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G20峰会:全球领导人面临新的挑战

2009年09月22日 09:22
来源:环球外汇网

人参与条评论

据英国《金融时报》9月22日报道,去年11月份,当他们在华盛顿开会之际,他们仍对私人银行体系的灾难性遭遇感到震惊。当5个月后再次齐聚伦敦时,他们面对的是全球衰退的日益加剧以及全球性蔓延的切实风险。

本周,当20国集团(G20)领导人在匹兹堡聚首--这是他们一年内的第三次会面--时,全球经济恢复了增长,股市已收复大部分失地,有关萧条即将来临的传闻也已销声匿迹。如果与会者认为自己经受住了考验,是情有可原的。

市场人气和经济数据均有所改善,但决策者远未感觉到欢欣鼓舞,过去一年的经历和避免危机重演的愿望,让他们变得更为冷静。他们也清楚,一个出人意料的阳光灿烂的经济春天,不能保证一个火热夏天的来临,更遑论未来几年的风调雨顺。

此次峰会与今年4月份的伦敦峰会形成了鲜明对比。当时,各国领导人满足于大摆姿态、想方设法地要求把规模大得不可思议的资金用于应对危机。如今,20国集团的关注焦点变成了如何清理乱局,以及坎坷不平的预防危机过程。该组织实际上已成为目前最重要的全球经济决策论坛。当时,各国团结一致;分歧是危险的。而如今,各国又再规划自己的道路。统一行动的难度将加大,在有些方面,必要性也将有所减弱。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恢复增长。今年第二季度,法国、德国和日本经济开始扩张。银行信贷和基础设施支出的飙升,将中国年度增长率推升至7.9%。上周,美联储(Fed)主席本.伯南克(Ben Bernanke)表示,美国的衰退“很可能已经结束”;英国央行行长默文.金(Mervyn King)则宣布:“目前有迹象表明,第三季度(英国)经济已恢复增长。”这些积极的迹象,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多米尼克.斯特劳斯-卡恩(Dominique Strauss-Kahn)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全球经济似乎正最终从我们所经历过最严重的经济低迷中复苏。”

这表明,在不到6个月的时间里,情况有了巨大的改善。信心的崩溃得到了阻止。一种正常的心态正取代恐慌。然而,尽管全球经济正从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以来的首次萎缩中复苏,决策者决不能放松警惕。

首先,增长的恢复尚未蔓延至最贫穷的地区,这些国家和人民与此次危机的根源毫无瓜葛,却遭受到了与其它地区同样严重的影响。IMF预测,低收入国家今年的表现,将不及3月份时该机构预期的水平,因为贸易、汇款、外资以及援助都低于预期。世界银行(World Bank)估计,此次危机又把9000万人推入了“极度贫困”状态,每天的收入不足1.25美元。慈善组织ActionAid政策主管克莱尔.梅拉梅德(Claire Melamed)表示:“几乎肯定的是,现在有关非洲复苏的任何讨论都为时尚早。我们在本国遇到的政府预算紧缩,也同样出现在非洲。”

甚至在一些大型发达国家,挑战也几乎同样严峻。尽管衰退已经结束,但几乎没有预测者认为,未来几个季度的经济增长速度将达到足以减少失业的程度。迄今为止,全球增长仍依赖于财政刺激以及企业补充枯竭的产品库存,而非活跃的私人消费或投资。然而,这两种支撑都不可能无限期地存在下去--紧急财政刺激有其期限,而库存调整也会有结束的一天。

一些财政注资行动已经结束。美国和德国的“旧车换新车”计划已经终止;英国正准备在岁末年初之际,将财政刺激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减少1%。这些措施都可能使暂时支出从经济中退出,从而中止经济的复苏。

但最让决策者担心的,是阻碍健康复苏的一个较长期障碍。在经济危机中,政府预算一直首当其冲,因为税收以惊人的速度减少,而公共支出却不断上升,以限制经济衰退造成的损害。

到2010年,预计G20各国的政府赤字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将从危机前的1.1%飙升至6.9%。IMF预测,G20发达成员国债务总额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将从2007年的不到80%,升至2010年的110%,这引发了这样的担心:即全球储蓄将被用于保障政府的偿付能力,而不是为新的生产性投资提供融资。最起码,政府额外的融资要求可能会推高长期利率。即使在官方利率处于历史低位之际,信贷状况仍在收紧。

