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核糖体研究摘化学奖

2009年10月08日 03:55
来源:北京晨报

人参与条评论

一名以色列女性和两名美国人以各自独立从事的核糖体研究摘取200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核糖体,生命细胞内的蛋白质生产者。三名获奖者在各自的漫长旅途上寻获“金钥匙”,成功破解蛋白质合成之谜的“最后一块碎片”。

约纳特:孤独旅行者

欧洲中部时间7日11时45分(北京时间17时45分),诺贝尔化学奖评审委员会在瑞典科学院公布评选结果。

以色列女科学家阿达·约纳特以涉及核糖体结构的开创性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3.7万美元)奖金的三分之一。

发布会现场演示的幻灯片上,约纳特的照片旁写着一行字:“先驱约纳特:1980年—1990年,孤独旅程。”评审委员会说,约纳特在20世纪80年代率先对核糖体展开深入研究,就像一名“孤独的旅行者”。

约纳特告诉大家,得知获奖,她“非常、非常开心”。在过去几十年研究过程中,“每当有所发现,感觉都妙不可言”。

约纳特1939年生于耶路撒冷一个贫穷犹太人家庭。她的父母几乎没受过教育,但支持女儿好好念书。父亲过世后,约纳特随家人迁往特拉维夫。

约纳特1962年和1964年分别获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化学学士学位和生物化学硕士学位,1968年获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X光结晶学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从事研究,1970年在以色列创办当地唯一 一间蛋白质结晶学实验室。

诺贝尔化学奖历史上,约纳特是第四名女性获奖者,先前3人分别为玛丽·居里及女儿伊雷娜·约里奥—居里、多萝西·克劳福特·霍奇金。

施泰茨:解决“相位问题”

美国科学家托马斯·施泰茨以涉及核糖体相位的研究成果分享诺贝尔化学奖三分之一奖金。

评审委员会说:“施泰茨1998年成功解决(这一研究中的)‘相位问题’(phaseproblem)。”

施泰茨告诉德新社记者,接到来自瑞典的通知电话时,他正打算去体育馆健身。“电话那头建议我别去健身,因为接下来会有不少电话找我。”

施泰茨1940年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现为耶鲁大学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分子生物物理学和生物化学教授,研究领域主要为结晶学。施泰茨利用X光结晶学和分子生物学摸清蛋白质及核酸的构造和运行机制,有助于人们理解基因表达、复制和重组。

拉马克里希南:造“尺子”的人

美国科学家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以一把“尺子”分享诺贝尔化学奖三分之一奖金。

评审委员会说,拉马克里希南所造“尺子”令核糖体研究得以精确测量一些数值,从而突破了先前的局限。

得知自己获奖时,拉马克里希南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个玩笑吧!”他随后告诉瑞典广播电台记者,自己还没来得及把这消息告诉妻子。

发布会现场几名专家说,核糖体研究“相当复杂”。为获取先前难以获取的生物信息,3名获奖者皆巧妙设计了不少“把戏”,而拉马克里希南的“尺子”便是其中之一。

拉马克里希南1952年生于印度泰米尔纳德邦吉登伯勒姆,1971年获印度巴罗达大学学士学位,1976年获美国俄亥俄大学博士学位,现为设在英国剑桥大学的医学研究委员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结构生物学研究员。据新华社

成果解读

核糖体——生命化学工厂中的工程师

新华社电 生命体就像一个极其复杂而又精密的仪器,不同“零件”在不同岗位上各司其职,有条不紊。而这一切,就要归功于仿佛扮演着生命化学工厂中工程师角色的“核糖体”:它翻译出DNA所携带的密码,进而产生不同的蛋白质,分别控制人体内不同的化学过程。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7日介绍说,三位科学家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托马斯·施泰茨和阿达·约纳特因“对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获得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DNA(脱氧核糖核酸)是核酸的一类,因分子中含有脱氧核糖而得名。生物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里都有DNA分子,它们对于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棵植物或者一个细菌而言,都至关重要,因为这些DNA分子决定了生命体的外貌及功能。DNA是几乎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基础,它存储了大量的“指令”信息,能引导生物的发育和生命机能的运作。但是在生命体中,DNA所含有的指令就像一张写满密码的图纸,只有经核糖体的翻译,每条指令才能得到明确无误的执行。

具体而言,核糖体的工作,就是将DNA所含有的各种指令翻译出来,之后生成任务不同的蛋白质,例如用于输送氧气的血红蛋白、免疫系统中的抗体、胰岛素等激素、皮肤的胶原质或者分解糖的酶等等。人体内有成千上万种蛋白质,它们各自拥有不同的形式与功能,在化学层面上构建并控制着生命体。

诺贝尔奖评委会介绍说,三位科学家都采用了X射线蛋白质晶体学的技术,标识出了构成核糖体的成千上万个原子。这些科学家不仅让我们知晓了核糖体的“外貌”,而且在原子层面上揭示了核糖体功能的机理。“认识核糖体内在工作的机理,对于科学理解生命非常重要。这些知识可以立刻应用于实际。”

基于核糖体研究的有关成果,可以很容易理解,如果细菌的核糖体功能得到抑制,那么细菌就无法存活。在医学上,人们正是利用抗生素来抑制细菌的核糖体从而治疗疾病的。评委会说,三位科学家构筑了三维模型来显示不同的抗生素是如何抑制核糖体功能的,“这些模型已被用于研发新的抗生素,直接帮助减轻人类的病痛,拯救生命。”

[责任编辑:hanfn] 标签:核糖体 生命化学 1980年 
打印转发
 

相关专题:2009年诺贝尔奖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