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积仁的中国式生存
“识时务者为俊杰”
刘积仁认为,东软能走到今天,最重要的是“对时局的准确判断”,“什么时候应该干什么,什么时候不应该干什么,什么时候采取什么样的办法”
去年6月,东软刚刚完成整体上市,成功的实现了产权突围。这被视为继联想、TCL之后又一成功突围的产权改革范例。但刘积仁认为,东软与TCL不一样,没有那么多惊心动魄,一切水道渠成,而这一切的实现,都缘于“识时务”。“产权改革的成功,在于识时务”,刘积仁说。
尽管在一些人看来,“识时务”这个词似乎有点圆滑,但刘积仁认为,平和舒缓地打造财富,至少可以“保证不犯大错误。”“无论发生多大的事情,从没有见过刘老师发脾气、恐慌过。
要“正确地识时务”也不容易,刘积仁坦言东软过去的17年,是在“犯错误中学习”。在东软,员工习惯称董事长刘积仁为“刘老师”,身兼东北大学副校长的刘积仁,向往“书一本一本地读,电影一个个地看”的生活,喜欢“长距离看问题”
识时务:产权改革平滑过渡
刘积仁认为,东软在创业早期就开始谋划产权改革,面向员工开放股权期权激励计划,此后十多年中,不断根据“时务”变化来进行多重路径铺垫,最终得以“无风险”实现,这套激励机制可以称得上是东软的竞争力之一。
《21世纪》:东软去年实现整体上市。在产权改革方面,东软与联想、TCL被视为IT企业产权改革的标杆,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
刘积仁:与他们相比,我们很幸运。他们做硬件,东软做软件,很不一样,但在公司资源不断地优化这一方面,我们是雷同的,在具体策略上,我们的路径是通过合资、通过合并,通过持股改变我们的激励机制,到最后整体的上市。
《21世纪》:TCL成功因为惠州市政府认的开明,联想成功因为柳传志的大拐弯战略,东软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刘积仁:我觉得更关键的是我们识时务。
《21世纪》:怎么理解“识时务”?我们注意到东软的整体上市分为几步,品牌统一,职工持股,哪一步比较关键呢?
刘积仁:我们整上市场的想法比较早。早在1992年的时候,我就在想,要让公司成为更有激情的公司,一个管理架构比较新颖的公司。当时的想法就是,每位员工都拥有的公司的股份,是公司的主人。
《21世纪》:您是怎么想到这一点的?
刘积仁:我那时候是教授嘛。当时觉得,我不能只靠自己这样苦,得把担子放在所有人的身上,那就要给所有人以适合的激励,所以东软最开始不断地让员工持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创造了一个有竞争力的公司,在这种制度的保证下,我们的文化也得到了保障,既能分享,更能分担。
其次说就是所谓的识时务,通过合资,引进投资,让股份结构合理化。
《21世纪》:当时学校里对职工持股难道没有意见?
刘积仁:不管大家有没有意见,当时都会问一个问题:这么好的东西,为啥让人家持股呢,为啥你让别人来投资呢,你也不缺钱。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在1993年抓住了国家鼓励高技术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的机会,实现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改制,开始让员工持股。所以,我们也不像别的企业搞MBO,我们从最开始走上了一条很健康的路子,没有那么多风险。
做决策:冒险要有降落伞
“不能赌,不能碰运气”,刘积仁认为,一个人不怕从悬崖上掉下来,要看后面有没有降落伞。降落伞包括技术的、资源的、资本等方面的配备。
《21世纪》:当初东软有很多竞争对手,包括软件、系统集成、IT服务、健康医疗,很多竞争对手都没有活下来,为什么?
刘积仁:预测未来很容易,坚持下来,达到目的却很难。很多年前,很多企业对现在的预测与东软一样,但没有生存下来。
坚持下来,达到目的,需要方法学。第一,要考虑你的竞争对手,对企业发展的整体战略和路线进行设计,选择自己可能会获胜的方向进行,而不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第二,要选定方向,还有考虑自己的资源。互联网时代,大家都选择互联网,但活下来的是少数。东软的做法是,每次进行这样的选择,都把东软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充分的检测,创造一种系统的竞争能力,维持一种系统的稳定性,使得我们有回避风险的能力。
《21世纪》:如何打造回避风险的能力?
刘积仁:东软在向不同领域投资的时候一定要做获利能力的评估,并做一个系统的考虑和平衡。当我们有钱的时候,东软可能会投入到目前看似有风险,但是它却拥有一个很好的未来发展空间的项目之中。但要避免一种情况,把这钱投尽的时候,就是死亡的时刻。有了安全测试,才能去冒险。我经常给公司员工说,一个人不怕从悬崖下掉下来,要看后面有没有降落伞。不能赌,掉下去,死就死了,活就活了,碰运气。要有降落伞,有安全的保障。降落伞包括技术的、资源的、资本等方面的配备。
还有一点,这是底线,如果真正有失败,也不至于死亡。
《21世纪》:东软作决策的时候,有没有专业的咨询团队?
刘积仁:东软主要是内部智慧,要由专业的人来做这件事情。我们会定期和不定期的讨论。东软最近搞医疗,我们把一批很专业的人招到一起,讨论行业发展前景,讨论竞争对手,有些人从区域市场来,然后形成专业的行业报告。东软在每一个行业都有这样的报告。每周开会,开会时间两到三小时。
《21世纪》:接下来,哪个领域的投资比较大?
刘积仁:东软现在的投资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解决方案,二是产品工程,两者投资各占50%。
《21世纪》:收购华信失败后,你们还会进行新的收购吗?现在你们已经收购了几家公司,能不能透露一下?