综上所述,这些因素让经济学家无可质疑地认为:丧失的大部分产出和就业并非仅仅暂时闲置,等着当需求和信心恢复时卷土重来。它们将永久地丧失。失业人员的技能将出现退化,一些本来能够存活下来的公司已经破产,资本--厂房、机器和建筑--将被废弃。

国际清算银行(BIS)前首席经济学家威廉.怀特(William White)上周辩称,全球供需状况之间的错配,将加剧这一痛苦的调整。“许多严重依赖出口、将其作为增长战略的国家,如今正准备向负债累累的国家提供它们无意或无法购买的商品和服务。”这个世界有能力生产和销售没人能买得起、甚至没人愿意买的商品。

IMF对此表示赞同。该组织将于下月提供相关证据,它们来自于过去40年间全球范围内发生的88次银行业危机。这些证据将表明,经济增长往往会恢复常态,但在衰退中丧失的产出将一去不返。

弄清楚有多少产出永久性丧失的难度很大,这对决策者构成了一个可怕的挑战。他们应如何下令取消非常规的金融干预、空前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刺激?他们又该从何时开始?

G20财长本月已达成一致意见,将维持扩张性的政策“直至出现可靠的复苏”--但他们未能解释持久性复苏的定义。

从单个国家的角度来看,他们明白,过早行动可能会令本国经济重新陷入衰退。但如果让宽松政策持续过长时间,发生另一种灾难的风险将会上升。银行可能会对它们目前享受到的大量政府担保产生依赖,再次承担过度的风险。遭受打击的公共财政状况,可能会令债券市场感到不安,以至于他们把借钱给政府视为一项绝对的高风险业务,并为此收取高得多的费用。如果家庭对政府管理资金的做法丧失信心,通胀有可能会再度抬头。

作为整体,他们意识到,全球经济很容易就会退回到严重贸易失衡的模式--美国和英国在消费和借贷,而与之对应的是,日本、德国、中国以及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等产油国在生产和储蓄。不过,与过去10年的情况有所不同的是,美英两国将是公共部门在举债,而并非家庭为进行消费而借贷。

当以次贷形式借给美国私营部门的新贷款状况恶化,全球贸易失衡模式被证明是不可持续的。同样,与日俱增的财政赤字也无法维系长久的复苏。

IMF首席经济学家奥利维尔.布兰查德(Olivier Blanchard)表示,要想实现持续的复苏,就要求全球需求模式出现一种远离美国的转变。“如果美国想要实现复苏,如果必须逐渐停止财政刺激、如果私营部门的国内需求十分疲软,那么美国就必须增加净出口。”

一些迹象表明,这种增长模式正逐渐在全球各地兴起。由于进口飙升,中国贸易顺差已大幅缩水。高盛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Jim O'Neill)认为,中国“将在2010年出现贸易逆差”。

但他的观点与多数人的看法相去甚远。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世界有可能再次落入失衡境地。规模较小的新兴国家已经认识到,在渡过危机方面表现最好的是那些拥有巨额外汇储备、不必背负向IMF借债恶名的经济体。德国和日本的经济复苏仍有赖于出口。康乃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教授埃斯瓦尔.普拉萨德(Eswar Prasad)表示,中国第二季度的增长是由投资拉动的,而这只会增强其出口能力。“出现下一次危机的条件可能很快就会成熟--美元大幅贬值最终必然导致令人痛苦的宏观经济调整,许多宏观经济学家更担心的是这种情况,”他表示。

在20国集团内部,欧洲和美国已达成共识,希望借本周峰会之机通过一项计划,以实现更为均衡的全球增长,并形成一种方法,确保贸易顺差国承受加大国内支出、刺激国内需求的国际压力。

它们辩称,由于逆差国总是面临愿意借钱给它们的债权国可能不够的威胁,而贸易顺差国却不存在此类风险,因此这样才最公平。

全球最大的债权国--中国--则强烈反对这一目标。中国希望20国集团把重点放在避免保护主义上--矛头直指美国上周对中国轮胎加征关税的决定。

人们肯定希望,无论20国集团取得哪些成果,世界经济首先能实现复苏,接下来变得更为均衡--无论是在个人和国家追逐自身利益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实现,还是通过施行更严格的全球规则、以避免持续盈余的方式来实现。

但这样一条通向稳定之路,将遇到诸多障碍。20国集团领导人或许会为衰退的结束而欢呼,但他们清楚,旨在实现可持续全球复苏的辛苦工作才刚刚开始。

[责任编辑:robot]
打印转发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