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过度恐惧通胀没理由

2009年06月03日 07:47
来源:全景网-证券时报

0人参与0条评论

突然之间,通货膨胀成了人人谈论的话题。这其中不乏耸人听闻的言论,有人警告大家恶性通胀正在逼近。这类警告似乎影响到了市场,因担心未来通胀可能导致利率猛增,长期政府债券利率近来一路上扬。

然而,这种通胀大恐慌真的有意义吗?答案基本上是否定的,理由稍后我会做出说明。我甚至认为,这一恐慌与其说来自经济方面,不如说跟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目前在经济方面并无任何通胀压力的迹象。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消费物价指数相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工资增长也因高失业率而几乎停滞。因此,当前显而易见的危机并非通胀,而是通缩。

既然物价没有上涨,为何还要担心通胀呢?有些人认为,美联储发行大量货币,肯定会导致通胀;而另一些人则说,预算赤字最终将迫使美国政府以通胀的形式来摆脱巨额债务。

第一种观点无疑是错误的。第二种观点看似有道理,实际上也有问题。

确实,美联储为了挽救经济,已经采取了前所未有的重大举措。具体来说,美联储从政府和私人机构手上买进了大量的债务,商业银行因此增加了超额准备金。在正常时期,这样做会带来很大的通胀风险,因为银行一旦拥有了充足的准备金,势必会扩大贷款规模,从提高社会总需求,最终抬高物价。

然而,现在并非正常时期。银行没有把超额准备作为贷款放出去,反而是牢牢抓在手中。事实上,银行直接把这些资金存进了美联储。所以,某些人关于美联储在充当印钞机的说法,是压根儿不成立的。

即便如此,美联储的一系列动作,难道不会迟早导致通胀吗?我的回答是:不会。日本银行当年在面对和这次危机差不多的经济困境时,也曾在1997至2003年间大规模购买债务。结果如何呢?消费物价指数不升反降。

总的来说,目前关于通胀的讨论,大部分都是在重演1929-1933年大萧条早期故事,当时尽管物价急跌,仍有许多重量级人物发出了通胀预警。正如英国经济学家拉尔夫·霍特里(Ralph Hawtrey)在他的文章中指出的,“处处充斥着关于通胀忧虑的奇思妙想,这无异于面对滔天洪水,却一个劲地呼吁大家小心火灾。”他还提醒人们,“只有在萧条和失业消退之后,通胀风险才开始凸现。

那么,经济复苏后到底会不会有通胀风险呢?对这一问题持肯定态度的人认为,未来的联邦债务占GDP比重可能会超过100%,而美国将最终以通胀的形式摆脱巨额债务,也就是说,通过推高物价导致货币贬值,最终降低债务的实际价值。

这样的事情确实曾有过先例,比如说,法国就曾成功地借助通胀摆脱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欠下的债务。但更晚的例子就不存在了。过去20年中,比利时,加拿大,当然还有日本,都曾经历过政府债务总值超过占GDP总额的时候。而美国自身在二战后的债务占GDP比重,也一度超过120%。在上述案例中,没有哪个政府为了解决债务危机而诉诸通胀

那么,有没有什么理由让我们相信通胀即将来临呢?有些经济学家提出,政府可以有意地采取温和通胀政策,目的是鼓励贷款,减轻私有企业债务负担。我部分赞同这种观点,并援引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日本作为例子。但在这个例子中,日本的当权者当时并没有在用通胀解决债务问题方面取得多少进展,而且目前也没有任何迹象表明美国政府对这个方法感兴趣。

这就带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既然并不存在通胀风险,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关于通胀的警告呢?

可能你已经注意到了,经济学家们有时候会各执一词,而分歧最大的就是类似当前这样的特殊时期,因为许多常规法则已经不再适用。

要说现在制造通胀恐慌在某种程度上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也并非完全空穴来风。那些抛出通胀恐慌论的经济学家,对于减税导致财政赤字自然无话可说,但是,一旦政府开始花钱挽救经济局势,他们就会对政府的财政政策口诛笔伐。说到底,他们的目标就是给奥巴马政府制造威胁,使其放弃经济救助计划。毋庸置疑,总统先生不会买他们的账。因为美国经济目前仍深陷泥潭,政府的持续援助必不可少。

没错,我们确实有长期债务问题,任重道远,我们需要为将来做大量的基础工作。但在通胀问题上,唯一值得我们害怕的是通胀恐慌本身。(朱若愚/译)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转发
 

相关专题:通胀魅影重现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