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不折腾,才有救
易中天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yi-zhongtian@163.com
天下大乱,就因为折腾
问:请问,道家反对把世界交给想救治天下的人,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
答:因为在他们看来,天下之所以大乱,就因为有人要“治天下”。有治,就有乱;越治,就越乱。现在,世界已经乱成这个样子了,再交给那些特别想“救市”的人,岂非火上浇油,添乱?因此,只有交给那些不想救治天下的人,兴许还有救。
问:道家这样认为吗?
答:是。庄子说,我们的世界这样乱,就是那些想救治天下的人搞坏的。
问:是谁搞坏的呢?
答:从黄帝开始,尧、舜、禹,都是。
问:庄子说了这话?
答:说了。在《天运》篇。庄子说,有一次,子贡问老聃──
问:子贡问过老聃吗?
答:不知道,可能是庄子编的故事吧。庄子说,子贡问老聃,三皇五帝治理天下,方式虽然不同,享有盛名却是一样的,为什么先生偏要说他们不是圣人?老聃说,年轻人,你靠近一点,我来告诉你。想当年,黄帝治天下,还算对付。
问:为什么?
答:因为他让人心纯一(使民心一)。这个时候,大家都是平等的,一样的,谁也不把自己的亲人看得比别人重要。即便亲人去世,也不特别悲痛。帝尧就有问题了。
问:尧有什么问题?
答:尧治天下,让人们亲亲(使民心亲),也就是亲爱自己的亲人。
问:这又有什么不妥?
答:亲爱自己的亲人,就会疏远别人,人与人就有了隔阂。接下来,帝舜的问题又大了。
问:舜的问题怎么大的?
答:他不但区分亲疏,还引进竞争机制(使民心竞)。小孩子生下来,不到五个月就会说话,一点点大就知道区别人我,结果命都保不住。不过,要说坏,更坏的是大禹。
问:禹怎么更坏?
答:因为禹治天下,让人心变坏(使民心变)。人人都用计谋,个个都害别人,还认为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结果是“天下大骇,儒墨皆起”,世道人心大乱,什么儒家,什么墨家,都跑了出来,摇唇鼓舌,妖言惑众,害人不浅。这都是黄帝造的孽。
问:不对吧?事情不是从尧舜禹开始坏的吗?怎么怪到黄帝那里去了?
答:追根溯源,就会得出这个结论。我们不妨替庄子做一个逻辑推理。
问:怎样推理?
答:请问,春秋战国,为什么会有儒家、墨家等等呢?因为天下大乱。天下为什么会大乱呢?因为礼坏乐崩。礼为什么坏,乐为什么崩呢?因为有礼有乐。为什么要有礼乐呢?因为人心坏了。人心为什么坏了?因为大禹“使民心变”──
问:知道了。大禹“使民心变”,是因为帝舜“使民心竞”
答:是啊!引进了竞争机制,人与人就变成了敌人,至少也变成了对手。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就难免不择手段,甚至尔虞我诈,人心可不就坏了?但是,如果人与人之间是没有区别、隔阂的,怎么会以邻为壑、视竞争对手如寇仇呢?
问:所以,大禹“使民心变”,是因为帝舜“使民心竞”;帝舜“使民心竞”;又因为帝尧“使民心亲”,对不对?
答:对!有亲就有疏。有亲疏,就有隔阂;有隔阂,就有竞争;有竞争,就有斗争;有斗争,就有战争;有战争,就有暴力,就有阴谋,就有巧取豪夺,就有天下大乱。乱的根源,是不是可以追溯到尧那里?
问:这跟黄帝又有什么关系?
答:尧为什么要“使民心亲”?为了“治天下”。谁最先开始“治天下”的?黄帝呀!
问:黄帝是罪魁祸首?
答:准确的说,不是黄帝,而是黄帝的“治”。所有的问题,都出在“治”上。
问:奇怪!治,怎么就不好呢?天下大治不好,难道天下大乱就好?
答:不是这个意思。“天下大治”的“治”是好的,不好的是“治天下”的“治”的前者是名词,后者是动词。作为名词的“治”很好,作为动词的“治”就要不得。
问:作为动词的“治”,怎么就要不得?
答:因为“治”作为名词,只是状态,不是动作。按照道家的观点,当社会处于“大治状态”的时候,是没有动作的。不动,就是“不治”。正因为“不治”。所以“大治状态这就叫“不治之治,是为大治”。这很符合道家的辩证法,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大治不治嘛!相反,治”一旦变成动词,麻烦就大了。
问:为什么麻烦大了?
答:因为“治”变成动词,就意味着“动作”;有动作,就会“折腾”;折腾,就会“乱”。所以,有三皇五帝的“治”变就一定有尧舜禹的“乱”。也一定有春秋战国的“大乱”。故曰“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乱莫甚焉”
折腾,是因为既自以为是
又自作多情
问:明白了。天下大乱,是因为折腾?
