车进入温州城,铁道两边硕大的鞋厂随处可见,“中国鞋都”的招牌每隔一段距离都在提醒着前来的客人——温州的鞋类占中国出口鞋类的26%,占世界份额的8%。

伴随着金融危机,外商爽约、逃账等现象尾随而来。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告诉记者,爽约率10%左右,“逃账等现象赖账”导致约200亿元人民币的货款被拖欠。此外,国际贸易争端增加,像俄罗斯以“灰色清关”为名,扣押了10多亿美元的温州货物(主要是鞋类),造成约70多亿元人民币的损失。

周德文表示:“有关部门要有正视困难的勇气。

另一位研究温州经济的学者、温州经济学会会长马津龙则认为,在经济繁荣的时候,所有的企业都表现出生机勃勃,在经济萧条的情况下,没有远见的企业就面临着压力,面临着能不能继续生存下去的考验。

无论是周德文,还是马津龙等研究温州模式的学者,他们持有一个相似的观点,温州的民营企业是“野生的”,也就是土生土长的,它具有抗风险的“体质”和毅力,所以最终能战胜困难。

分析工商资料的“企业申请增资变更”,也是考察企业一个方式。《温州市工商局2008年市场主体信息报告》(下称“市场报告”)亦指出,2008年温州市共有1844户企业申请增资变更,其中增资100万元以上的企业占增资企业总数的73.3%。

在全球宏观经济趋紧的背景下,分析这1844家增资企业,大部分是一些销售良好、客户群相对固定、有自己既定销售渠道的企业。另有部分企业则是立足自主创新,打好品牌,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最终实现做大做强。

寻找“制造业”亮点

CBN记者两次走访温州,试图在金融危机中寻找“制造业”的亮点。在近距离接触了一些鞋革企业后,记者也来到柳市,这儿被人们称为“中国电气之都”,云集着5000多家高中低压电气企业。

繁华的街道上,豪华车密密匝匝地挤在一起,人力车夫殷勤地拉客。从汽车站到入住的宾馆,坐三轮车只要5元钱,记者选择了一个中年男子的三轮车。

“老家在河南周口,来柳市8年了。农忙的时候,赶回家帮助老婆收麦子,农闲的时候,就出来骑三轮车打工。”车夫嘴上叼着烟,双手扶着车把,使劲地往前蹬踩。

乘坐三轮车行走在柳市镇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正泰、德力西、人民电器等企业的广告牌。在柳市人看来,这些仍都是他们引以为豪的城市名片。

“我们的待遇都还没有降。”人民电器集团一位员工说。当问到一些国内制造业大幅度裁员问题时,他的回答充满了不确定:“说不准,或许会减员吧。即使是裁员,可能也要按员工的工作年限来考虑。

在人民电器集团策划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记者参加了其中的一个生产漏电断路器等产品的车间。现场生产看上去繁忙又紧张,20岁左右的女员工们埋头搭装产品,面对摄影记者的镜头,这些并没有什么社会阅历的小姑娘露出羞涩的笑脸。

作为中国民营电气的老大,正泰集团似乎不惧“寒意”。正泰集团媒介事务总经理廖毅告诉记者:“2008年集团销售额增长18.8%,其中外贸订单更是‘出人意料’,增长118%。

廖毅的解释是,来自于正泰集团多年坚持自主创新的累积效应。以正泰上海公司为例,平均每年都要推出30多项新产品,同时年均淘汰10%的老产品,2008年新产品销售额占到总销售额的60%以上。

“前两年正泰的外贸业绩在温州还做不到行业前两名,因为我们选择做自主品牌。另外,太阳能产品百分之百出口,对外贸业务贡献了一半多。”廖毅说。

马津龙和天正集团董事长高天乐探讨过企业多元化经营的问题。高天乐说,如果正泰集团也搞房地产的话,可以赚100亿元以上。

“一二十亿南存辉也许不屑一顾,如果搞房地产可以赚100亿元以上,我觉得是可以考虑的,但南存辉还是专心经营电气业。”马津龙说。

马津龙告诉记者,南存辉专业化、专心致志的优势就出来了,在危机来临时,正泰集团的业务是正常的。如果搞房地产的,过去赚钱了,现在不一定赚钱,甚至赚钱了不见好就收的,最后就套住了。

但影响也存在。正泰集团2008年销售额增长18.8%,细分其每个季度的增长情况,一个细节值得重视。廖毅告诉记者:“2008年前两个季度销售额增长25%之多,三季度开始,有所下滑。

他分析认为,金融危机加快了一些问题的暴露。上半年的订单很多,企业生产能力不足,只好引进设备,扩大产能。下半年后,欧美的几家银行银根紧缩,外商拖延提货,甚至爽约。

为了扶持民企,今年1月份,温州市政府也拨出专项资金1.5亿元,比上年增加3000万元,资助企业在国际展会上“抱团出击”,开拓出口新渠道。政府还斥巨资为企业出口提供信用担保。今年以来,温州市政府帮助企业安排了50多个国内外大型商品展会。

今年前几个月全国出口额大幅下降,温州却保持增长。3月份该市出口同比增长17.9%,其中优势产品眼镜和打火机分别增长53.5%和52.3%,制鞋、服装、合成革等产业增长幅度均在20%以上。在欧洲和俄罗斯市场上失去的订单,在东盟等新市场上得到补偿。温州市一季度的出口总额为21.81亿美元,同比增长14%。