刘积仁:我们收购了几家相对比较小的公司。有解决方案方面的公司,也有产品工程方面的公司,不方便透露名字。
《21世纪》:哪方面的?
刘积仁:一是铁路解决方案的里面,受4万亿投资拉动,中国铁路建设会有一波高潮,这是解决方案方面的。二是移动终端和手机的设计,这是产品工程方面的。
铁路IT系统分为好几个方面,一是大的物流、客流、票务管理,二是自动化的调度,这个相当庞大、复杂的IT系统。未来会有很多机会。
《21世纪》:此次金融危机,各行业都受到一些冲击,东软的情况是怎样的?
刘积仁:金融危机对我们来讲,是一次很好的检阅。可以让我们审视一下过去走过的路线是不是对头,审视过去制定的策略是不是正确,我们的抗压能力是不是达到了要求。
第三个方面是开始行动。如果这时候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有了抗风险的能力,就要做大量的投入,比如进行并购,进行研发投入,国际化拓展,向新的领域拓展。东软今年就进行了一些并购,并在数字医疗等方面加大了投入。
《21世纪》:也就是说,策略是随机可以调整的?
刘积仁:东软的模式是根据社会的需求的变化来做事。首先,企业做规划的时候,要看社会未来的需求是什么。其次,看到需求的时候,要提前做准备。过去东软发展电信、电力、社保、金融等行业应用,现在发展健康医疗。都是因为提前看到了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前在这方面做大量的基础投入和准备。这样,机会到来时,你才可能获得机会。再次,要敢于投资,特别是对研发的投资,同时要有足够的耐力,能够等到机会到来的那一天。再次,坚持开放式的创新,协作式的创新。为了实现一个创新目标,我们可能会组成一种联盟,和各方面的力量进行合作,使创新变得可能。
新机会:智慧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刘积仁认为,智慧资源是全球配置的,当中国公司比美国公司更智慧,更有竞争能力的时间,资源就会向中国公司倾斜。
《21世纪》:在新兴国家中,处境类似的国家会出现对资源的争夺,比如中国与印度,经济危机会导致龙象之争加剧吗?
刘积仁:在一段时间内,龙象之争是不可争议的事实。中国和印度在全球化的这个过程中,在很多的领域里,我们有相同的竞争能力。比如说我们制造的东西都会很便宜,我们都是人口大国,双方都希望成为新兴经济的领导者,肯定会有竞争。
过去说印度不制造不行,但现在印度在想制造的事情。中国人肯定要成为一个创新的国家,发展信息服务业。所以,无论是高科技的领域,还是制造业的领域,包括未来在世界舞台上的一种话语权,龙象之争在未来都是一种事实。
《21世纪》:经济危机会带来什么改变吗?
刘积仁:金融危机对这两个国家不会有更大的改变。两个国家的内需市场都很有潜力,都有新兴的中产阶级,有很多东西都需要建设。不像在美国,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已经走向一种稳定了。
《21世纪》:张亚勤(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主席)说,在信息服务业领域,中国五年内会超过印度,你认同这个说法吗?
刘积仁:我认为,在信息服务业方面,未来中国和印度会平起平坐。但五年达到这个目标,我觉得早了一点,我们需要更长的时间,也可能是5-10年的时间。
我觉得用5-10年的时间,中国可能会赶上印度。有几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印度的增长速度在放慢,而中国现在增长速度在加快,二是在软件与服务方面,中国内需增长在加速,三是世界制造业的升级,特别是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会拉动更大的IT服务的市场。
《21世纪》:制造业的升级,与IT服务的关系是什么?
刘积仁:有很大的关系。比如说日本,日本过去的产品跟中国现在的产品一样,都是制造一般、非高端的产品。日本产品参与世界竞争时,不断地转型,不断地向全球拓展。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日本世界上第一大嵌入式软件市场。
手机、电视机、自动控制设备,所有的硬件产品都需要嵌入式软件。中国未来制造业的转型,都要向这个方向发展。发展的过程中,会带动中国的IT产业,比如自控设备、汽车制造。所有的装备和设备里面,都要有更多的软件。
《21世纪》:现在大家都在说“世界是平的”,经济资源的地理分布似乎不是未来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
刘积仁:过去看经济资源分布的时候,主要表现为原材料、劳动力。互联网改变了这一现实。在一个技术与创新驱动的世界里,智慧资源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源。互联网有一个特点,让全球最有智慧的人在一起做研究,在一起学习,在一起讨论,国界的藩篱被打破。全球最有智慧的人协同工作,提供了这样的一种可能,当中国公司比美国公司更智慧,更有竞争能力的时侯,资源就会向中国公司倾斜。
在互联网大潮下,出现了一种变化。那些创新和服务工作,过去只认为只有美国,或是其他发达国家才能做,现在,新兴国家开始大力地卷入了这样的行业,融入到全球的知识产业、智慧产业,智慧服务业。在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特别是具有良好的教育基础,数量众多的智慧人才的国家,出现了很好的发展机会。
在产业分工,过去是发达国家做高端,新兴国家做低端,发达国家做智慧产业,新兴国家做劳动力的产业。但是由于互联网,由于人力资源的新的地理分布,由于现在的全球化浪潮,现在整个世界已经混合了。
《21世纪》:国家的边界被打破了,公司的边界被打破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2052232
1杭州某楼盘一夜每平大降数千元 老业主 -
992987
2杭州某楼盘一夜每平大降数千元 老业主 -
809366
3期《中国经营报》[ -
404290
4外媒关注刘汉涉黑案:由中共高层下令展 -
287058
5山东青岛住户不满强拆挂横幅抗议 -
284796
6实拍“史上最爽职业”的一天(图) -
175136
7媒体称冀文林将石油等系统串成网 最后 -
156453
8养老保险制度如何“更加公平可持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