答:对!这正是道家与儒墨两家的分歧所在。天下为什么大乱?孔子、墨子认为是“缺少爱”,老子、庄子认为是“瞎折腾”。所以,孔子和墨子的“救市方案”是 “多点爱”(分歧仅在“仁爱”还是“兼爱”),老子和庄子的“救市主张”是道不折腾”
问:那么,从尧舜禹,到夏商周,人们为什么都要“瞎折腾”呢?
答:首先是自以为是,其次是自作多情,结果是自讨没趣。
问:为什么是“自以为是”?
答:因为从三皇五帝开始,一直到春秋战国,所有的领导人和思想家,尧舜禹、商汤、周文、孔子、墨子等等,都认为自己能够“平治天下”
问:不能吗?
答:不能。道家认为,天下是“天下的,人怎么能治?又有谁能够“替天行道”、“代天立法”?因此,所有“治天下”的,都是“自以为是”
问:为什么会自以为是?
答:第一是自己狂妄。掌握了一点规律,就认为无所不知;取得了一点成就,就认为无所不能。第二是有人哄抬。什么“先圣”啦,“明王”啦,“天纵聪明”啦,一顶顶高帽子往他们头上扣,最后他们自己也架不住,真以为自己“永远正确”。第三就是民众无知,跟着起哄。这也不奇怪。大众总是需要偶像的。三皇五帝尧舜禹,就是当时的偶像。
问:造神运动?
答:准确地说是“造圣运动”。因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传统,尤其是儒家的文化传统,不是“鬼神崇拜”,而是“圣人崇拜”
问:对此,老子和庄子是什么态度?
答:表面上看不太一样。老子是“重塑”,庄子是“解构”。《老子是一书中的圣人,不做什么(处无为之事),不说什么(行不言之教),不自吹自擂(不自伐),不自高自大(不自矜),谦卑、低调、克制、无为之还有点傻乎乎(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就像刚刚出生的小孩 (如婴儿之未孩)。这是作者重塑的圣人形象。
问:《庄子》一书中的圣人呢?
答:就是儒家、墨家的“圣人”,但被庄子揭了皮。庄子说,儒家、墨家的都把圣人奉为道德楷模,却不知道他们的道德是强盗也有的。准确地猜出室内收藏的东西,这就是“圣人;行窃时冲锋在前,这就是“勇”;撤退时最后出走,这就是“义”;知道能不能得手,这就是“智”;分赃时人人有份,这就是“仁”。庄子说,这个强盗遵循的,哪一条不来自所谓“圣人”的教导?强盗做得还更出色。因此,庄子得出一个惊世骇俗的结论──
问:什么结论?
答:“圣人生而大盗起”;“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问:确实惊世骇俗。庄子为什么要这样说?
答:因为到了庄子的时代,像老子那样“正面引导”已不能奏效,只能“解构”。但不论老子、庄子的对儒墨两家“圣人”的看法是一样的──既自以为是,又自作多情。
问:为什么是“自作多情”?
答:因为他们都认为这世界要有人治理。
问:不需要吗?
答:不需要。老子和庄子都认为,有天地就有万物,有万物就有人民。天地既然创造了人类,自然会让他们存活下去;人类作为天地的子民,自然懂得如何生存,哪里需要什么人来“治理”?你们这些“先王”、“圣人”,又操的哪门子心,瞎忙活什么呢?
问:那应该怎么办?
答: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人民该干嘛干嘛,不要管。老子甚至还说了一句非常难听的话,叫做“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问:什么意思?
答:刍狗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草和狗,还有一种说法是草扎的狗,总之是不必看重的东西。因此,所谓“以百姓为刍狗”,就是“别把人民当回事”
问:这也太不像话了吧?
答:不是“不像话”,而是“太难听”。实际上,老子说这话,并没有恶意。他的意思是说,你看,天地创造了万物,创造以后还管吗?不管。不管。当然是“不仁”。天地尚且“不仁”。人又何必多管闲事?你以为老百姓喜欢你们管呀?不喜欢!他们巴不得你把他当“刍狗”。你不把他当回事,他就自由了。相反,你要是特当回事,什么都管着,请问烦不烦呀?所以,孔子的“仁爱”,墨子的“兼爱”,其实都是自作多情。
问:自作多情又怎么样?
答:自讨没趣。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当回事的结果是管闲事,管闲事的结果是生闲气,生闲气的结果是惹事端,惹事端的结果是再来管,结果越管越乱事越多。这叫什么?这叫“无事生非,恶性循环”,整个一“瞎折腾”,最后只能是“没救”
最好的治理就是不治理最好的领导一定看不见
问:看来,道家的主张,就是“不折腾,才有救”
答:正是。
问:那怎样才能“不折腾”?