“后温州模式”

尽管已经开始复苏,但温州市工商局的市场报告指出,温州目前所面临“成长的烦恼”,即宏观环境难以为继、产业发展难以为继、生产要素难以为继,使温州内资企业发展乏力。

也就是说,工业经济发展目前还是温州市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其支柱产业几年来一直局限在鞋类、服装、眼镜、打火机、塑料制品、通用设备等行业,产业内部的升级换代没有得到大的突破。

上述市场报告指出,这些支柱产业的不足表现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低技术产业,传统产业比重过高,装备工业发展落后,在产业价值链条中处于低端,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有限。

更为严重的是,工业经济增长持续回落,对温州市经济发展的拉动力减弱。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例,工业性投资、基础设施投资持续负增长。房地产投资虽增长平稳,但新开工项目明显不足,全市新开工项目仅714项,同比下降29%。

周德文表示,反思温州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不能将问题全部归结于金融危机。他说:“相当一部分温州中小企业仍是‘家庭工厂’,产业结构不合理,显得很落后;经济增长方式仍停留在低成本、低价格,以量的扩张换取市场。

另一位关注“温州模式”的温州作协副主席李涛告诉记者:“在这轮金融危机中,温州的大中型企业没有倒下去,受冲击比较大的仍是中小企业。”《怪胎》、《温州形象》及《突围》三部描述温州经济的书是李涛早年的作品。

他分析说,温州企业前两次创业得益于“船小好掉头”,现阶段的情况是,“船都行驶到太平洋了,一些中小企业仍停留在低水平上发展”,“只有产值的不同,没有品质的不同”

一个流传在打火机行业的故事是,在中国入世前,国家贸促会的副会长来到温州一家著名的打火机企业。当时该企业主自豪地说,再过几年,温州就会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生产基地。

这位官员提出了一个问题却令神采飞扬的企业主哑然。他问:“根据你的介绍,你在每个打火机里分到的加工费是3美元,除去劳动力成本、原材料等,你能赚的才不到一美元,而国外的经销商的利润是27美元,你能够想办法赚到那27美元吗?”

李涛表示,这是早该反思的一个问题。“产品研发和营销两头拿走了更多的利润,温州企业在当中替人家加工生产,两头大,当中小,实际上就构成了一个哑铃的形状。两头的利润多,当中的利润少。

周德文则告诉记者:“本世纪初,温州中小企业错过了第三次创业的机会,即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他指出的一个原因是,原本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资金游离于生产经营之外。

多位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表示,民间资本对温州企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也是温州经济或说“温州模式”的独特之处,而这或将成为“温州模式”复苏的重要因素。

数据显示,30年来,温州民营经济发展与国有银行的信贷投放结构存在较大错位,个体与民营企业大量通过民间借贷融资,其规模约占企业全部资金来源的30%。

长期研究民间金融的温州市委党校副教授诸葛隽表示,民间借贷融资使得大量分散、沉淀在民间的闲置资金按照市场导向进行配置,对创业、成长阶段的温州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诸葛隽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末是分界线,温州银行业的信贷结构进行了较大调整,信贷结构逐步与经济结构趋向吻合,银行存款开始多于银行贷款,民间借贷逐步走向理性化。

20多年来,温州民间金融的形式亦在不断变迁。近年来温州民间金融的活动更倾向于民间借贷、股权融资、民间贴现及担保等中介机构形式。以2008年为例,温州民间借贷总规模为580亿元左右,民间借贷的利率为14.37%。

诸葛隽说:“民间金融是温州经济发展的稳定器。我们迫切需要培育民间金融资本和民间金融机构,建立一种更具包容性的金融体系。

这或将是“温州模式”发展的另一个契机。

附表_温州的“第一”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民营经济创造了众多的全国第一,画出了一道充满活力的发展轨迹。

1980年 颁发中国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颁发中国第一

1980年 苍南县金乡镇信用社率先实行利率改革

1983年 创建“东方第一纽扣市场”的永嘉桥头纽扣市场

1984年 由26个农民自愿入股创办全国最早的股份合作制企业瓯海登山鞋厂

1984年 集资兴建中国第一座农民城——温州龙港镇

1986年 全国最早创办由集体、个人集资入股的股份制城市信用社鹿城城市信用社和东风城市信用社

1987年 颁布第一个民营企业的地方性规章《温州私人企业管理暂行办法》 颁布第一个民

1987年 颁布第一个关于股份合作制的地方性规章《温州市关于农村股份合作企业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

1988年 起草中国第一个股份合作制企业章程《桥墩门啤酒厂章程》 起草中国第一

1991年 苍南县农民合股创办以经营专线航班为主的全国首家航运包机公司

1991年 创办第一个私人跨国农业公司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康龙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1992年 建设全国第一条股份制铁路金温铁路

2003年 温州烟具协会赢得中国加入WTO以后的第一个技术贸易壁垒案

2004年 联合8家民企组建中国第一家无区域限制的民营财团——中瑞财团控股有限公司

2004年 正泰集团作为民营企业第一个获中国企业经营管理领域最高奖“全国质量管理奖” 正泰集团作为

资料来源:本报整理

[责任编辑:robot]
打印转发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