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方舟子:地球是不是宇宙的中心

2009年07月17日 23:26
来源:经济观察报

0人参与0条评论

方舟子

留美学者,生物化学博士

在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的几十年间,几乎没有人接受他的观点。除了托勒密模型比它更实用外,还有宗教和哲学的原因导致人们排斥日心说。当时在西方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天主教会支持地心说,很容易从他们信奉的基督教《圣经》里头找到依据。另一方面,地心说也更符合当时西方学者信奉的亚里斯多德物理学。不过,日心说模型对行星运动的解释更简单明了,这一优势仍不容忽视。丹麦天文学家第谷(1546-1601)试图把日心说的理论解释优势和地心说的实际观测优势结合起来,提出了一个调和模型。在第谷的模型中,地球仍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和月球围绕着地球运动,但是其他的天体则围绕着太阳运动。

第谷被认为是天文望远镜发明之前最伟大的天文学家,手中掌握着当时最精确的行星观测数据,需要有人加以整理。1600年,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1571–1630)去第谷的天文台工作。分派到的活就是根据第谷的数据确定火星的运行轨道。开普勒对自己的数学能力非常自信,跟人打赌说用8天的时间就可以完工,但他远远低估了这项工作的艰巨性,事实上,他花了5年的时间才找到了答案。

开普勒一开始之所以如此自信,是因为他认为已发现了行星运动模型。和第谷不同,他坚信日心说。起初,开普勒像哥白尼那样认定行星在做匀速圆周运动,但是采用哥白尼所反对、托勒密使用的偏心圆方法来求解火星轨道模型。在经过大约70次尝试后,终于让火星轨道和观测数据基本吻合。但是这个模型很繁琐,而且结果还有一点误差。对此,开普勒仍不满意。他开始意识到无法找到一个符合第谷的观测数据的圆形轨道,就试着把轨道用卵形来表示。

如果火星的轨道不是圆形,它与太阳的距离就是变化的。开普勒认为,是太阳发出的力在推动着行星运动,它们之间的距离越远,推动力越弱,运动速度就越慢。在远日点速度应该最慢,而在近日点速度应该最快。这样,在开普勒看来,行星就不是在做匀速运动了,不过他仍然想找到某种类似匀速的东西,认为火星在轨道上速度最慢与最快的这两点,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时间内所扫过的面积相等。他进而把这个结论推广到轨道上的所有点,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行星运动第二定律(也叫面积定律)。

接下来,开普勒试图据此计算出火星的整个轨道。他是把轨道当成卵形来计算的,在失败了大约40次之后,终于在1605年想到火星轨道应是椭圆,发现椭圆轨道与火星的观测数据都吻合之后,开普勒进而提出,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这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行星运动第一定律 (也叫轨道定律)。此时第谷已经去世4年了,开普勒对能否使用第谷的数据问题与第谷继承人发生争执,一直到1609年才出版《新天文学》一书和《论火星运动》一文,公布了这两个定律。之后,开普勒在编制星表时,用了9年的时间,发现了行星公转周期和轨道大小之间存在着关系: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同行星轨道半长径的立方之比是一个常数。此即行星运动第三定律(也叫周期定律)。

开普勒的椭圆轨道模型精巧地描述了天文观测的结果,这是非常大胆的创见。开普勒的日心说模型不仅极为简单,只用7个椭圆就取代了几十个圆周,而且非常精确,很容易让做实际观测的天文学家接受。

开普勒从小因病眼力受损,没法自己做天文观察。日心说的天文观测证据是由伽利略(1564-1642)提供的。伽利略手中多了一样第谷所没有的东西:天文望远镜。1610年1月,伽利略发现有4颗卫星围绕着木星运行,这对托勒密模型是一大打击。对托勒密模型最致命的打击发生于1610年9月,伽利略发现金星像月球一样会出现周期性的盈亏变化。金星的位相变化正是日心说所预测的,托勒密模型则完全无法解释。在伽利略公布了这一发现后,大部分天文学家就不得不放弃托勒密模型,改用日心说模型或第谷模型。

伽利略的其他发现也在颠覆着天文学的传统观念。伽利略发现月球表面起伏不平,布满了坑洼,这与天体都是由完美无缺、永恒不变的物质组成这一传统观念直接冲突,说明天体可能是由和地球一样的物质组成的。伽利略还发现,用望远镜看来,行星都是有确定形状的圆盘,但是恒星却仍然看不清形状,这说明恒星与地球的距离要比行星远得多,宇宙比托勒密模型认为的浩瀚得多。此外,伽利略还发现银河其实是由无数恒星组成的,恒星的数量比以前认为的多得多。

如果日心说是正确的,那么不仅地心说是错误的,亚里斯多德的物理学也出了问题。亚里斯多德物理学认为,运动或不动是物体的内在属性。地球有不动的属性,所以它必然是宇宙的中心,而天体有运动的属性,所以它们绕着地球运行。但是伽利略指出,运动并非物体的内在属性,而是外在的过程,地球在这方面与天体并无不同。而且,物体一旦运动起来,不靠外力也能持续下去,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惯性。惯性概念的提出,解释了我们为什么觉察不到地球在自转。

但日心说当时还遗留了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如果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上观测恒星,应该看到恒星在天球上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出现了视差。由于恒星的距离极为遥远,不仅肉眼看不到恒星视差,早期的望远镜也看不到。直到1838年,德国天文学家贝塞耳(1784-1846)才用太阳仪首次观测到恒星视差,证明了地球的确在围绕着太阳公转。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傅科(1819-1868)在巴黎先贤祠的大厅做了“傅科摆”实验也证明了地球在自转。19世纪的这两个观察为地球的两种运动提供了直接证据,从而最终证明了日心说的正确——当然,这时候科学家已知道太阳只是太阳系的中心,而不是宇宙的中心。

但是在科学界之外,日心说并没有取得完全的胜利。许多人仍然习惯于把地球当成宇宙的中心。2005年的一项调查表明,1/5的美国人相信地心说。这很大程度上可能是由于无知。也有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由于宗教原因坚持地心说。有一个叫“圣经天文学家联合会”的国际组织,据说在二十几个国家都有会员,负责人有天文学博士学位。他们认为,地心说才符合基督教《圣经天文把地心说当成了宗教信仰,却要为其找科学依据,出了一本 “学术”季刊专门用以论证地心说的正确性,已出了100多期。

还有一些信奉文化相对主义的反科学人士认为科学无所谓对错,日心说并不比地心说更正确、更科学。比如有人说:“究竟是地球绕着太阳转,还是太阳绕着地球转?即使牛顿力学,也只能回答:看你以谁为参照系。如果以地球为参照系,假定地球静止,那就是太阳绕着地球转。运动是相对的,这个问题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还有人给考生出考题:“试论托勒密的天文学说是不是科学?”其答案是托勒密的天文学也是科学。

用运动的相对性并不能把水搅浑。如果仅仅考虑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情形,以地球为参照系还是以太阳为参照系固然没有区别,但是如果要同时考虑其他行星的情况,以太阳为参照系无疑要更为合理。更重要的是,地心说认为太阳(以及其他行星、恒星)的东升西沉是在围绕着地球旋转,其实是地球自转导致的假象,这个错误就不是用“日-地运动”的相对性能够狡辩的了。托勒密模型虽然也能够比较精确地预测行星的位置,但是进一步的观察已证明托勒密模型最多只是一个数学模型,不能反映行星运动的实际状况,已被更仔细的观察所否定,成了错误的理论,当然也不成其为科学。

[责任编辑:luqiang]
打印转发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