答:十二个字──小政府,大社会,民自治,君无为。
问:愿闻其详。
答:先说“君无为”。老子说,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它的管理、统治、领导,有四种情况,也是四个等级。第一种叫“下知有之”,老子认为是“太上”,也就是“最好”
问:什么叫“下知有之”?
答:就是下级和民众,仅仅知道最高层,有那么一两个领导人而已,并不产生实际上的领导和被领导关系,等于没有。所以,也有版本写作“不知有之”,就是社会和国家虽然有领导,下级和民众却根本就不知道。
问:形同虚设呀?
答:是的,虚君。
问:为什么要“虚君”?
答:因为按照道家的观点,最好的社会是不需要救助的,也是不需要治理的。一旦有了治理,天下就会大乱。因此,最好的治理就是不治理,最好的领导一定看不见。但请注意,看不见。不等于不存在。领导是存在的,又好像不存在,是不不在之在”
问:其次呢?
答:第二等,叫“亲而誉之”,就是亲近赞美;第三等,叫“畏之”,就是惶恐畏惧;最差的叫“侮之”,就是侮辱蔑视。事情到这个份儿上,那就是乱世,离亡国不远了。
问:请问,亲、誉、畏、侮等等,是单向的呢,还是双向的呢?
答:一般都理解为单向的。下级和民众对待领导的态度,最好的是有他没他,其次是爱他夸他,再次是怕他躲他,最坏是恨他骂他。不过,一个巴掌拍不响。老子的这段话,我认为也可以理解为领导与群众的双向关系。最好的是是领导不管事,群众不在乎;其次,是领导爱群众,群众夸领导;再次,是统治者威胁老百姓,老百姓害怕统治者;最差的,就是统治者侮辱老百姓,老百姓仇恨统治者。但不管怎么说,“虚君”都是最好的。
问:领导人形同虚设,又有什么好处呢?
答:虚君,就无为;无为,就不折腾。相反,实君,就有为;有为,就折腾。从尧舜禹到夏商周,为什么折腾个没完?在道家看来,就因为不但领导人太想有所作为,而且他们能够有所作为。为什么?实的嘛!有实权又能办实事,就难免折腾。
问:莫非要他们放弃领导权?
答:没这意思。放弃了领导权,那还是领导吗?你要搞清楚,所谓“太上,下知有之”,或者“太上,不知有之”,不是没有领导,而是看起来好像没有,实际上还是有,是领不在之在”、“没有之有”。而且,按照道家的辩证法,不在之在”没有之有”可是“大在”、“大有”!这是最高境界。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在不在,大有没有嘛!
问:怎样才能做到“大在不在,大有没有”?
答:抓大放小。只抓大政方针,不管鸡毛蒜皮。或者说,抓住根本。
问:根本是什么?做什么才能抓住根本?
答:根本不是“做什么”,而是“不做什么”。要知道,道家的“无为”,或者说,我们赞成、主张的“无为”,不是“不做事”,而是“不折腾”。怎样才能既做事,又不折腾?这可是大学问。事实上,只要做事,就难免折腾。这个时候,就必须有人说“不是“而且,为了保证“不折腾”。这个时不是还得领导来说,而且最好是最高领导来说。所以,他要考虑的,不是“做什么”,而是“不做什么”。不做什么”当然好像不存在。但是,由于他能够有效地防止折腾,他又是最大也最重要的存在。
问:领导只管“不做什么”,“做什么”交给下级和民众?
答:对!
问:不会有问题吗?比方说,没人做事、消极怠工、停滞不前等等?
答:不会。老子说,领导人无所作为,老百姓就潜移默化(我无为,而民自化);领导人喜欢清净,老百姓就走上正轨(我好静,而民自正);领导人无所事事,老百姓就逐渐富裕(我无事,而民自富);领导人清心寡欲,老百姓就善良纯朴(我无欲,而民自朴)。总之,君无为,则民自治。领导什么都不做,下级和民众就什么都做了。
问:这就是所谓“小政府,大社会”吧?
答:是的。不过要讲清楚,道家所谓“大社会”,只是相当于政府而言。社会的组织和单位,他们也主张“小”,叫做“小国寡民”
问:这可能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2052232
1杭州某楼盘一夜每平大降数千元 老业主 -
992987
2杭州某楼盘一夜每平大降数千元 老业主 -
809366
3期《中国经营报》[ -
404290
4外媒关注刘汉涉黑案:由中共高层下令展 -
287058
5山东青岛住户不满强拆挂横幅抗议 -
284796
6实拍“史上最爽职业”的一天(图) -
175136
7媒体称冀文林将石油等系统串成网 最后 -
156453
8养老保险制度如何“更加公平可持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